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老人塔旅游景点介绍
万松老人塔,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3号,是金元时期著名僧人万松老人的灵骨塔,该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
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
2013年5月3日,万松老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老人塔历史沿革
万松老人圆寂后其弟子为其建造墓塔。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万松老人塔。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万松老人塔时改为九级。
清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
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叶恭绰等人重修,辟大门并书石门额“元万松老人塔”。
1950年,万精舍同人叶恭绰等人请求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随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
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砖塔,并在塔前大门后建房三间。同年,万松老人塔维修中发现清塔内包着元塔。
2001年,万松老人塔维修竣工。
2002年底,万松老人塔向社会开放。
万松老人塔历史文化
万松老人
万松老人,名万松行秀(1166―1246年),河南洛阳人,俗姓蔡,自称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自幼受家庭熏陶,15岁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先后参学于潭柘寺、庆寿寺、万寿寺等著名禅刹,参究禅宗修行之道。据《五灯严统》本传:行秀对诸子百家之学无不会通,对《华严经》下的工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禅说,为金元时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他深通佛法,又精通儒家典籍,长于机辩,年轻时就名满中国北方,各地纷纷请他说法,做住持,先后住持了邢台净土寺,燕京栖隐寺、万寿寺和报恩寺等禅寺。金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召见他,询问佛道,深受金章宗器重,被赐予锦绮僧衣一件。金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绍令万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栖隐寺,出任住持。直到他81岁圆寂。万松老人一生著作有《从容录》《清益后录》《万寿语录》《祖灯录》等。
元初中书令耶律楚材奉其为师。耶律楚材向其参学三年,接受了万松老人“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主张,积极献身于维护中原文化,终成一代名相。他的许多政治纲领和措施的正确实施,都离不开恩师万松行秀的教导和指点。万松行秀圆寂后人们为他修建墓塔以示纪念。
万松老人塔其他介绍
目的地介绍
万松老人塔在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旁门。砖塔胡同因之得名。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自称万松野老。金代河内(今黄河以北)人。出家于荆州,是金元间的佛教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同时深通儒家经典。著作有《从容录》、《请益后录》、《万寿语录》等。81岁圆寂于燕京西郊仰山的栖隐寺。后修此墓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加高至九级。民国16年(1927)由叶恭绰等人重修,辟大门并书石门额“元万松老人塔”。1986年维修中发现清塔内包着元塔。
塔为金元时代风格的密檐八角九层砖塔,高约15.9米,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砖塔。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
此塔玲珑别致,与众不同,是北京的一处街景。今天这座历经几朝几代的古塔仍矗立在北京繁华的西四大街旁,给人一种回顾历史、展望明天之感。
交通信息
交通:公交车22、109、47西四下车。
景点位置
北京西城区四南大街41号旁西四砖塔胡同口南侧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万松老人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