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汉东城遗址,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6社,地处长江西岸二级阶地。遗址分布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保存较好区域面积为6.45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
2013年10月---2015年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汉东城遗址进行了(第一阶段)抢救性的考古发掘。遗址内出士的文物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唐宋元及明清等各个时期,专家认定汉东城遗址为“通史式古城遗址”。
2016年10月---2017年3月,第三次阶段性考古发掘,除了新石器时代窑址、商周时期墓葬及唐宋时期房屋基址等多处重要遗迹外,还发现了城体内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宋代冶炼类等遗存。
汉东城遗址类型丰富、保存较好、时代延续性较好,进一步凸显了其历史区域核心地位。汉东城遗址是重庆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渝西地区和长江上游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史具有重大价值。
汉东城遗址简介
早在1981年开始的第二次中国文物普查时,考古专家在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就发现了汉东城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存保存较好区域面积为6.45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
2013年10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考古专家对汉东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再次考古发掘。2015年1月,考古人员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试发掘,就发掘成果向验收组专家及媒体记者做了介绍和通报。
已试发掘面积大约是8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101处,出土器物800余件,器物标本4500余件。
遗址内出士的文物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历史各个时期,专家认定汉东城遗址为“通史式古城遗址”。
考古人员还在汉东城遗址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城墙、高规格石板道路、精品瓷器、设计精妙的排水系统,确定汉东城遗址应为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万寿县的县治所在地。
汉东城遗址历史沿革
据《江津县志》、《新唐书》等记载,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万春县设立,县衙就在现今的朱沱镇汉东村,两年后万春县改名万寿县,直到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废县,汉东被并入江津县,原县衙及周边地区成为江津县的一个乡——汉东乡。
汉东在明代更名“思善”,清代更名“五福”。“湖广填四川”时,因迁来移民朱姓居多,他们聚居的地段(今朱沱老街至新民街及其以下地段)江流回漩,有一泓浩大回水沱,人们称之为朱家沱,简称朱沱。
现今的朱沱镇汉东村,是一个长江边上寻常的小村庄,在当地百姓的口耳相传中,这里一直叫做汉东城。
[注:1979年4月,朱沱从原江津县(现江津区)划归原永川县(现永川区)]
汉东城遗址历史价值
“遗址出土文物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古人在此繁衍生息,历经商周时期、汉代、唐宋元及明清各个时期,可谓为通史式古遗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白九江介绍说。
汉东城遗址考古现场负责人代玉彪介绍:“考古人员在汉东城遗址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城墙、高规格石板道路、精品瓷器、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结合相关记载,确定汉东城遗址应为唐、五代及北宋早期的万春县(武德三年为万寿县)县治所在地。”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说,汉东城遗址出土的瓷器不乏来自景德镇窑、湖田窑等名窑,其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不言而喻,即使在宋元时期,这里都还是汉东水驿,是当时重庆的十八水驿之一。
专家指出,第一阶段(2013.10—2015.1)的考古试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弄清了汉东城遗址的遗存状况,确定了汉东城遗址的性质,系统认识了汉东城遗址的重要历史地位,为汉东城遗址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规划全面奠定了基础。
汉东城遗址其他介绍
汉东城遗址位于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时代为新石器、商周、汉、唐宋、明清。
2019年,汉东城遗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汉东城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