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钟楼旅游景点介绍
哲理钟楼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仓后路市政府机关宿舍区,是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诞生地,原为美国教会办的哲理中学(今莆田二中)校舍建筑物之一,用红砖砌的五层老式洋楼,底层为4米见方的骑楼式门道,为当时教员宿舍,名“映雪楼”,平顶阳台,中央建一小亭,悬挂铜钟,作为作息报时之用。1926年初,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回莆后,这里成为地下党的活动据点。
哲理钟楼是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
哲理钟楼基地简介
哲理钟楼是一幢建于1899年用红砖砌成的三层老式洋楼,原为美国教会办的哲理中学校舍建筑物之一,名“映雪楼”,底层为4米见方的骑楼式门道,为当时教员宿舍。平顶阳台,中央建一小亭,悬挂铜钟,作为作息报时之用。整栋楼房占地面积394平方米,建筑面积1182平方米,历经110多年的沧桑仍保存完整,现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
哲理钟楼发展历史
1925年底,中共中央派陈国柱回莆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应聘在母校哲理中学任教,住在哲理中学钟楼二层。陈国柱利用该校革命色彩浓厚的有利环境,一到校,便积极物色培养发展对象,利用教国文课和社会课之机,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军阀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组织新读书社,介绍进步书籍,在各班级中吸收学生参加阅读、讨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理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陈国柱认为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德来等人思想进步,条件较为成熟,便于1926年2月,在钟楼宿舍内召集他们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青年团,同时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同年3月,陈国柱赴广州参加大革命工作,莆田支部工作交给陈天章负责。随后,陈天章等根据陈国柱临行前讨论确定的发展对象,召开支部会议,吸收王纪修、徐贻泽、林凤池、翁祖武、戴友梅、刘天瑞以及外县籍同学林怀才、余丽水(永春人)、吴郅治、赖锡柱(德化人)、邱光兆、林锦如(仙游人)加入团组织,为闽中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培养骨干力量。
1926年6月,陈国柱返回莆田,仍在哲理中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继续领导莆田的革命斗争。同月,将原发展的团员全部转为中共党员,正式成立中共莆田支部,陈国柱任支部书记,陈天章为组织委员,陈德来为宣传委员。同年7月,林嵩龄、黄苍麟也从上海毕业回莆,将组织关系转入中共莆田支部,并增补为支部委员,参与领导革命斗争。支部改建后,积极向农村发展党员,先后派莆田籍党员利用星期日下乡向农民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革命思想,发动农民组织农会,进行反压迫斗争,在斗争中物色发展对象,吸收骨干分子入党,建立农村党支部。至年底,先后建立了中共澳柄支部(支书陈蒲川)、夹漈支部(支书吴国霖)、山门支部(支书林凤池)、丰美支部(支书林清汉)、咸益女中支部(支书郭晓云)和郊下支部(支书林文樵)。为便于统一领导各基层党组织,12月,经与中共福州地委共同商议,决定中共莆田支部升建为中共莆田特别区委,改由中共福州地委领导,机关仍设在哲理钟楼内,领导成员有书记陈国柱,组织陈天章,宣传林嵩龄,农运吴梦泽,工运林清汉,兵运陈兆芳,青运陈德来,妇运郭晓云。共产主义青年团还创办了刊物《哲理青年》(半月刊)。
1927年4月,莆田发生了“四.八”事变,中共莆田特别区委机关被国民党右派分子查抄,陈国柱等人被迫转到农村继续开展地下斗争,区委机关也随之从哲理钟楼迁往城郊。
哲理钟楼历史意义
在哲理钟楼建立的莆田第一个党组织成为点燃莆田以至整个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莆田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逐渐发展为领导整个闽中地区革命斗争的核心,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哲理钟楼是莆田革命的摇篮,是重要革命遗址之一,现建筑物保存完整,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哲理钟楼其他介绍
哲理钟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街仓后巷,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哲理钟楼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4.5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5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哲理钟楼”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