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北京市>房山区旅游景点

水峪村

水峪村景点照片

水峪村旅游景点介绍

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下辖行政村

  水峪村,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地处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

  水峪村是北京“西山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古宅、古碾、古道、古中幡为代表的“四古文化”。水峪村依山而建,格局错落有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山村四合院风格,其中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娘娘庙等。水峪中幡曾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垫场演出,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2月17日,水峪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列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10-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监测合格名单。

水峪村历史沿革

  唐天复四年至天佑四年(904年至907年),唐末中央集权暗弱,地方割据势力日盛,卢龙军节度史刘仁恭以大安山为中心,与其子刘守光先后控制今水峪村一带。刘仁恭修建的出山道路,成为后来水峪古商道的雏形。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4月,后梁将军李小喜兵攻大安山,掳刘仁恭,水峪一带遂属后梁控制范围。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晋王李存勖赶走契丹管控该地区。

  宋、辽时期,水峪一带是南北政权的疆界,因双方争夺领地,管辖混乱。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东北兴起的女真族攻陷燕京(今北京),建立金朝,水峪一带属金统治的奉先县管辖。南窖是女真政权大金皇陵的陵区范围,有驻军护陵。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蒙古军灭金。水峪一带遂被蒙古军控制。

  元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即今北京),水峪隶属元朝大都奉先县,后改为房山县管辖。

  元末明初,少数山西商人在今水峪村一带开设客栈,生根落户。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克大都,改元大都为“北平府”,水峪一带属其涿州房山县管辖。

  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朝庭为了御敌安民、发展生产,实行军屯政策,相继十九次从山西移民三万余户,充实到京郊平原地带,垦荒屯田。水峪一带的早期先民由来于此。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其后,水峪村隶属明顺天府房山县管辖。

  明末清初,由于朝廷腐败,贪污成风,灾荒不断,内忧外患,有些山西移民后代辗转来到水峪落脚后繁衍生息。

  清顺治元年(1644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北京地区后,清顺治年间袭明制,设顺天府,领5州22县。水峪村仍归房山县领属。

  清康熙元年(1662年),房山县辖179村,水峪村属其一。

  清朝中后期,随着南窖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南窖地区人口激增,南窖地方的兴盛带动水峪村的发展,水峪以出产木炭出名,同时为煤矿主提供了居住地。

  民国三年(1914年),水峪村属京兆地方房山县管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蒋介石政府成立,房山地区划归河北省管辖,水峪村属之。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水峪一带被日伪控制。日本侵路者以高线为触角,疯狂掠夺南窖的煤炭资源,对南窖进行法西斯奴化统治,水峪等村遭到严重破坏。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大房山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水峪村划归中共房良县五区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水峪村解放后,属解放区民主政权——房山县七区南窖乡管辖。

  1950年至1958年4月,水峪村隶属北京市周口店区南窖乡管辖。

  1958年9月,周口店区废除乡镇建制,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全区设8个公社,公社下设大队,水峪大队先后属于百花山公社及河北公社。

  1960年,水峪大队划归北京市房山县南窖公社管辖。

  1981年1月1日,水峪大队属北京市矿务局所属南窖公社管辖。

  1983年3月,北京市撤销人民公社、大队建制,实行乡(镇)村建制。南窖公社更名为南窖乡,水峪村属北京市矿务局南窖乡管辖。水峪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村民委员会,实行土地承包制。

  1993年1月,水峪村归属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管辖至今。

水峪村历史文化

水峪村非遗项目

  南窖水峪中幡

  水峪村经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据考证先由冯、邢二姓耍幡艺人相传,后又相继传给杨、崔、王等姓人家。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20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30人的中幡队。经过20多年发展,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代表房山区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前“京华情韵迎来客”垫场演出活动。2008年9月,水峪村举办了首届中幡文化节暨金秋采摘节。

水峪村传统民俗

  年节习俗:大年三十,贴对联,放鞭炮,迎接已故的一代代先人回家过年。各家各户用青翠的柏枝,燃起年火,男女老少围在火旁谈笑,这便是所谓的“烤岁”。大年初一早上,女人们把饺子包好,第一盘孝敬给列祖列宗和各位长辈,给列祖列宗拜年。左昭右穆,男东女西,长辈在前,晚辈在后,庄严肃穆地面朝八仙桌磕头,然后各房晚辈依次去长辈家拜年,长辈给自己的晚辈发零钱、糖果、爆竹。正月十五放烟花,三晚辉光喧闹不夜天。正月里讨百家米做年糕给上学的孩子吃,期盼步步高升是水峪的老风俗。

  埋胎衣习俗:起源于客家迁徙文化的埋胎衣,在水峪得到演绎。水峪人将胎衣埋于古道下,希望踩踏能带走噩运保佑平安。由于祖辈胎衣埋于道路石块下,因此古道格局得以完整保留,是以象征水峪命脉,也承载着世代水峪人的希望。

  走会:走会就是沿街穿大街走小巷的表演文艺节目。基本路线为从西街到东街,又到老爷庙,最后到后岭门楼。

水峪村水峪岩画

  水峪岩画:元末明初,中原地区的壁画技艺由山西移民传至水峪后,经技术融合改进,形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石板彩绘岩画。水峪盛产一种平坦如纸的石板,古代工匠在构筑房屋时,为了装饰门庭,就在石板上做画,然后安装在门楼和墙体上,其绘画颜料用的是当地产的矿物盐(氧化汞、硫酸铜等),保存弥久。

水峪村村落特色

水峪村选址理念

  南窖地区有“窖”形特色的沟谷地貌,大房山支脉将该地区割裂为南窖沟、中窖沟、水峪沟、大西沟两主两副四条沟谷,是山区中少有的适宜居住的富饶之地。水峪村形成于水峪沟,充足的水源是水峪先人在此选址建村的必要条件,村民还可以从周边山林获得木材、石材等各类资源用于建筑以及生产生活。

  水峪村以太极八卦圆形图案,形成独特而完整的风水布局。村东长岭坨,原是自然形成的圆形土丘。后村民取土沤肥,将土丘掏平,村里重新用沙石垒砌,改造成平顶圆台,以象征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五色土填基,圆台周围镶有木格凭栏。今人称“赏月丘”,意思是站在这里,白天得享阳光沐浴,晚上即是赏月的绝佳之处——每到春秋两季,夜半时分,可欣赏到一轮明月落到纱帽山峰之上,因有“翠顶金珠”之景。长岭坨坐北朝南,位于太极图的上鱼眼位置,风水学上称“乾”位。与乾位南北(阴阳)对应的是位于娘娘庙的“坤”位。背北远处有一条长长的山梁——中窖梁成为村落的天然屏障,风水学里称“屏”,当地人叫“靠山”。靠山与长岭坨之间的孟港沟是风水学上的“后玄武”位置;对面南坡岭为传统村落的照山(也叫望山),属“前朱雀”位置;左有青龙、右有白虎护佑。

水峪村空间布局

  水峪村布局为圆形八卦格局。北部远处中窖梁为水峪天然屏障,风水中曰屏,当地人俗称“靠山”,使水峪村北高南低,与传统风水观点相符。东面纱帽山高耸挺拔,与东翁桥形成对景。整个村庄呈现自发形成的圆形布局,以南岭古商道和水系为十字轴的空间格局。以一条临水小路为村落主轴线,依山势蜿蜒而上。村庄依山势而建,南低北高。南、东、西三面存水,背山面水。水峪村以水为特点,村落形状以水为中轴,向水而建。东瓮门石刻“宁水”,以镇水患。住宅顺应山势,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形成错落有序的割据形态,建筑分布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阴阳鱼的形状。

  水峪村中有5处主要开敞空间:村中心以戏台为核心的开敞空间;村西街石碾和道路交叉口开敞空间;村东街娘娘庙和大槐树开敞空间;杨家大院门前道路交叉口开敞空间;长岭坨开敞空间。

水峪村主要景点

水峪村杨家大院

  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宅院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院门有石鼓把守,门上是三根分别刻有“福”、“禄”、“寿”的椽子。

水峪村娘娘庙

  东街娘娘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侧殿两间,立柱横梁上有彩色绘画,现已斑驳。院内原有棵古槐,“文革”时被毁。与娘娘庙正殿、门楼成一直线的罗锅桥,为拱形结构,虽已年代久远,依然牢固如初。殿内有圣母娘娘乘坐的大轿一架。

水峪村古碾古磨

  古石碾,用于碾压粮食,生产生活。水峪村有石碾128盘,其中最早的清道光年间的石碾至今仍为人所用,2008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

水峪村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水峪村位于北京房山区南窖乡,距北京市区80公里。地处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9°75′、东经115°82′,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

  水峪村

  地形地貌

  水峪村在河谷东西两侧,略呈三角形。全村山地面积达96.7%,四周环山,群山环绕。村庄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

  自然植被

  水峪村生态资源保护较好,林业覆盖率达73.6%。河谷两侧果树较多,山坡上多为灌木,覆盖率不高。

  土壤

  水峪村土壤为山地褐土,土层薄,肥力差。

水峪村荣誉称号

  时间

  荣誉称号

  授予单位

  2003年9月

  北京市首批民俗旅游村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

  中国传统村落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

  2012年

  北京最美的乡村

  北京市农工委、市农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市文物局、首都绿化办、市旅发委

  2014年3月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2015年11月

  全国生态文化村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

  2018年3月

  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

  国家森林乡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资料来源:

水峪村其他介绍

  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来水入街,供人畜饮用。环山建设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库水浇灌幼树。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水峪村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根据这些石碾研究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幡表演。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还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水峪村位于北京市西南80 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距108 国道8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良

  水峪村一角 乡52公里,距国家石花洞地质公园银孤洞原区10 公里,现有村民436户,1031口人。其中:居民141户。人口295人;村支部由5人组成;村委会由3人组成;经联社有3人组成;三套班子交叉任职,平均年龄48岁。全村党员57人,平均年龄61岁。200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19万元,其中:集体收入29万元,自营收入1590万元,人均劳动所得3980元。 全村耕地面积17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528亩,退耕果树以板栗、柿子为主。共植幼树45840株,原有成年果树19730株,其中:柿树8000株、核桃树11500株、板栗230株。另有生态林4380亩,其中:水泉背生态林还保持着原始形态,具有一定旅游开发价值。

  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南建1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四季有水;水井三眼,水源充沛;自来水入街,供人畜饮用。环山建设引水管道4500米,引水库水浇灌幼树。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杨家大院位于水峪西山,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格局为四进四出;门楼别致,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瓮门指的是村内东翁桥的桥洞,其上雕有一块白石,石上有“宁水”二字,意在翁桥有拂水安洪之用。

  除此之外,该村还是北京市旅游局命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远近闻名的“水峪中幡”、“大鼓会”就出于此地。 今年,该村为发展旅游经济,投资50余万元,在村中摆放石碾128座,再现出山村古老的民俗文化。

  根据现有的自身条件发展重点主要有两项:一是继续坚持,民俗旅游村建设,首先要争取上级领导多支持;其次对现有的主要景点和环境方面增加投资,加快建设,切实从软件上、硬件上达到民俗旅游标准;二是加大现有几千万立方米的石板开发力量,主要以招商开发为主,争取形成采、加、销一条龙的石板产业,彻底改变单一农业发展的传统格局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距108 国道8公里

  类型:古镇古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水峪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水峪村”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