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陂天后宫旅游景点介绍
西陂天后宫,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西陂天后宫,造型奇特,是全国少见的独树一帜的塔式建筑物,俗称“文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成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
西陂天后宫的布局院落方正,坐南朝北,包含有天后宫塔,登云馆 ;宫塔主体建筑为7层塔式结构,通高40余米,为楼阁式的,一、二、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四层以上为八角形,四、五层是砖木结构;六、七层用大圆杉木为轴心,数十根方木条向八方辐射成年轮状,纯木构筑,塔顶葫芦用瓷都景德镇特制的圆缸垒成,分红、黄、蓝、白、青诸色,用8毫米粗铁索拴牢 ,西陂天后宫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
2006年5月25日,西陂天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陂天后宫历史沿革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开始建西陂天后宫。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建成。
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
西陂天后宫历史文化
相关历史
据当地史料记载,西陂林氏第七代祥瑞之养子林大钦中状元后,启奏嘉靖皇帝恩准,在西陂家乡以“状元”的名义,按京域“文塔”的建筑模式,建造了今天所见到的官殿式七层宝塔,为了激励家乡后代人才辈出,当时称“印星台”,后又称“文塔”,后人改称它为“天后宫”,移“妈祖”女神入官供奉,据说是由于当地群众全部姓林,林氏是“妈祖”的后裔,至此,植根于宗族地缘的海洋神袛悄悄代替了皇家赋予的中原儒统象征的权威地位,同时,“地方性民间贸易程度和海外华人华侨人员互动密度直接助燃着山区天后宫的香火”。
西陂天后宫之“独一无二的宝塔式妈祖庙格局”形成,是由明自清地方信仰与中原道统地位消长之势的反映,中国各地皆有文塔,且往往与文庙比邻,西陂天后宫是否曾为文庙未可得知,仅从天后宫宝塔建造的渊源来看,则大有可能曾被设想为文庙的一部分。
一般认为以儒为正统的中原文化至清已是强弩之末,雍正书隔,乾隆赐联,光属于天后宫而非文庙,是顺应时代,也是顺理成章,毕竟中国的宗教,从来就没有偶像的执着,只有对世俗生活完满的期望,至此,天后宫代表的沿海信仰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经由皇诰御赐而获得了合法权,由文塔以至天后宫,不单只有时移世迁的感慨。
西陂天后宫其他介绍
简介
在永定高陂乡西陂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由大门、戏台、大宝殿和登云馆组成。主体建筑为天后宫塔,高达40余米,7层,塔基用天然石块干砌,基面土墙厚1.1米,底层为主殿,高6.5米,长14.4米,宽12米,中间有四根大圆木柱,支撑着塔重心。主殿供奉天后(妈祖)。二、三层周围有走廊,四、五层用砖木结构,由四方体转为八方体,六、七层中间用大圆木柱构建,板木为墙,最上层是葫芦顶,用名瓷圆缸垒成。塔身高耸入云,顶层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塔下有护塔房36间,塔前为大厅堂,塔后是登云馆大厅、天井,大门入口处有永久性戏台一座,呈半圆立体窟窿形,结构奇巧,每年圣母生日在此祈祷演戏,热闹非凡。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西陂天后宫”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