蜀河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旬阳市蜀河古镇位于旬阳市太极山城以东53公里处,北倚巍巍秦岭,南傍依依巴山。挟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镇、冷水镇接壤,南与白河市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相接。
蜀河古镇历史沿革
蜀河为古蜀国所在地,汉时置县,中兴于明代,繁华于清朝中末,续写的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传奇,因其所处地域优势,便是鄂、陕、川三地物流交汇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物流的畅通,带来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修建会馆,成为各地乡党们拉帮结派、倾听乡音的场所。著名的有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回帮清真寺、江西帮万寿宫、武帮武昌馆、船帮杨泗庙,还有本地帮的火神庙等,更有诸多井形的巷道编织着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于是古蜀河便逐渐发展成为汉江上游的商业重镇,有“小汉口”、“汉江小都会”的美誉。
蜀河,传因蜀王逝世、蜀冢存此而冠名。镇因商而兴,有“八大字号”、“六十九家商铺”闹红蜀河之说。集镇位于蜀河、汉江两水交汇处,原为两省三县交通枢纽(北上关陇,南下湘鄂,西达川渝,东进中原)及汉江上游黄金水道上的商贸重镇,历来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商贸发达,且江河交汇形似汉口,古称“小汉口”,属旬阳商贸最为发达的集镇。20世纪60年代以前,蜀河镇为全省仅有四个建制镇之一。
镇蜀河人文景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口岸。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趋发展,湖广移民大量迁入,汉江黄金水道进入鼎盛时期,四方商客纷纷在此定居经商,建立商号,开当铺,设钱庄百余家。嘉庆年间,曾任旬阳知县的严如煜所编《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称蜀河“商贾云集”、为“汉江小都会”。他们的到来,也促进了蜀河文化的繁荣兴盛。
民国末年,群雄四起,逐鹿陕南,特别是-统治期间在蜀河设兵站、起岢捐,对商业影响极大,一时间商业凋敝,各大商户纷纷外迁,以避战乱,仅留青砖黑瓦向人们诉说着昔日辉煌的岁月!
蜀河古镇景观
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傍汉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后作台阶式上升,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建筑虽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统一谐调。黄州馆为传统宫殿式格局,并具有浓厚的南派建筑风格。全部殿宇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旖旎美观,且不失庄重大方。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
正殿面阔11.65米,进深7.69米硬山式屋顶。左侧山墙有石碑一通,记录依次修建的经过,字迹清晰,保存完好。
下几步台阶便是拜殿,其面阔与正殿相同,进深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顶。正殿与拜殿之间右侧封墙上嵌有三通石碑,记录着修建黄州馆捐赠善款的情况。
拜殿正对面是乐楼,楼为高台建筑,形式为重檐楼阁,楼顶为歇山式屋顶。正脊正中镶嵌瓷瓶,两端安有鸱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汉文装饰,翘角作45度生起。楼上有金匾一幅,楷书“鸣盛楼”三字,字径约70厘米,书法严谨俊逸,相传为武昌一状元手迹。乐楼门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装饰,两侧柱顶各有一只凤凰木雕,栩栩如生。乐楼前台没有山墙,便于观众从正面、侧面观看演出。整个乐楼上下错落有致,翼角重叠,构思巧妙,制作精巧。
黄州馆门楼与乐楼相连,实际上为乐楼后墙的随墙门。门面饰作三重檐牌楼,正楼高10米左右,大门额枋为石雕,门前有对称抱鼓,抱鼓两面分别雕刻着四种祥鸟瑞兽。正门上方竖书“护国宫”三字,两边分别书写“金墉”“玉局”。中柱、边柱各用青瓷片嵌对联一副。中柱联为:帝德无私,想当年楚北声垂,万古神功昭日月;立思曰极,位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边柱联为:庙貌柱奇观,视当前日朗风清,恰肖黄州赤壁;神功昭赫濯,庇此地民安物阜,何分楚水秦山。(两副对联悬空较高,有些字因年久模糊,暂时无法确认,待后改正。此前蜀河有关宣传资料提供的此对联错误甚多。)整个门楼均以青砖砌成,砖面模印有阴文楷书“黄州馆”三字。门楼与乐楼巧妙相连,浑然一体,其设计之精心,构筑之巧妙,堪称上品。
黄州馆原名帝主宫,为黄州客商聚居的会馆。据资料记载,黄州馆前后分三次建设。始建于乾隆中叶,由在蜀从事商业贸易的黄州籍商号、帮会依次兴建,后经历几代人百余年努力,始得完成。初创时仅正殿三间,后于道光二十七年动工,历时两年修成拜殿,同治十二年起又“刻角丹楹”“几费经营”“罄数千金”而修成乐楼及门楼。蜀河黄州馆是安康境内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美的南派宫殿式建筑,其耗资十分惊人。从碑文浩繁的落款可以看出,参与集资者除在蜀河的黄州籍客商、字号外,尚有湖北康家湾帝主宫、老河口帝主宫及老河口蜀河帮,共计商户不下二百家。这不能不让人对当年蜀河商业的兴盛面浩叹。
黄州是中国颇有文化品位的地方。她因有“赤壁”,有苏东坡而名扬四海,又有被人们吟诵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名词佳句而著名。黄州人又移迁蜀河定居经商,在蜀河营建会馆,彪炳史册,原本历史与文化深厚的蜀河镇,因此又更加有了名气。
位于蜀河镇古渡口上崖,坐西向东,北依山坡,据残碑推断,该庙建筑年代不晚于乾隆年间,其虽名为庙实为船帮会馆,因其内供奉船工始祖杨四爷,故取名“杨泗庙”。
清初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贸流通发达。因蜀河是汉江上游重要交通要道,故成为陕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南货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货至此装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汉等地。水运极为兴盛,船楫连接数里,日泊大小船只百余艘。于是船主和船工集资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壮观的“杨泗庙”作为议事和来往聚会、休息场所。又因汉江滩多险急,各类船只到此停驻,至杨泗庙祭拜杨四爷以求来往平安,一帆风顺。杨泗庙正门两侧有青瓷嵌贴对联一幅,上联是“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下联为“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因杨泗庙是“船帮”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戏楼又名“明德楼”。每年六月初六,举办杨泗庙会,院内搭台唱戏,上演汉剧等各种地方戏剧,热闹非凡。同时,又是当地群众物资交流场所。
正殿居中原供有杨四爷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似威严。殿角左右各有石碑一通。左侧字迹毁损无存,无从考证。右碑为“洵阳知县严谨埠头讹索船户告示碑”,字迹了然,从内容上可明显看出杨泗庙的历史作用及当时蜀河水运、贸易之繁华。
其大门右侧是著名的朝阳古洞,该洞修建于乾隆年间。道光元年(1821年)名医汪海峤曾在此隐居,编纂成《唱医雅言》一书。朝阳古洞深不可测,据言“民国初年,数人结伴穿行,半天余火把用尽,暗黑气稀,中途而返”。也有民间传说,此洞通江河底可达四川,绵延千余里,号称陕南第一洞。现正在开发探测之中,若干年后各地游人可到此一游。外有石龟驮碑一通,面临汉江,据传有镇水降魔之效,此龟一修200余年,汉江涨水不至龟角。
蜀河古镇其他介绍
蜀河古镇
蜀河古镇位于蜀汉两水交汇之处,地处两省三县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达川汉、北上关中、南下鄂西、东进中原,是汉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素有“小汉口”之美称。
蜀河一名,最早可推为西周建立之处,周武王封藩屏周时,封蜀国于河南南阳以北,贫瘠积弱的蜀国迫于楚国的扩张,率民西迁,曾在此停留,故此得名。
镇蜀河人文景点众多,文化积淀厚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口岸。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趋发展,湖广移民大量迁入,汉江黄金水道进入鼎盛时期,四方商客纷纷在此定居经商,建立商号,开当铺,设钱庄百余家。嘉庆年间,曾任旬阳知县的严如煜所编《三省边防备览》一书中称蜀河“商贾云集”、为“汉江小都会”。他们的到来,也促进了蜀河文化的繁荣兴盛。
民国末年,群雄四起,逐鹿陕南,特别是-统治期间在蜀河设兵站、起岢捐,对商业影响极大,一时间商业凋敝,各大商户纷纷外迁,以避战乱,仅留青砖黑瓦向人们诉说着昔日辉煌的岁月!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蜀河古镇”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