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题刻旅游景点介绍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题刻,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白鹤梁题刻古迹简介
白鹤梁题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城东北120公里处涪陵城西长江中的天然大石梁山,东距乌江与长江汇合处一公里。
石梁仅冬春季偶尔露出水面。相传,唐代白石渔人和尔朱仙于梁山修炼,后同乘白鹤飞升,白鹤梁因此得名。石梁中段水际,唐代刻有一对线雕鲤鱼。凡石鱼出水,其年即是丰年,远近引以为奇观,历代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人留题纪胜。
白鹤梁题刻,在5000多平方米岩面上,现存题刻163幅,计1万多字,还有石鱼14尾,题刻人姓名全者500余人。题刻中以宋代居多,次为元、明、清三代和近现代。
白鹤梁题刻历史沿革
白鹤梁题刻开始于唐代,那时白鹤梁上已刻有石鱼水标,并已有水位降至石鱼下四尺,来年就会丰收的预测经验。
唐代可以作为白鹤梁题刻的开始时期。
北宋时期,涪陵城外大江中石梁上有石鱼,石鱼露出即为丰收年份征兆一事已被当地地方官上报至中央政府,在北宋官方编制的全国政区地理的书中,已经记录下当时治所在涪陵的黔南地方官给朝廷的这份报告的大致内容。
两宋时期,是白鹤梁题刻最繁盛的时期。
元代以后,由于宋元之际蒙元帝国与南宋王朝在川渝一带的长期拉锯战,川渝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涪陵地区也不例外,其经济和文化都比先前萧条许多。不过,包括蒙古人在内的元朝地方官员仍然沿袭了登涪陵江心石梁观看石鱼、记录水位和镌刻题记的习惯。
明代的川渝地区,其经济和文化仍未恢复到两宋时期的水平。但随着云贵高原的开拓,通过川江水道进出四川的人们有所增加,涪陵这道刻有石鱼和古今题刻的石梁已经相当有名,不仅当地官吏文人和平民百姓冬春之际会登临石梁观看石鱼是否露出,就连过往官员、客商、船工等也常常会在这个时节把船停靠在石梁旁,下船登梁探访和题名留念。
清代的涪陵石鱼已经成为涪陵最重要的风景名胜,当时流行每个县域选出八处代表性的景观,涪陵选出的“涪州八景”有二处甚至三处都是围绕着这道不起眼的石梁形成的人文景观,即“石鱼出水”、“鉴湖渔笛”和“白鹤时鸣”。
元明清时期是白鹤梁题刻及水文观测功能的延续时期。
近现代以来,人们共镌刻了15则题刻于石梁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民生公司组成的考察团在白鹤梁记录了当年重庆、宜昌的枯水程度,填补了数十年来长江枯水位标记的空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刘冕阶所作《白鹤时鸣》线刻图,首次将白鹤以图画形式刻上石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于保护与研究的考虑,在石梁上题刻的现象基本消失,但人们在枯水季节观石鱼和题刻的现象仍然存在,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这种观石鱼的民俗才最后终止。
近现代是白鹤梁题刻仍然延续但水文记录功能已经丧失的时期。
在所有年代明确的题刻中,最早的一则是唐广德二年(764年)的石鱼,最晚的两则已到1963年。题刻的年代分布为唐代1则、宋代103则、元代5则、明代20则、清代21则、民国12则、现代3则,年代不详者22则。
白鹤梁题刻历史文献
白鹤梁题刻记录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中上游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为利用长江进行灌溉、航运、发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又是珍贵历史文献,有的可补史书阙误;还具有较高书法和文学艺术价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白鹤梁题刻布局结构
白鹤梁题刻排列无序,多依地势,参差不齐,主要分布于中段东端约70米长的梁脊上。题刻文字大者每幅约2米见方,小者长、宽不盈尺。最大的石鱼长2.8米,宽0.95米,高浮雕。余均为线刻,长0.3~1米不等。作为水文观测标志的3尾石鱼中,较清晰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刻的一对雌雄鲤鱼,溯江而游,首尾相连,分别长1.05米和1米(见图)。据实测,这对石鱼眼睛的海拔高程为137.91米,与当地现立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程相差无几,说明石鱼水标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在贴近这一对石鱼的下方,尚隐约可见一较小的线刻石鱼,长约0.58米,应为唐广德以前的遗物。
在163段题刻文字中,与水文有关的共108段,记录了长江涪陵地段1200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资料,为长江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确切可靠的历史依据。
题刻文字具楷、行、草、隶、篆诸体,不少刻工精湛、书艺佳妙,其中有黄庭坚、朱熹等名家手笔。白鹤梁题刻保存着宋元以降各派书家的作品,为中国罕见的“水下碑林”。
白鹤梁题刻境外开放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日前迎来了首批海外游客团,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中外游客300余人,乘长江贰号游船从湖北宜昌到重庆,途中参观了这处世界奇观,标志着白鹤梁博物馆对境外旅游团正式开放。
白鹤梁题刻其他介绍
白鹤梁题刻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城北的长江河道中。
白鹤梁是一块天然的石梁,东西长1600米,南北宽达10余米,常年淹没于在水中,只在冬春的枯水季节时才露出梁脊,是长江中上游的一处著名的水文古迹。
从唐代开始,共在白鹤梁上凿刻了36尾石鱼,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萧星命石工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并凿刻了题记。平时的时候,石鱼隐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时才露出水面。石鱼的周围刻记着自唐广德元年(763年)以来至二十世纪初年,共1200年间的72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约十年为一个周期,与石鱼的记录颇为吻合,故而石鱼题刻对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及生产建设、航运等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古人有“石鱼出,兆丰年”的经验之谈,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三次露出水面,而当地这几年也都获丰收,因而石鱼被看成是年成丰歉的预告表。
石梁上除了石鱼和水文的刻记外,还有历代的文学家、诗人,如黄庭坚、晁公遡、朱昂、王士祯等的诗文题刻160余段,真、草、隶、篆各书体应有尽有,随地势凿刻,琳琅满目,故又有“水下碑林”之誉。(国家文物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白鹤梁题刻”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