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宫旅游景点介绍
文峰宫,又称文峰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原荔城左厢凤山寺西北隅,宫殿坐东朝西,宫前南接凤山寺的“西墙巷”,北通“大度街”,山门正对西郊凤凰山的文峰,故以“文峰”作为宫名。
文峰天后宫庙宇简介
文峰天后宫文峰宫,与齐名湄洲祖庙,极具官方的正式的色彩,凡是前往湄洲祖庙瞻拜祭祀妈祖,或海内外妈祖回娘家,一定要先在文峰宫祭祀或驻驾,再从文峰宫起驾往湄洲岛妈祖山湄洲祖庙,以示正式和隆重。莆田文峰宫后面系凤山寺塔埕,宫前的道路原名“文峰宫前街”(莆田人习惯叫“古楼前”,就是现在“步行街”)。
文峰宫奉祀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众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谢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兴师动众,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来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文峰天后宫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地面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众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谢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兴师动众,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
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来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地面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文峰天后宫历史沿革
清嘉庆八年(1803年)兴化知府马夔陛于主殿北侧建“三代祠”(面阔三开间),奉祀妈祖三代神主。立有刻石《敕封天后圣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兴化府协镇徐庆超集资改建“三代祠”,并立刻石《天后宫三代祠碑记》。
1938年,在“三代祠”右侧增建“升天楼”(又称“梳妆楼”),至今祠与楼均完整。
1920年,顶大度(刘桥巷以北)失火,没有殃及“文峰宫”。
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文峰宫前街(位于顶务巷口)“红全”青果店失火,街两侧店铺被烧毁,但文峰宫没有遭受火灾。经历了以上两次灾难后,文峰宫至古楼前的道路在重建商店时才扩宽为12米多。
解放后于1952年,文峰宫主殿、山门被改建为百货商场。有趣的是白天为百货商场,晚上打烊后就有妈祖的信众们在店门外烧香(插在泥团上)。而后民间开始烧煤球,就用烧过的煤球当香炉。商场每天营业前都得打扫干净,没有人对此有怨言。
前几年在旧城改造中为了打通文献路向东延伸,才不得不拆掉“文峰宫”主殿、山门。“文峰宫”“三代祠”位于文献路中段(即步行街)北侧,在新砌筑的临街围墙上面嵌进了“文峰宫旧址”五个镏金大字。人们仍旧称呼“三代祠”与“升天楼”为“文峰宫”,因为祠中供奉的宋代木雕妈祖神像是迎自“白湖顺济庙”。这尊用樟木圆雕的妈祖像,工艺为贴金加彩,像高72厘米,距今有近千年历史。发髻形式及身着的服式应该是正宗的宋代妇女装束。另“升天楼”里也挂有一张清代中期木板刻印的妈祖像,都是珍贵的文物。
“三代祠”的木结构是清中期“穿斗结合抬梁”的木构架。用材一般,只设置一些叠合简单的斗栱,但工艺比较精致。至于“升天楼”则是近代的木结构建筑。总之,占地面积嫌小,没有空间余地,令人感到压抑,急需解决防火及信众进香的安全问题。
“三代祠”保存有两块石刻碑记及两根元代石柱都是重要文物。
文峰宫其他介绍
文峰宫,又称文峰天后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原荔城左厢凤山寺西北隅,宫殿坐东朝西,宫前南接凤山寺的“西墙巷”,北通“大度街”,山门正对西郊凤凰山的文峰,故以“文峰”作为宫名。
文峰天后宫文峰宫,与齐名湄洲祖庙,极具官方的正式的色彩,凡是前往湄洲祖庙瞻拜祭祀妈祖,或海内外妈祖回娘家,一定要先在文峰宫祭祀或驻驾,再从文峰宫起驾往湄洲岛妈祖山湄洲祖庙,以示正式和隆重。莆田文峰宫后面系凤山寺塔埕,宫前的道路原名“文峰宫前街”(莆田人习惯叫“古楼前”,就是现在“步行街”)。
文峰宫奉祀的南宋木雕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众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谢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兴师动众,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
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来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地面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妈祖神像,原先供奉在阔口村“白湖顺济庙”。据史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莆郡瘟疫流行,群众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是妈祖显灵救了众生。斯时玉湖陈俊卿(1113年—1186年,南宋绍兴八年登榜眼,累官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了感谢妈祖恩泽,献地建“白湖顺济庙”供奉妈祖。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妈祖被朝廷敕封为“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加封为“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晋封为“灵惠昭应夫人”,并经朝廷下诏钦定,地方官吏每月朔、望(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要进香朝拜。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农历九月初九)要公祭。因此朝拜者日众,庙中香火鼎盛。但毕竟位于城郊,距荔城约五里路,每逢祭祀,官府就得兴师动众,诸多不便。另改朝换代后,城郊治安也较差,故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把“白湖顺济庙”妈祖迁入城内,在凤山寺西北隅建文峰宫奉安之。
当初,文峰宫只建宫宇一间,后来由邑人赵环珠等出资增建宫前一座南北向跨街的拜亭,但仍然在街上举行祭礼,这样不成正统,也有碍观瞻。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兴化府知府宫兆麟决策向宫后“凤山寺”的塔埕扩建主殿。主殿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加披屋(安放神龛及銮舆等),殿的廊沿前设一个天井并在天井边建两庑。天井前面建山门,山门分为内外廊,门前廊沿竖立一对青石檐柱,大门两旁立抱鼓石。门簪上竖挂一块“文峰宫”宫名匾,系清道光年间邑人林扬祖
(陕甘总督,二品大员)所书。大门廊沿中轴线斜安一块用青石制作的“陛石”,上面浮雕龙纹。(按“陛石”乃天子谐也,用于神灵前为表示达尊之意。今被移至东岩山妈祖行宫前阶。)主殿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合构的两个木排架。殿内用四根内金柱(俗称四中柱),这种清式建筑形制较普遍,斗栱为一斗三升,大额枋上安连续斗栱,用材一般,但做工较精致。殿前设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排水的作用。山门木材面为朱红漆。地面铺大方砖。两边廊沿石外侧砌石台阶五级(中间用“陛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文峰宫”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