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旅游景点介绍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618年—907年)至民国(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头崖石刻”、“刘源题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组成。保存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300余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2001年06月25日,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作为宋至清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历史沿革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野寨,汉代名谷口,是天柱山的门户。后名野人寨,野人寨是天柱山的南大门,古为驿道渡口。北依天柱山,南近潜水,南宋末年时为义兵刘源抗元的山寨。
山谷流泉,泉水实为天柱山岩表层汇集畅流于山间沟谷中的清亮溪水,其下游部分名为“山谷流泉”,则是沿用宋代文豪黄庭坚的命名。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历史文化
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朝廷中枢,百官之首,即为宰相。一提起“宰相之乡”,人们自然会想到山西闻喜县,那里显赫的裴氏家族名相辈出,光照千秋。天柱山脚下的潜山县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宰相之乡”。有据可考,已经定论的就有三位。
第一位是东晋时权倾朝野的辅政宰相何充。何充为人敢言正直,善于用人,著名的“直言不讳”的典故就来源于他。第二位宰相是晚唐懿宗朝宰相毕諴。第三位是北宋名相、文学家王珪。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年随叔父迁居舒州(今潜山县)城北凤凰山,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遗址特点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其他介绍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头崖石刻”、“刘源题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组成。现存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300余方。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石面题刻手法,分浅雕(凸起)和沉雕(凹线)两种;题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等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刻体量之大,题幅之多,品味之高,书体之全,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为历来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踏迹寻幽之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王安石等名人均来此题诗留字,可谓弥足珍贵。
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位。
保护范围:以石牛溪至山谷流泉出口处的两旁摩崖石刻为中心,东50米,南50米,西20米,北20米。三祖寺大雄宝殿后天香台两侧、高亭四周、山谷寺内、应梦井四周的单体石刻均向四周外延3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0米至山谷寺院墙基,西80米至后山分水山脊,南40米,北60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