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重庆市>巫山县旅游景点

大昌古镇

大昌古镇景点照片

大昌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的古镇

  大昌古镇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小三峡风景区(国家5A风景区)滴翠峡口北上10千米处、巫山县北的大宁河东岸。距巫山县城水路60公里,巫大高速陆路24公里,海拔210米。大昌古镇是小三峡黄金旅游区和巫山北部旅游观光走廊的中心,国家重点镇、重庆市最具人文气息美丽小镇,同时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三期移民重镇。

  由于三峡工程于2003年5月开始蓄水,古镇原址全部沉寂于大宁河水下。2002年2月21日正式启动大昌古镇总体搬迁工程,175米水位蓄水已经形成,大昌古镇已搬迁于原址东西山上的宁河村邓家岭。大昌古镇房屋建筑复建完成,现已形成了一幅真实的南大门、温家大院、明代书院等千年古镇画面,城内屋宇翘角飞檐,精巧别致,古风浓郁,呈现明清建筑特色。

  2015年12月,大昌古镇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大昌古镇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大昌古镇始建于晋,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城。古镇占地约10公顷,东西主街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是一座“四门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古镇地处渝、鄂交通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冬,贺龙率红军转战川鄂湘边区,曾驻大昌古镇。

  原大昌镇是重庆市内保存最为完整和最为久远的古镇,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的文物都有发掘。在古代巴国时期,食盐价值巨大,大昌正处于盐道上,这里自然兴旺发达起来。移民搬迁后的新镇建筑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建筑,砖木石结构,建筑样式独特,虽无廊腰幔回,但有檐牙高啄,勾心斗角,无论檐、门、窗都显得古色古香。原南门拱形城门,就是南门通济门。这通济门的来历,是说大昌古城的南门,正对大宁河,直通码头,是货物运输的咽喉。

  远古时期,巫山地区曾经先后建有“巫咸国”和“巫臷国”两个部落联盟,都是以“巫”命名。专家推断,他们的活动中心当在大昌一带。

  夏商周时期,大昌一带有众多人类活动,属于庸国(都邑在湖北竹山一带)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大昌一度是“巴墟”(巴国都邑)。战国中期,楚国攻占巴国峡江地区,设置巫郡,大昌成为郡治。战国末期,秦国攻占巫郡,改置巫县,大昌成为巫县的治所。

  到了东汉末年,巫县一分为二,将北部划出成立北井县(治巫溪城厢或宁厂),南部仍置巫县。

  三国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国灭亡蜀国,将巫县改置建平都尉,10多年之后,改建平都尉为建平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刚刚统一三国的西晋王朝,从建平郡划出部分区域,设置泰昌县,以大昌为县城。

  北周初年,泰昌县在建立277年后,更名为大昌县。原因是泰昌县的“泰”字与北周开创者宇文泰的“泰”字相同,遵照名讳礼制,应当避讳,也就是说,皇帝用的名字,其它地方和人,都绝对不能再用。

  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566年),废北井县(今巫溪县)并入大昌县,改设永昌郡,大昌古镇成为为郡治。不久,永昌废郡,仍为大昌县,大昌仍为大昌县城。

  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大昌县下辖4乡1镇(含巫溪县),并在大昌县盐泉所设置大宁监(治今巫溪县)。大宁监,是管理产盐区而专设的县级行政机构﹐兼理民事。

  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大昌县改属大宁监管辖,大昌不再作县城。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知监张彧清复还大昌于旧县”,大昌县重新移治大昌镇。

  元朝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宁监升级为大宁州(治巫溪),大昌县因民少而省入大宁州。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永乐初年(1403年),两度复置大昌县。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陷大昌,总兵官张令战死”。从此,大昌发展势头急转直下。

  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因连年战争、钱粮无几,民众寥寥,大昌县并入巫山县,大昌置县历史结束。

  随后,清朝实施“湖广填川”政策,外地移民不断移住,大昌人口不断增加。光绪年间,设置仁厚、仁善、丰乐三里。

  民国元年(1912年)后,设大昌镇,隶属第二区。大昌之所以设镇,主要是因为盐业发达、人口稠密。

大昌古镇古镇文化

大昌古镇“巴墟”之谜

  早期巴国的国都,很大可能就在大昌。原因很简单,早期巴人以盐立国,而巴国盐业的加工和转运中心,就在大昌。《山海经》中记述“巫臷国”“不绩不经,不稼不穑”和“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的乌托邦,究竟是巫山先民的传说还是遥远的事实?显然,这个记述不会是空穴来风。

  1964年,大宁河发大水,在大昌西坝的双堰塘冲出来两个战国时期的编钟。由此引出双堰塘春秋战国文化考古,接着发掘出大型石磐和商代礼乐重器若干。

  1986年,在大昌西坝的李家滩河床上,一农民涉水过河,感到水底有东西硌了脚,用脚试探发现不是石头,干脆下水把其挖出来,居然是一个商代的铜尊!这尊古代盛酒的大型祭器,高42.8厘米,口径41厘米,重达1.5公斤。

  大昌西坝双堰塘李家滩河坝一带,是以商周时期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考古界称为双堰塘遗址。这是目前三峡重庆库区规模最大、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西周时期巴文化遗址。

大昌古镇盐业中心

  大昌一带,之所以早期出现“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的繁荣,发掘众多商周文化遗址,后来又建县设郡,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盐业。

  巫溪宝源山产盐卤,但是当地场地狭小,生产能力有限,不得不修筑大宁河栈道,输送盐卤到大昌一带熬制。以大昌为中心的大宁河两岸,是古代三峡地区的盐业中心,除大昌盐厂之外,还有上游的宁厂盐厂、巫溪盐厂,旁边的龙溪盐厂、洋溪盐厂等。

大昌古镇徽派建筑

  大昌古城的建筑,与其它巴蜀古镇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建筑风格不是典型的巴蜀建筑,而是以徽派建筑为主。

  大昌古镇的建筑特色,可以归纳成三看:形看“三绝”——牌坊、祠堂、民居;艺看“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人看“三身”——官、商、儒三种身份集于一体,彰显仁义经商的儒商思想。

大昌古镇红色文化

  1932年冬,贺龙率领红三军,沿川鄂陕边境向北转移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穿越于崇山峻岭的大巴山之中,日夜兼程,12月19日,从巫溪进入巫山县境内,攻占大昌。

大昌古镇主要景点

大昌古镇南门黄葛树

  古城南城门,这里有一棵树龄60多年的黄葛树。南门黄葛树,既是大昌古城的风景树,还是当地老百姓的祈福树。

大昌古镇丁字街

  搬迁复建的大昌古城,保持了原大昌古城“丁字街”的布局,由东街、西街两条街道连成一条街道,再和南街垂直整体保持了“坡屋面、小青瓦、木门窗、双层屋檐、封火墙”的建筑风格。有连通朝阳门的东街和西接永丰门的西街,总长度245米。有与东街和西街垂直的南街,南街长135米,平均宽5.8米,街道两旁的古建筑扩展建设了部分仿古建筑。

大昌古镇温家大院

  大昌古城南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便是温家大院。

  温家大院建于清代早期,系坐西向东的二重四合院,东西长38米,南北长14.4米,占地面积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重檐硬山式坡屋顶,水平二级跌落和一级跌落混合封火墙,青瓦覆盖,屋脊两侧饰鸱(chī)吻,平面呈纵向不平行的长方形,后半部略向北转折偏离中轴线5度左右,厅、堂、房、廊等空间处理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颇具深宅大院的气派。

  按功能区分,一重四合院有门厅、天井、右左厢房及正厅;二重四合院有天井、左右厢房及后堂。整个大院转角连做,形成了一个封闭式的不规则的双重四合院体。

  整个温家大院青砖黛瓦,白墙飞檐,古朴幽雅,独具风姿。正立面采用双披檐形式,其他三面以砖墙围合,两侧山墙多用阶梯式马头墙,高出屋面约一米,其中南侧山墙有损毁,而北侧山墙保存完好。

大昌古镇关帝庙

  大昌古城西街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关帝庙。据专家考证,关帝庙于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进行过大修,始建时间应该更早,距今至少有200余年的历史了。

  关帝庙规模宏大,院落较多,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东西长42.0米,南北长26.0米,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面阔9间,由三个四合院并列组成,以中院为中轴线,各列院落进深为二重院,既在正立面独立成门,又在中部留有通道,相互通达,具有气势宏重、院中有院、曲折深幽、舒朗宽敞等特色。

大昌古镇帝主宫

  大昌古城的东街,长度85米,平均宽7米。东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帝主宫。

  帝主,是湖北、四川、重庆一带民间信仰的赐福神灵。复建后的帝主宫坐北朝南,东西面阔19.5米,南北进深22.4米,占地面积44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

  帝主宫有一大一小两个院落,院落内都有天井。我们现在是在大院的门厅中,门厅内的墙壁上嵌有3通碑刻,其中一块上载明帝主宫建于乾隆己丑年(1769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了。

大昌古镇奇树无患子

  古城内有棵古树,本地人都叫它“梅麻子树”,但在《中国植物志》里,却找不到“梅麻子树”这个名称,它的学名肯定不是梅麻子树。

  其实,它的真实名称叫无患子。“无患子”之名,还可以溯源至佛教中的“木槵子”。木槵子,是最早的佛珠,又称鬼见愁、打鬼木,用作饰品时,俗信可驱邪避灾,保吉祥如意,平安健康。

  为什么大昌人叫它“梅麻子树”,因为无患子树的果实形状、数量、颜色与梅子、麻子有相似之处,因而当地人称它为“梅麻子树”。

大昌古镇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

  大昌湖湿地公园位于大昌湖内,总面积1464.7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020.59公顷,湿地率为69.68%,是三峡库区最大的湖泊,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宣传教育、湿地合理利用的重要示范基地。

  境内水域开阔、水体清澈,河流两岸高山峡谷幽深、峰峦叠嶂、岩壁如削、怪石林立,西侧部分山体植被完好,秋冬季节霜叶分外迷人。水生生物丰富,是众多湿地鸟类的栖息、繁殖场所。

大昌古镇其他介绍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镇地处长江以北,大宁河中游、小三峡风景区。从巫溪县城出发,坐船沿大宁河下行两个多小时,新小三峡旅游的终点,依山傍水、绿荫掩映、青墙黛瓦的地方就是大昌古城。

  大昌古镇古城藏在巫山山脉的一个平坝里,1700多年前,大昌的先民在此筑城,大宁河、洋溪河在平坝汇合,冲积了数千亩肥田沃土,盛产稻粮;滔滔的大宁河下连长江,上通陕西镇平、湖北竹溪,在水路交通一统天下、诸侯割据争雄的时代,大昌堪称“咽喉”要地。

  下了渡船,登上青石阶,迎面就是南门。一棵古老的黄桷树生长在南门城墙里,躯干从石缝中冒出来,根虬暴露在外,盘旋着、扭曲着。

  踏着古镇街道中央的青石板路,在狭窄的街上行走,脚下发出清晰的脚步声,使人不得不放慢放轻脚步,深怕破坏了古镇的宁静安详,也使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古镇的一砖一瓦。有哪里的古民居会比这里的更舒展于山形地势,更得意于御风亲水?还有哪里的老房子能比这里的见证过更多沧海桑田,而后又将桑田沧海?

  大古镇建在大宁河畔,占地约10公顷,现名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东、西、南3座城门,东西街长350米,南北街长200米。人们形容古城四面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镇内建筑属砖木结构,大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具有浓郁的江浙风格。

  与1700多年的每一天一样,村民平静地在古镇生活,坐在门前干着手头的活计,打理着自家的营生。三峡工程蓄水已经改变了一切,还有7个月,大昌古城将被全部淹没,上方水深将达近30米,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但这里没有给人丝毫异样的感觉,只有古城南门上那个若大的“拆”字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久就会消失,2004年初古镇将全部拆除和部分复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度过千年古镇的最后一个夏天。

  到大昌古城,温家大院是一定要去的。这座始建于清朝初年的建筑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温家第十代孙温光林和大院的女主人付少香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着,温家大院是他们曾经当过清朝巡抚的祖先修建的。它坐西向东,占地32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大院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均以椽木作为房梁屋顶,共有12柱37架梁。窗棂镂木雕花,工艺考究。雕花窗户像巨大的双喜字,刻有仙桃、蝙蝠、菊花、牡丹等祥瑞之物。天井里的水漏是排污水和雨水的地方,天井四周围合的房屋形成了走廊。正厅是家族长老会客的地方,摆放着两把椅子,上方“祖遗厚德世代昌隆”字迹刚劲、寓意颇丰。老人的大儿子已经移民外迁,回到了他的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广东,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昌的居民大多是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后裔,沧海桑田,他们又沿着先民的路线返回祖籍故乡。

  据了解,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大昌镇肩负着二、三期水位搬迁移民重任,目前大昌镇离135水位只有十余米距离,大昌镇共需要搬迁移民1.5万人,2001年开始大规模的移民,首批5000多名移民迁往安徽、广东,目前共外迁1.2万人。三峡工程完工后,美丽的大昌古镇和四周万亩良田将沉入湖底,古城内现有保存较好的、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门和三峡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文物部门计划将大昌古城原样整体搬将随镇政府一起迁至6公里外的新镇区。

  信息来源: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 作者:刘立群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大昌古镇”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大昌镇——大昌镇位于重庆市东部渝陕鄂三省市交汇处,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幅员面积188.8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46979人,辖3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是小三峡黄金旅游区和巫山北部旅游观光走廊的中心,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三期移民重镇。大昌镇,位于重庆市东部渝陕鄂三省市交汇处,每年财政收入近300万元,财税返还可支配财力近10万元。特别是移民搬迁后,非公经济和二、三产业出现短期“缺氧”,因此,后期产业扶持迫在眉睫。大昌镇坐…大昌镇详细介绍

我要对“大昌古镇”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