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北京市>平谷区旅游景点

上宅文化遗址

上宅文化遗址属于平谷区文物保护单位
上宅文化遗址景点照片

上宅文化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平谷区境内遗址

  上宅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区内。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陈列馆,是中国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

  2019年5月16日,上宅文化遗址已正式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筹建上宅文化博物馆和上宅考古遗址公园。

上宅文化遗址历史阶段

  西有周口店,东有上宅,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遗址位于京东平谷境内,距今约六千至八千年,应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曾有专家论道:上宅文化早于西安半坡

上宅文化遗址北山坡地

  位于韩庄乡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发现并试掘,1985~1988年进行考古发掘。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4米。总发掘面积3500余平方米,出土器物3000余件。发掘出长80余米、宽9米的东西走向灰沟1条和陶窑1座。灰沟东浅西深,东段分岔为2条小灰沟,陶窑位于2条小灰沟之间。上宅遗址的地层堆积可分为8层:第1层,耕土层;第2层,灰黄色土,质地松散,厚0.31~1米,出土唐辽砖瓦、陶瓷碎片,此层下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第3层,浅灰色细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细泥红陶残片;第4层,灰黄色粉细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质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少量泥质灰陶及石器;第5层,暗褐色细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块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细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层,青灰色土,干燥后近灰黄色,土质较硬,厚0.5米,出土夹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种类少于第5层;第7层,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种类与第6层相近,数量较少;第8层,灰黄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较少网格纹厚胎夹砂红褐陶片。。①文化遗存分期。上宅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3期。第1期(第8层)年代约距今7500年,陶器的种类少,器类单一,主要是含滑石的夹砂厚胎大口深腹筒形罐,器表呈黄褐色,厚唇,口沿下饰数圈凹弦纹,其下有一匝麻点状附加堆纹,以下为网状棱形纹。未见泥制陶,石器很少。第2期(第7~4层)年代约距今7000~6500年,为上宅遗存的典型代表,陶、石器数量多,种类丰富。

  可分为早段和晚段两个阶段。早段主要以第7层为代表,陶器中夹砂陶和掺有滑石粉的陶质占大多数,烧成温度较低,陶质粗糙;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是抹压条纹、刮条纹、“之”字纹和篦点纹,较模糊粗糙;器形以深腹罐、钵为主,口沿部唇圆厚、罐口微侈。晚段泥质陶增多,并出现了细泥陶,烧成温度增高,胎质较硬;纹饰种类增多,如方格形纹、“回”字形纹、波折纹,还有几何形纹饰,纹饰较精细,“之”字纹、篦点纹组成的双一纹较有规律;出现了一些新器形,如鼓腹罐、舟形器、细泥陶钵、碗等,圆足器增多,罐腹变浅,口沿唇部变薄并有圆尖唇。第3期(第3层)年代约距今6000年,陶器出土数量不多,以细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泥质灰陶,以素面为主。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

上宅文化遗址出土陶器

  出土陶器1000余件。有深腹罐、鼓腹罐、钵、圈足钵、碗、杯、盅、舟型器、勺等,陶质以夹砂羼滑石粉为主,还有少量泥陶。夹砂陶以红褐色为主,均为手制,器表多饰有压印“之”字纹、抹压条纹、刮条纹、篦点纹、剔刺麻点纹和刻划纹等。还有鸟首支架形陶器、鸟首形陶柱和鸟首镂空器,应为用于祭祀的器物。陶质工艺品有猪头、羊头、熊头、海马、蛇等动物小型塑像及耳珰形器等。

  空心陶球,为泥质红陶,壁厚1毫米,素面无纹,核桃般大小,内装1个实心陶丸,为夹细砂黄褐陶质。出土石器2000余件,以打制、琢制或磨制的大型石器为主,兼有少量细石器。大型石器有用于砍砸、研磨的盘状器,还有石斧、石铲、锄形器和石磨盘、石磨棒等。细石器有石镞、尖状器、刮削器、石刀(复合工具)等,用间接打制法制成。此外还有用于狩猎的石球、弹丸及捕鱼用的网坠、石制小工艺品等。

上宅文化遗址北埝头遗址

  位于大兴庄镇北埝头村,洳河南岸的台地。1984年发现,清理房址10座。1988年秋、1989年春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房址3座及属于上宅文化的陶器、石器等遗物数百件。遗址高出河床7米,东西宽50米,南北长12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有两汉时期的墓葬打破早期遗址。

  遗址地层分为6层。上两层分别是耕土层和片状水流层;第3层是粉砂质粘土层,为汉文化层;第4层是粘土质粉砂夹碎石,为战国文化层;第5层和第6层分别是粉砂质粘土层和粘土质粉砂层,均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0.8~1米,文化层厚度在0.5~1米之间。

  ①居住遗址。共发掘10座,分布较集中,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多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3座是抹角之形,直径在2.5~4米之间。门开在东面或南面。在房址靠内壁的底部,有柱穴的遗迹。居住地面经过火的烘烤,表面是一层5~6厘米厚的红烧土,火候不均,颜色斑驳,硬度不一。在每个房址的地面中部附近,都有1个或2个埋在地下的深腹陶罐,用以放置炭火,保存火种。罐口沿露出地面6厘米,罐内存较多的木炭渣和烬土。在陶罐周围的地上有较多的红烧土碎块和木炭碴。

  ②出土文物。房址及周围地面出土陶器93件。均为手制,较规整,胎较厚。

上宅文化遗址砂陶为主

  陶质以夹砂陶为主,多数夹砂陶内掺有滑石粉,颜色多为红褐色或褐色,有少量泥质陶呈桔红色。器表纹饰以压印“之”字纹数量最多,其次为刮条纹、篦点纹、戳刺纹、划纹等,素面纹较少。器形以平底器为主,有少量的圈足器和圆底器。种类有大口深腹罐、圈足钵、圆底小罐、平底碗、双系小杯、鸟首支架形器,还有利用陶片磨制的圆形小饼和带戳刺纹的大圆形器等。出土石器73件。

  石器以盘状器数量最多,还有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饼、石坠等。制法有打制、琢制、磨制3种,还有一些细石器,如柳叶形石刀、尖状器、刮削器及石片、石核等。皆由燧石打制而成,有的刃部经过二次加工。

上宅文化遗址正式发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县韩庄乡上宅村北200米处山坡台地上。该地原称"大庙台"。遗址文化层堆积深达4米多。1984年11月试掘40平方米,出土粗细石器200余件。

  1985年正式发掘,已挖掘2000平方米,出土器物,整理修复的有2000多件,其中陶器有红陶钵、灰陶钵、深腹罐、圈足碗、船形器、豆形器、鸟头羽身器物等,均为刮条纹、刻划纹、之字纹,石器有打制和磨制石器,其中有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凿、石铲等。还出土做工精细的艺术珍品,如陶猪头、陶羊头、陶熊、陶鱼头、石网坠、耳??、刮削器、石猴、异形器等。该遗址共分八层,上层为商周至唐辽文化,中层与红山文化接近,下层经碳14测定距今6000一700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

上宅文化遗址文化陈列

  上宅文化陈列馆位于金海湖西侧。建于1987年,1989年开馆。展馆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84平方米。展厅面积907平方米。馆内陈列主要是上宅文化及周围考古的科研成果。

  陈列馆分为2层展厅,第1层展厅为上宅文化的专题陈列,共有展线230米,照片42幅,图片资料23幅,文物132件。展览共分4区:第1区介绍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概况;第2区陈列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100余件;第3、4区分别介绍北京地区环境考古及发掘现场情况,各级领导视察、专家工作情况。第2层展厅举办临时展览。

上宅文化遗址考古价值

  小镇将保留现有的市级民俗村,另建一条鱼宴饮食街、一处运动场,还将引入一家三甲医院以及泰康保险公司的高端养生会所。

  此外,金海湖特色小镇将重建上宅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上宅文化遗址文化层堆积3米,出土过古代石器、陶器和早期的艺术雕刻,考古价值很高。

上宅文化遗址其他介绍

  上宅文化遗址位于平谷区韩庄乡上宅村大兴庄乡北埝头村,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上宅遗址位于泃河北岸,现存3500平方米。北埝头遗址位于洳河南岸,面积5000平方米。上宅、北埝头遗址属于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遗存,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北京地区新石器时--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信息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上宅文化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上宅文化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