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鼓楼衙署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老鼓楼衙署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巴县街门片区,为南宋四川制置司及重庆府衙治所,并且是南宋川渝山城防御体系的战略枢纽和指挥中心,分布面积约45000平方米。自2010年4月开始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已出土文物9000余件。清理出宋代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明代院落基址及宋元至明清时期道路、水井、灰坑等各类遗迹。待整理标本数万件,是重庆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极大的宋代建筑遗存 。
老鼓楼衙署遗址的相关发现填补了重庆城市考古的重要空白,是重庆城市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人文精神的珍贵载体、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 对于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川渝地区古代建筑及宋蒙战争史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鼓楼衙署遗址保护发展
2022年4月,重庆首个遗址公园——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正式启动修建工作,并计划于两年后正式开门迎宾。
老鼓楼衙署遗址历史背景
遗址在南宋时为四川制置司衙署所在,即当时抗蒙名将余玠帅府,是南宋时期川渝地区山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也是重庆已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建筑遗存。当时,大部分抗蒙山城体系各据点城寨守将的任命、作战任务的布置,都由这里下达。
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文物点,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指定申报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鼓楼衙署遗址地理位置
老鼓楼衙署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望龙门街道巴县衙门片区,地处金碧山下、长江左岸的台地之上,背山面江、坐北朝南。遗址兴建于宋蒙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下,且曾为南宋川渝地区的军政中心。
老鼓楼衙署遗址其他介绍
时代:南宋至清
类型:古遗址
地区:重庆市渝中区
批次:第七批
该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约6亩,现建筑面积230平方米,该建筑结构为穿逗排架房屋,屋面小青瓦,装板墙面和抹灰墙面,地面青石、三合土,花格窗、木板门,正堂装有贴金箔的照面雕花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刻,在室外有贴金撑拱、雀替、看枋、花牙子。该建筑最具独特的是三波六铺水,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也只有二波四铺水,该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一处最为珍贵而独特的古建筑,反映了重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景观价值。巴县署,俗称巴县衙门,现作重庆市渝中区的街名。属西三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原县署前出老鼓楼街一段称衙门口街,后抵坐山,上去是左营街,右抵文华街,左靠重庆府经历署。县署撤掉,辟作巴县衙门街,与中大街、西四街平行,前出老鼓楼街,后靠山坡,上面是左营街和公园,两旁有小巷,分别通征收局巷与文华街。巴县署是重庆城内最重要的官署。是古代重庆的区域军事、政治中心。据《巴县志》:“旧在重庆府治右,依山东向。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张 冉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王尔鉴重修。清制,县役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正中为大堂、二堂,三堂在后,两庑为花厅、签押房。二堂后为官眷所居,正堂右为大厨房,正堂左为典史(吏)署。大堂前为大坝,大坝右为监狱、茶馆,左为衙神祠、马王庙、朝天驿,大坝前为仪门两座,仪门习称二门,出仪门为甬壁,甬壁左右为东西辕门,习称头门。出衙门口,向左为老鼓楼街,向右为鱼市口。抗日战争初,老鼓楼、衙门口、鱼市口等街拼为林森路的一段,现为解放东路的一段。巴县衙门旧址于2003年,由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老鼓楼衙署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