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芝寺旅游景点介绍
青芝寺位于福建省连江县城南约10公里的青芝山。青芝山在连江县官司头镇,原名“百洞山”。山上多奇石怪洞,因产灵芝得名青芝山。前人有诗赞:“寺产灵芝闻海外,山称百洞重江南。”此山开辟于明万历天启年间(1621-1627年)。经历代修建已成一大名胜风景区。山中的松、岩、峰、峦、泉、洞,天然成趣。山水秀丽,有“一百零八景”之称,其中较著者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及一湖、三泉、三台、三室。山中青芝寺,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朝廷董尚书主持兴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后殿,1934年林森重修前殿。
青芝寺简介
外观似西式楼房,内部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殿宇,风格别致。四周有梅花楼、松风阁、啸余庐、藏骨塔、第一亭、半山腰、栩园、慕园、观光亭、同乐亭等亭台楼阁十余处;并有数十处古代崖刻,有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以明朝万历年间宰辅叶向高的草书诗刻最为著名。青芝寺著名的祖师为觉非禅师,传承法系为临济宗。寺院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大雄宝殿、大悲楼、观音大士殿、玉佛洞、三圣殿等。该寺最重要的文物是由一整棵楠木雕刻的佛像及九世班禅送给林森先生供奉的白玉佛,均被寺僧视为镇山之宝。
青芝寺位于连江县青芝山莲花峰之山腰。相传因过去山上盛产青色灵芝,又因山势奇伟,岩洞众多而得名。该寺前为天王殿,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似西式建筑,兼采中国宫殿式飞檐翘角,独成一格。后为大雄宝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931年毁于火,1934年由林森募款重修。另有大士殿、梅花楼、松风阁、藏骨塔、栩园、慕园、观光亭等建筑。佛龛前供奉的两朵青芝,据说由明代流传至今。
本寺自明朝建寺以来,一直只有一二僧人住持。光绪年间,兴福禅师兴建大士殿,僧人多至十五人,后渐衰落。至1984年10月,界修法师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住持青芝寺,兴建东西两客堂,住僧十五人,1990年,界贤法师应界修法师之邀前来住持青芝寺,先后盖起大悲阁、选贤楼、玉佛阁等,住众二十人。
青芝寺现任方丈界贤法师,40岁,浙江人,1982年出家,师从世孝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福建省连江县佛教协会副会长,连江县政协委员。现任监院门辉法师,28岁,福建人,1985年出家,师从界修法师,毕业于灵岩山佛学院。
青芝寺其他介绍
青芝寺据说始建于唐朝,原在八仙岩。
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工部侍郎董应举退隐归田,倾其家产,开拓青芝山景观,移建青芝寺于现址。
万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叶向高第一次辞内阁首辅归里,与友吴需访董应举不遇,赋诗二首,后刻于观仙洞崖壁。
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兴福禅师增建大士殿(后殿)。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琯头名士林焕章、陈彦超、吴鹗等征社同仁在青芝山建楼纪念董应举,以董应举晚年所居“梅花楼”名之,并环植梅树于楼外,为福州一带文人名流聚会的场所。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辞福建省长职,隐居青芝山啸余庐,期间与青芝寺住持觉非禅师来往密切,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青芝寺大雄宝殿被大火焚为焦土,琯头名绅林焕章、陈彦超电告林森。林森在南京为青芝寺募捐汇回重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上诸佛像以及大士殿上的地藏、目连二菩萨像,均是林森在南京雇工用檀香木雕塑,由海军部派军舰代之直接运至琯头,再搬运到青芝寺贴金装置。
青芝寺是青芝山风景区的核心,7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香火旺盛。
90年代以后,青芝寺开始不断扩建。
青芝寺结构中西合壁,外墙西化内部中式。寺院主体两进,正殿大雄殿,后殿大士殿。
门墙为青砖砌筑,两层,底层正中辟门,有台阶、抱鼓石等;二层为四个矩形窗,上为带有斗拱意味的砖砌线脚,其上为英式女儿墙。
进门为天井,环绕两层回廊,正面为大雄殿,面阔三间,石柱,单檐歇山顶。在大殿第一对柱子上有林森署名的对联:“前殿涌祥光,适白马载经,声教千年方暨讫;名山开法会,引青芝献瑞,神灵百洞尽皈依”。
大雄殿后为大士殿,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两面封火山墙。寺旁有“翠壑”、“渐入佳景”、“青芝立马”等摩崖石刻。
寺侧梅花楼,两层木结构。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青芝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