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旅游景点

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景点照片

太平山房旅游景点介绍

安徽省池州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所村西。 始为陈氏公堂,明永乐年间由族人陈馨(名熙,字孟贤号积善)揖资建造。 是典型的江南宗祠建筑。 ,也是皖南最大的祠堂之一。

  太平山房呈长方形,坐北面南,通面五开间计15米,进深三进71米,占地1100多平方米。为三进六脊砖木结构,三进式的房屋构造。

  太平山房作为学馆建筑,对研究古代教育和科举制度有较好的价值。

太平山房历史沿革

  太平山房始为陈氏公堂,明永乐年间由族人陈馨(名熙,字孟贤号积善)揖资建造。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建公堂作学馆,以便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投宿和兴办义学,时秋浦县(今贵池)邑令钟学题匾“聚德堂”赠之。

  清咸丰二年(1852年)扩建前进,成现在规模,成为了江南一带著名的治学之地。

  1985年10月,安徽省文化厅拨出专款,对其墙体、屋面、木构件、油漆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修缮。

太平山房建筑特色

  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学,确定村落或祠堂的位置、方向,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理想的村落或祠堂,背后要有山冈作为屏障,这叫“靠山”,靠山也叫做“祖山”。而理想的靠山又是绵延的山脉的尽端。山脉的蜿蜒走向,好象是“龙”一样。长长的山脉,就叫“龙脉”。太平山房背依龙王山,南临南阳林场,正是遵循了这种风水学的理念,是山环水绕、藏风聚气的宝地。

  太平山房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同大多数祠堂建筑一样采用砖木结构,是有一定道理的。祠堂的规模大小不同,但是建筑的支撑体系大都是木材。一般情况下,墙体都不起结构作用,很多砖墙都是“空心砌”的。墙体的外面表层是砖,内部则是填上土的,这些墙的稳定性还要靠柱子来加固。即使砖墙倒掉了,木结构依然可以支撑着房屋不会倒塌,所以过去有“墙倒屋不塌”的谚语。这样的房屋对于地震灾害有很好的防御能力。祠堂建筑要求能够经历久远,所以要采取措施防止柱子朽毁。地面的潮湿,是柱子毁坏的重要根源,所以祠堂建筑木头的柱子都不直接立在地面上,柱下都垫了石制的柱础。柱础既承受压力又防止潮湿,而且又在人们视线经常接触的地方,所以柱础是十分重要的部件。在中国建筑的传统里,凡是重要部件就必须特别加以美化,所以祠堂的柱础总是加工的较为精美。由于祠堂祭祀内容复杂,不是一个大厅可以解决的,根据不同作用的要求,祠堂实际上是个多功能的公共建筑。而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又不适宜建造高层的建筑,所以用四合院的方式来组织空间,是最为灵活和适用的。

太平山房其他介绍

  时代:明至清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乡所村。

  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该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占地面积1173平方米。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严谨有致。正面是高大门坊,坊作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浮雕的内容为古代戏剧情节,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用磨砖斗拱出挑,翘角凌空,气字轩昂。两侧砌立马头墙,高大墙体与鳞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观。

  内部为抬梁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顶梁而立,硕大的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复盆式、青脚式。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繁花异卉珍禽图案,梁架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其后进是二层楼阁,楼前有石砌天井,楼基前沿置白色大理石雕栏和石阶,东西两厢置木梯上下楼,根据它的建筑特点和后进两厢嵌镶的乾隆、咸丰间3块碑文记载,太平山房后进系明代建筑,前二进建于明末清初。始为陈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作学馆,以方便邻近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兼作义学。时秋浦县令钟学题赠“聚德堂”额。1986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四周房基外,东3米,南30米,西2米,北4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10米,南50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太平山房”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太平山房”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