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镇旅游景点介绍
三沙镇,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地处霞浦县东北部,东与福鼎县嵛山岛隔海相望,南濒福宁湾,西及西南与水门乡、松港街道毗连,北接牙城镇,镇人民政府距霞浦县城21.2千米, 区域总面积71.41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三沙镇户籍人口为40405人。
唐宋时期,属劝儒乡擢秀里;1983年11月,改为三沙镇。 截至2020年6月,三沙镇辖4个社区、27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三沙中心街248号。
截至2019年末,三沙镇有工业企业84个,其中规模以上1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
三沙镇历史沿革
唐宋时期,属劝儒乡擢秀里。
元代,属五都。
明代至清光绪年间,属五六都。
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下东区。
1940年,改为三沙镇。
1949年10月,属第四区。
1952年6月,改为三沙镇。
1954年11月,设海岛区,属海岛区。
1955年5月,设三沙区,下辖7乡镇。
1958年,改为三沙公社。
1961年5月,改为三沙区。
1962年10月,辖区嵛山公社划属福鼎县。
1966年10月,改为三沙公社。
1983年11月,改为三沙镇。
三沙镇历史文化
三沙镇因传说有三头狮赶走了五只作恶的老虎,护卫当地得名三狮,谐音成三沙。别称桃城。
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三沙的畲族语言属闽东片畲语中的一支,长期以来受当地汉族语言影响,古成分逐渐减少,成为地方变体畲语。三沙一带的畲村靠近福鼎市境,畲族语言较接近福鼎畲语。
2011年,三沙镇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留云洞石刻
留云洞石刻,有民国时期摩崖石刻,主要是慕名而来的党政要人、文人墨客石刻题词;有国民党政界要人陈立夫的“东海胜地,留云纪胜”;有曾任国民党宁洋县县长、福建省救济院院长魏雨峰的“得未曾有”和抗日战争时期霞浦县长刘子兆的“风怒涛飞、巨浪狂啸”等题刻,以及现代已故书法家游寿(女)的篆刻“龙沙获象骨,草原觅渔田”,书法家郑乃珖楷书:“流云听涛”、朱以撒的“天风海涛”等达二十多处。有篆、魏、楷、行、草风格各异,堪称石刻艺术珍品。留云洞是由一块岩石覆盖所以又称“一片瓦”。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沙镇地理环境
三沙镇地处霞浦县东北部,东与福鼎县嵛山岛隔海相望,南濒福宁湾,西及西南与水门乡、松港街道毗连,北接牙城镇,镇人民政府距霞浦县城21.2千米,区域总面积71.41平方千米。
三沙镇
三沙镇陆域呈半岛状,地势北高南低,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小海湾,地貌较为复杂,以花岗岩类低山、丘陵地型为主,主要山脉呈东西走向,支脉多为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北尖山、三吊尾和东湖山等。
三沙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8.8℃,极端最高气温(7月)39.1℃,极端最低气温(1月)-3.4℃。无葙期年平均260~300天,年平均日照数1860小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50.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943毫米(2006年),最小年降水量576.7毫米(2003年),历年最长连续降雨天数29天(1985年2月5日~1985年月15日)。5月、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期雨量较为集中,占全年雨量的75~80%。
三沙镇境内水系由山间小溪流组成,流程短,直接入海。主要溪流周湾溪,流域面积3.7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0.077立方米/秒。
三沙镇主要自然灾害是台风。2006年8月10日受“桑美”台风影响,三沙籍渔船在福鼎市沙埕港避风,有26条船沉没,死亡97人,本地鱼排损毁2743箱,房屋倒塌131间,直接经济损失8633万元。
三沙镇港口临中国五大渔场之一的闽东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境内花岗岩、紫砂土、石英砂、牡蛎壳藴藏量丰富。2011年,三沙镇耕地面积1.2万亩,人均0.27亩。
三沙镇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三沙镇拟入选2021年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名单。
三沙镇其他介绍
三沙是福建省沿海地区的一个重镇,位于三沙镇东北角的古镇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该港港面宽800米,长2500米,主航道水深达15-44米。港内风平浪静,可停泊数万吨位的轮船。现已成为上海往返福州的大型客轮的挂靠码头,船来船往,密切了霞浦与南北各地的联系。三沙与台湾隔海相望,人民语言相通,血缘相同,习俗相近,两岸渔民常在同一渔场捕鱼作业。台胞来三沙避风修船,海上经商者不断增多,使三沙成为福建省对台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
用时参考
1小时
交通
在宁德客运站乘坐前往霞浦县的巴士,在县城乘坐摩的前往三沙镇。
门票
无需门票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三沙镇”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