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重庆市>北碚区旅游景点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景点照片

西南大学旅游景点介绍

中国重庆市境内教育部直属高校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位列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 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百校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占地约8295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设有43个教学单位,开设102个本科专业;拥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有专任教师3162人,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西南大学办学历史

西南大学学校前身

  西南师范大学

  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

  1914年,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1916年,由于上年寒假学校被军队占驻。当年春学校被迫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于同年秋迁回原址。

  1917年秋,学校全部被军队所占,不得已迁往巴县文庙(黉学街,现渝中区解放东路洪学巷)。

  1920年,驻军从学校撤走,学校再次迁回原址。

  1928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21军军长刘湘因川东师范学校经费困难,师生情况又很复杂,决定将其停办,遂指派刚接任川东道尹的甘绩镛到校办理结束事宜。但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校长甘绩镛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同年,提出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1930年,甘绩镛将已不适用的旧校址出卖,在通远门外石马岗(现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在旧校址变卖而新校舍尚未建好之时,学校于1930年春,暂时租佃曾家岩巴县农中校旧址及龙泉观两处作为临时校舍。最终于1930年末由曾家岩迁入新址。

  1931年,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同年1月奉四川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令,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1932年秋,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在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

  1933年春,先后租定磁器口地藏寺等民田700余亩,作为新校址及实验农场,接着又收买凤凰山官地800余亩,正式成立实验农场。2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新校址。7月,四川省政府拨款4万元,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8月,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正式成立,开始招生本科生,院长与场长均为甘绩镛担任。

  1934年末-1935年初,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

  1936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聘1935年调入的高显鉴为院长,共设2系,分别为乡村教育系与农事教育系。

  抗日战争中,日军轰炸重庆,1939年5月,学校迁至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

  1940年8月,川东联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

  1946年5月,学校由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迁回石马岗原址。

  1947年-1949年,川教院系科设置趋于稳定,共设9系,分别为教育学系、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地系、数学系、博物系、农艺系、农制系、园艺系。

  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6系)和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西南师范学院。二校合并后,女师院大部分教职员工及家属即从黄桷坪原交通大学旧址迁至磁器口原川教院内。后西南文教部考虑到位于磁器口的原川教院较为狭窄,不利于今后发展,遂在沙坪坝重庆大学对面拨地1200亩,并拨款160亿元(人民币旧币制)作为第一期建校经费,修建新的教学楼和宿舍,将新组合的西南师范学院教职工从磁器口搬迁至沙坪坝新校舍。

  1952年,全国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并入西南师范学院的先后有:四川大学教育系、教育专修科、中文专修科、史地专修科;重庆大学中文系、外语系;华西大学数学系、生物系、外语系、音乐系;川东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中文系文艺组、生物化学系;以及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乐山技艺专科学校部分师生。10月26日。另外根据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将设在北碚的原川东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和中共川东区党委的驻地作为西南师范学院的新校址,并要求在院系调整中,迁往北碚。故西南师范学院师生及教职工家属又从磁器口、沙坪坝迁至北碚天生桥新校址,即现西南大学北区。所遗沙坪坝原校址及全部房屋家具拨交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B区)使用,磁器口原校址拨交西南高等学校教师进修部使用。

  1953年8月,西南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再次进行系科班级调整时,四川师范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贵阳师范学院的学校教育系、中文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昆明师范学院的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部分师生和四川医学院的营养保育组并入西师,10月,又有四川大学地学系的部分师生共222人合并到西师。

  1970年,根据军委办事组和总理办公室批示,“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部分专业合并西迁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进驻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则搬至梁平一个中学里办学。

  1973年,西南师范学院迁回北碚原址。

  1978年,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

  原西南农业大学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科3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农学相关系科)以及1910年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农艺系)合并组建为西南农学院。西南文教部确定位于北碚的私立相辉文法学院所在地(北碚夏坝,复旦大学内迁重庆旧址)为西农校址。

  1952年,全国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先后又有四川大学园艺系、蚕桑系、农业经济系、植物病虫害系、农业化学系;云南大学园艺系、蚕桑系;贵州大学农业化学系、农业经济系、植物病虫害系;重庆大学相关农业系科、川北大学农业经济系、乐山技艺专科学校蚕丝科、西昌技艺专科学校园艺科、农艺科、畜牧科合并到学校。由于夏坝是一片冲积平原,历史上曾多次被嘉陵江的洪水淹没,为了学校长期发展,同年学校成立了校址选择小组,新址最初选在了沙坪坝,今天的南开中学后面,重庆师范大学以及原来的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现重庆大学C区)和覃家岗镇一带。校址选好后即委托重庆大学建筑系为新址做测量规划,但由于农学院需大量试验田,而沙坪坝当时已经主要规划为城市建设,规划方案随即落空。最终确定位于北碚天生桥的原美国农复会华西实验区北碚农事试验场为新校址。

  1954年,西南农学院新校址于暑期完工,西农由北碚夏坝迁入北碚天生桥新校址办学,即现西南大学南区。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该校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领导。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

  1938年,私立建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创建。

  1941年,私立建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荣昌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1950年,四川省立荣昌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川东区荣昌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1953年,川东区荣昌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四川省荣昌农业学校。

  1953年,荣昌农业学校(农科)并入成都农业学校。

  1953年,四川省荣昌农业学校与成都农业学校、江油农业学校、达县农业学校、合江农业学校等4校的畜牧兽医科合并组建四川省畜牧兽医学校。

  1978年,四川省畜牧兽医学校升格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

  196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成立。

  1962年1月,迁至北碚区磨滩乡。

  1963年1月,迁至歇马乡远西南农科所。

  1968年11月,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革命委员会。

  1970年11月,农林部发文将柑桔所下放地方。

  1971年1月,四川省确定人、物、财权交省农科院管理。

  1972年8月,首次接受国际来访。

  1978年8月,柑桔所受中国农科院和四川省农科院双重领导,挂两块牌子,以地方管理为主。

  1979年1月,农林部确定柑桔所为部与地方双重领导,以部为主,隶属中国农科院领导。

  1979年9月,恢复地师级单位待遇。

  1985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复柑桔所实行所长负责制。

  1985年9月,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新的西南农业大学

  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

西南大学合并组建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今之西南大学,并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8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学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

  2011年,成为重庆市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2012年,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4年9月,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0月,学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

  2016年4月,学校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举办的“西南大学西塔学院”(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家中澳合作办学机构)举行揭牌仪式。8月,学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

  2017年9月,学校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19年5月,学校与陆军军医大学签署军民融合医学发展合作协议。

  2020年1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2020年5月12日,学校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同年7月,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成立。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贫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同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24日,“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学院”在重庆九龙坡成立。

西南大学文化传统

西南大学学校标识

  校徽

  根据《西南大学章程》规定: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注:20世纪50年代初,郭沫若分别为西南大学的前身“西南师范学院”和“西南农学院”题写了校名,合并后中文校名沿用该字体。)

  徽志释义

  徽志是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校徽主体,为“西南大学”四个字的小篆体组成一口象形大钟。钟的下方是阿拉伯数字“1906”,代表西南大学开始办学时间。外环上方是中文校名(郭沫若字体),下方是“西南大学”的英文大写。

  钟通常放置于高处,且声音洪亮,能传千里之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钟的形象有很高的地位,这与西南大学在中国教育界的地位一致。寓意西南大学的教育理念如黄钟大吕,醒世育人,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图案古韵高雅,厚重凝练,简洁大气,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和视觉传播力,充分展现了西南大学的大学精神和办学特色,预示着西南大学的前途如晨钟浩荡,影响深远。

  徽章释义:

  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为红底黄字,本科生为白底黄字,研究生为蓝底白字。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主色为白底蓝字,长宽比例为3:2。校旗中央印有中文校名(郭沫若字体)和英文校名。

西南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校训的内涵:“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川东师范学校源于西南大学最早的办学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谓“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顺则所行无逆……”所谓“含弘光大”,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着,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语出宋朝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着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作为校训,除含义厚重,寓义深远外,还来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可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编选出来,又容易变更的文字。对学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着盛大,继承百年老校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弘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

  大学精神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大学精神的内涵: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校歌

  西南大学校歌

  作词:曹廷华等、作曲:刘青

  缙云苍苍,嘉陵泱泱。山高水长,养育栋梁。

  代代薪火承传,处处桃李芬芳。

  西南大学,我的摇篮,我的殿堂。

  崇德尚善,创我荣光!

  岁月悠悠,学海茫茫。大成博雅,养育栋梁。

  志在五湖四海,铁肩炼而担当。

  西南大学,我的青春,我的启航。

  求实追梦,成就辉煌!

  校赋

  《西南大学赋》(曹廷华作)

  缙云之麓,嘉陵之畔,山长水阔,大气自然。西南大学,于斯拔地而立;人才摇篮,而今更成大观。特色仍在,优势凸显,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洋洋乎江河行地,灿灿乎日月经天,壮西南地区瑰丽山水,雄重庆一方人文景观。

  西南大学之兴也,社会发展使然,历史发展使然,创新发展使然,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之趋势,宜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之完善。西师西农,本为同根同源;分分合合,皆因历史变迁,百年风雨沧桑,半世毗邻为伴。自有光荣传承,自领行业风范,自相互助互动,自是血脉相连。人才辈出,名家卓然。吴宓先生学贯中西,乃学界泰斗,杏坛先贤;侯氏光炯精研土壤,是科学巨子,师德典范。两校校友,千千万万,遍布大江南北,扎根五岳三山,业绩卓著,众口称赞。合两校之学人为西南大学奠基,并两校之荣光为西南大学承传,续两校之情谊为西南大学催生,聚两校之精神为西南大学扬帆。西南大学,重塑一代风流,揭开历史新篇,师生鼓舞,员工开颜,沐新风而振奋,肩重任而道远,生气勃勃,彩霞满天。

  西南大学,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错落有致而移步换景,高低起伏而精彩展现。其山也,古木苍苍,其水也,清波微澜,其道路林荫覆盖,其广地芳草绵绵,花开四时,香飘常年,鸟鸣丛中,蝶舞花间,天赐其山水草木,人造其艺术林园。宜教,宜学,宜居,宜安。教学楼掩映一片绿色,生机无限;宿舍楼深藏几多清雅,宁静致远。清风晨露之中,书声琅琅;日落月升之时,歌声婉转。入夜,图书馆大楼灯光灿烂,书山学海里,莘莘学子在与智者对话,在与先贤攀谈,用智慧浇灌心田,用胸怀规划明天。西南大学,翘楚西南,师范农学年年青春,桃李杏梅岁岁香甜,大学之道无尽,永远止于至善。

  西南大学创新组建,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乘“211”之主流航船,通达学科建设之彼岸。优势整合,队伍精干,突出传统特色,全面协调发展。教师教育再上境界,打造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之航空母舰;农学研究再开新局,拓展生命科学奥秘世界之一片蓝天。文、理、经、政、农、工、艺、管,各显身手,各有不凡;研究生院,博士后流动站,国家文科、理科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知识,瞄准前沿,孵化成果,为国贡献。西南大学,启航扬帆,站在新的教育高地,谱写新的教育诗篇。

  滔滔嘉陵江,巍巍缙云山,泱泱大学城,其名曰西南。金秋硕果里,风正好扬帆。直行大学道,功德摩云天!

  校花、校树

  校花:玉兰

  玉兰花型优美、清香宜人,蕴含“优雅、高洁、报恩、进取”之意。2010年,经全校师生海选,玉兰被评为校花,写入《西南大学章程》。

  校树:樟树

  樟树是校园的代表性乔木,2010年,经全校师生海选,樟树当选为校树,写入《西南大学章程》。

西南大学所获荣誉

  2021年4月15日,西南大学国内合作处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1年9月30日,入选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名单。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4月20日,西南大学团委入选2022年“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拟表彰单位公示名单。

西南大学其他介绍

  西南大学概况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校本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学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学校现任-黄蓉生、校长王小佳。

  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占地总面积约641.93公顷(9629亩),校舍面积157.9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4637人,硕士研究生5731人,博士研究生819人,留学生65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下设30个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6个博士点、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5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5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5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932人,研究员、副研究员177人,博士生导师151人。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2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8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出版社1个,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近两年来,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大项目等高级别项目上有了突破性进展,共获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1500余项,总经费近2亿元;获省部级科技奖17项、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0余项。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成果入选"2006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学校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按照"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长期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优秀毕业生。代代学子胸怀祖国、探求真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多年来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大力弘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形成了大学生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综合素质大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学校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4年、1999年、2005年连续三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1987以来,学校连续十九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美、英、加、法、德、日、澳、俄等近14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与国外44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杏坛育人、劝课农桑、学行天下、服务民生,是西南大学百年不变的追求。西南大学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目标迈进!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西南大学”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西南大学”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