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化城塔旅游景点介绍
清净化城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11号附近西黄寺博物馆内。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清净化城塔,俗称“六世班禅塔”,塔院坐北向南,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由三进院落组成,全院建筑原为五进,主要建筑全部位于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共有殿堂房屋59间,占地19000平方米。清净化城塔建筑群由塔前牌楼、护塔兽、塔、塔后牌楼以及东西碑亭组成。
2001年06月25日,清净化城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化城塔历史沿革
西黄寺是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清代达赖和班禅在京驻锡地。
西藏活佛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名哲布尊巴勒丹伊喜,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率千人从后藏首府日喀则起程,万里跋涉,历尽艰辛。同年七月十二日到避署山庄,觐见清帝并祝贺乾隆70岁寿辰。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表明拥护清政府治藏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入侵西藏的坚定立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启程东行,为乾隆皇帝祝寿,在承德祝寿毕,便于当年九月初二日到京,驻锡西黄寺。十一月初二日下午,因病在西黄寺内圆寂。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十八日,乾隆谕旨清净化城塔及塔院工程全面动工。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一月,塔及塔院建成,乾隆帝根据《法华经》中的这个佛教典故,乾隆御书《清净化城塔记》,“诏命于寺之西偏建清净化城塔及塔院”将封藏有班禅额尔德尼六世经咒、衣履的塔赐名为清净化城塔,以示纪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殿原为七间,被八国联军烧毁。
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时改成五开间,大殿左右各有配殿三间,正殿后接高台甬道,通向清净化城塔。
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前殿内原有泥塑四大天王被砸毁。殿后院内东西两侧原有钟鼓楼,原楼已毁,后在其基地上建了瓦房三间。
1987年,瓦房被拆掉,沿东西墙盖了两排平房各11间。
后来,经过历次修缮,塔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清净化城塔历史文化
清净化城塔已有22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保存完好,殊胜庄严,向世人昭示着六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和藏传佛教界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藏传佛教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象征和历史见证。
所谓“清净化城”为佛教术语,含义深刻。佛经《俱舍论》言:“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则说:“三业(身、语、意)无过为清净”。而密宗则以无贪等垢、具一切无垢光明为清净。“化城”,根据佛教的观点,是佛为化导众生成佛而变化的城池。佛教认为,成佛的道路艰难遥远,佛恐众生力不能支,故于途中变化城池以供止息。因此,“清净化城”意即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罪恶等,不染尘俗,能接引众生成佛的场所。
所谓菩提迦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迦耶、摩诃菩提、菩提场等,是释迦牟尼佛成正觉之地,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佛陀入寂之后,有人在菩提伽耶佛成道处的菩提树北建造了大塔(也称大觉塔)以作供养,塔四周雕有佛像佛龛等,由此形成菩提伽耶式佛塔,被各地佛教徒所纷纷效仿。在明代以后,此种佛塔建筑形式在中国各地兴起,如云南昆明的妙湛寺塔、北京五塔寺塔以及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等,清净化城塔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座。
从外观上看,清净化城塔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即在一块方形的高台之上建立起五座方、圆形密檐塔,中间一座大塔为主塔,四角有四座小塔,但主塔的结构和形制则是中国西藏喇嘛塔的样式,而主塔四隅的经幢式样的小塔、塔台前后的仿木结构石牌坊、台阶两侧的石雕辟邪以及佛教题材的浮雕和装饰性文样,又是中国汉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传统手法。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使清净化城塔具有独特的风貌,成为清代金刚宝座佛塔建筑中的精华。
清净化城塔其他介绍
清净化城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安外黄寺大街,建于顺治九年(1652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纪念在这里圆寂的六世班禅,在西黄寺西侧建造衣冠塔,命名为“清净化城塔”。
清净化城塔院坐北朝南,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该塔仿照印度佛陀迦耶式塔样式,用汉白玉砌筑。中间主塔高16米,建于3米多高的台基上,塔的转角处放有力士的雕像。主塔四角各有一座高约7米的塔幢,与主塔组成金刚宝座式塔。
清净化城塔成为藏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国家文物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清净化城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