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旅游景点

凤岐吴氏大宅

凤岐吴氏大宅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岐吴氏大宅景点照片

凤岐吴氏大宅旅游景点介绍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岐吴氏大宅,位于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距柘荣县城20公里,是柘荣最大、闽东第二大古民居。

凤岐吴氏大宅建筑介绍

  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通面阔76米,通进深99.1米,总占地面积7531.6平方米(11.3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2391.52平方米。第一级台基宽56米,深9.5米。单檐砖木构穿斗式硬山顶门楼,三开间。二门为青砖三合土混合结构,三楼牌坊式顶盖,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内面行书“仁义为庐”。第二至第五级台基上建四座相隔一定距离的横向楼房,两旁建厢房,正中天井两旁建纵向单扇窗阁式廊庑,将横向楼房隔成三个纵向大院,第三级台基与第四级台基之间横向建空斗防护砖墙,将建筑群分隔成前后两大区域。主体建筑均为木构穿斗式,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各11间,进深各3间,其中明间单层通顶。廊庑、左右厢房和厨房等,多为木构穿斗式悬山顶,其中厢房为重檐两层建筑。整座建筑共有天井27个,花窗100多个。斗拱和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建筑布局、采光、通风、排水等较为科学,尤其是四周空斗砖墙中穿插着用火烧烤过的筒竹,增强了防盗功能,有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多个水槽,足以乱真,胜似现代混凝土喷沙栏杆。整个建筑主体保存尚好,具有较高的艺术、科研历史及旅游开发价值。200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岐吴氏大宅发展历史

  历史沿革与概况

  凤岐村因与北面的凤里、南面的长岐两个古村相邻,取“凤至故里(凤里)、长期栖息(长岐)”二村之一字“凤岐”得名。据《延陵吴氏宗谱》记载,明末倭乱,凤岐吴氏之始祖仲演公于明万历年间由沿海迁居大山深处之长岐,其后子孙播衍。至七世祖吴应卯时,因经营竹木制作发家,之后买田收地租,并经营茶叶生意,成为远近有名的亿万富翁。乾隆、道光年间,其子(望公)分别在福鼎蟠溪镇蛤蟆袋村、柘荣乍洋乡凤岐村、福鼎点头镇连山村、福鼎白琳镇翠郊村建造四座大宅,留与四个儿子(“元、亨、利、贞”四房)继承使用。凤岐吴氏大宅,即第二子亨房所有。亨房之主人为九世祖大鹏公,号宜园,赠承德郎,生于乾隆丁酉年(1777),卒于咸丰甲寅年(1854),“公于道光已亥年(1839)移霞邑三十一都凤岐”。因此,凤岐吴氏大宅的建造时间,当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约1800年前后),距今约200余年。

  吴氏大宅所在之凤岐自然村,西北距柘荣城关约20公里。大宅坐东北朝西南,依山而起,由围墙内的主体建筑、围墙外的附属建筑、外围的台埕建筑等组成。建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主从有序,功能分明。总分布面积达14311.16平方米,保存尚好的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占地面积为6268.39平方米。

  吴氏大宅规模宏大,建筑装饰以原木、原砖、原色为主,历经数百年而大多数保存完好,堪称珍贵。

凤岐吴氏大宅布局特色

  结构布局与艺术特色

  凤岐吴氏大宅从建成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是凤岐村里唯一的建筑,最多时候屋内居民达270多人。大宅坐东北向西南,方向220°,依山而建,从最前方的田基算起,至最后端的围墙止,总高达29.84米,建筑层层高起,极有威势。整座建筑状若城堡,依用途区分,可以分成围墙内的主体建筑、围墙外的书苑类附属建筑、外围的台埕类附属建筑等三类。三类建筑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主从有序、功能分明

  (一)围墙内的主体建筑

  吴氏大宅主体建筑四面围以青砖匡斗墙,平面呈纵向的长方形,通面阔57.33、通进深79.53米,占地面积3817.66平方米。建筑内部齐整规范,形成前后二院三进、左右三路之中轴对称格局。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为门埕、门楼、天井、下厅、天井、前院正厅、上覆藻井的台阶式上行甬道、后院门廊、天井、后院主厅、天井、三层护坡平台;中轴线两侧各有一纵向的插屏式廊道,将厅堂与天井分隔成一明二暗的空间格局。左右二路各建二层的纵向横屋,横屋向内围合中轴线各主要建筑,向外形成各自的附属院落,并成为整组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

  1.门房

  建于第三层台埕即门楼坪的东面。门房硬山顶,面阔三间,宽9.36米,明间为通道,左右做门头房;进深三柱,深2.44米,在中柱位置立门板,前后对称,檐柱均做三跳丁头拱挑檐。入门厅之后,东边是一方形鱼池,左转有石阶十二级,拾阶而上,是一长方形的门坪,门坪外周围有女墙,一侧还有做工精致的石凳以供憩息。由门坪右转,上三级石阶,便是主座大门。

  2.大门

  牌楼式,在石框大门之上加覆重檐三楼,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背面行书“仁义为庐”。大门之内有甬道,也是上三级绶带踏跺石阶,接前院之下厅(图四)。

  3.下厅

  面阔七间,总宽25.46米(柱中到柱中,下同);进深五柱带内廊,深6.38米。下厅进深第二柱位置处有太师壁,上悬光绪十三年(1887)“杖朝纪瑞”匾。下厅以太师壁分隔前后,后部面朝前院正厅,与正厅隔前院天井相对,内廊亦与天井二侧之边廊相连,形成二厅对朝的格局。

  4.前院

  下厅之内是大宅的前院。前院之中庭,以左右二个廊屋分隔出一大二小共三个天井。廊屋以中间之板壁及门窗格扇分隔左右二面走廊,中设立柱承左右三重插拱,上覆二坡顶,屋面与下厅及前院正厅下檐屋面相连。大天井位于中轴线上,宽9.88、深4.95米,居中有甬路,上五级绶带踏跺石阶,通往正厅。

  正厅重檐悬山顶,面阔七间(明三暗七),宽25.40米,进深七柱带前廊,深11.48米;除明间前部为单层上覆二面坡木望板外,其余均为上下二层。在中路主体建筑两侧,分布着左、右二路横屋式合院建筑,横屋建筑面向中轴线,围合各自小天井而建;横屋二层,厅堂设于纵轴线上,面朝主座中轴线而建。横屋外侧,有边廊及花园、附属建筑等。

  前院正厅明间之后廊接上行之甬道,置七级垂带踏跺,通往后院。上行甬道面阔一间,进深三柱,两侧护以栏杆与美人靠;上覆前后三个藻井天花,其中前后两个为内出一跳之六角藻井,中间为内出三跳之八角藻井,藻井用螭龙形丁头拱内挑结圈,构造简洁,朴实灵动,别有情趣。甬道两侧,分别立有两堵砖墙,明暗相间,并以此强调中轴线通道与两侧生活区的界线划分。

  5.后院

  后院之平面与前院大致相同,中路主体建筑二侧,也是左、右二路横屋式合院建筑,横屋厅堂面朝前天井,上、下二层的房间均可与中路建筑相通连。

  前天井前为门廊,石框门之上悬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之“霄汉乔松”牌匾;两侧为边廊,以板壁、门窗格扇分隔中路与两侧之天井合院。天井居中有甬道,上五级垂带踏跺后升入主厅。主厅重檐悬山顶,面阔七间(明三暗七),宽25.28米,进深九柱带前廊,深13.01米;一字式太师壁左右甬门上方分立神龛,中悬民国洪宪元年(1916)之“望仰耆英”与“廉慎家风”牌匾。

  后院除前庭之一大二小三个并列式天井外,还有后方左右对称之两个长方形天井,以及横屋所属之左右各三个各式天井,厅堂、厢房、横屋围合各自之天井而建,错落井然,互有从属而又自成天地。

  后院北侧依山,用块石护坡砌出三层高起之平台,做为全宅的屋背。后天井二侧,各有九级石阶相向而建,拾级而上,可以登临最下方的第一层台地;台地往东,筑有一堵匡斗砖墙,中开一门,门木框双坡瓦顶,门楣横额墨书“菲香居”三字,也是宅主人的一处养心之所;台地二侧,各建十三级悬空石梯,登往第二层台地,该层台地的东南角,有一方形水槽,上承泉眼再往下分流,是全宅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最高处的第三层台地内侧建有砖砌之围墙,与全宅二侧之山墙相连,围合形成完整的合院建筑

  (二)围墙外的书苑类附属建筑

  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围墙之外,原先左侧为书斋,右侧为园林,今已倒塌,但地面之石柱础、天井与台明等遗迹尚存。主体建筑右后方之工房(工人所住)仍然基本保存完整。工房为带前后天井的三合院建筑,其主要建筑厅堂保存完好,面阔五间,宽17.79米,进深七柱带前廊,深9.18米;厅堂二侧为横屋,其中左侧横屋进深一间,右侧横屋进深二间。厅堂与横屋均上下二层,廊屋左右互为通连。屋后依山,建二层护坡平台

  (三)外围的台埕类附属建筑

  大宅之外围建筑,主要是台埕、粮仓及护坡等。房屋之前,筑有高低共三层台埕:最前方是东西走向、用大块鹅卵石铺砌的道路;第二层是开阔的旗杆坪,平时主要作为晒谷坪使用,在中轴线左右位置对称立有一对旗杆;第三层是门楼坪,坪左为门房,坪后则是高起的主座门楼等。建筑外围的二翼,东面是二层高台,植以茂竹;西面地势相对广阔,建有粮仓类附属建筑等。

凤岐吴氏大宅其他介绍

  时代:清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凤岐自然村,距柘荣县城20公里

  该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通面阔76米,通进深99.1米,总占地面积7531.6平方米(11.3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2391.52平方米。第一级台基宽56米,深9.5米。单檐砖木构穿斗式硬山顶门楼,三开间。二门为青砖三合土混合结构,三楼牌坊式顶盖,横额正面行书“凤岐聚秀”,内面行书“仁义为庐”。第二至第五级台基上建四座相隔一定距离的横向楼房,两旁建厢房,正中天井两旁建纵向单扇窗阁式廊庑,将横向楼房隔成三个纵向大院,第三级台基与第四级台基之间横向建空斗防护砖墙,将建筑群分隔成前后两大区域。

  主体建筑均为木构穿斗式,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各11间,进深各3间,其中明间单层通顶。廊庑、左右厢房和厨房等,多为木构穿斗式悬山顶,其中厢房为重檐两层建筑。整座建筑共有天井27个,花窗100多个。斗拱和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建筑布局、采光、通风、排水等较为科学,尤其是四周空斗砖墙中穿插着用火烧烤过的筒竹,增强了防盗功能,有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多个水槽,足以乱真,胜似现代混凝土喷沙栏杆。整个建筑主体保存尚好,具有较高的艺术、科研历史及旅游开发价值。200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凤岐吴氏大宅”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凤里村——凤里村概况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凤里村位于乍洋乡东南部,距柘荣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乍洋乡长岐村、溪口村相毗邻,西南与乍洋乡前楼村相接壤,北与福鼎市点头镇相靠。村落与村民:凤里村现有179户726人,现下辖半都里、洋绸、延丘里、凤岐、后坪仔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气候物产:凤里村海拔580米,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以山地丘陵为主,年降水量2250毫米,年平均气温15.1°c,极端最高气温38…凤里村详细介绍

我要对“凤岐吴氏大宅”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