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文庙旅游景点介绍
仙游文庙,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城内县体育场北侧(俗称燕池埔)。
仙游文庙,是福建省现存的四处县级文庙之一。溯及唐宋,其前身即“清源县学”(仙游原名“清源”,唐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今名),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原址在县西(今城隍庙处);北宋咸平五年(1002)迁建于县南(即今址)。
文庙文庙简介
仙游文庙位于鲤城内仙游县体育场北侧(燕池埔),始建于宋朝,系福建省四大文庙之一。
文庙经过千年的修葺、扩建,规模一度十分宏大,可惜曾建有的棂星门、文昌宫、尊经阁、明伦堂以及各朝代名贤祠和亭、台、阁、榭、池、桥等古建筑,已都荡然无存了。仅保存有戟门、两庑、大成殿、崇勋祠、文昌阁等古建筑,占地4100多平方米,庙内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对蟠龙浮雕石柱,气势不凡,极具艺术价值。
文庙历史沿革
仙游文庙原称孔子庙,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清源县署奉命在县城西处(今实幼校内)始设儒学,初名清源县学,亦名功建庙学(见《鲤城镇志》)。宋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废除儒学,县庙学一度沦为地方军器制造所。明永乐年间,依制改孔子庙为文庙。
清康熙年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续称文庙。《仙游县志》记载:“儒学旧在县西、宋咸平五年(1002年),令段全迁建今址,前为壁,塑像先哲逮(及)四科贤人,后为堂,左右为廊……。
乾道中(1165-1173年),令赵公绸重修,作讲堂曰‘尊道’,米蒂书额”。庙学前有两亭:一曰:“新亭”、一曰:“中鹄亭”。前面有广阔的武场,作为士子练习骑射之用。宋绍兴九年(1139年),广东肇庆府太守陈可大(仙游人)曾捐资修建文庙。
文庙历史碑刻
仙游文庙收藏了大量的历史碑刻。其内容涉及面广,特别是反映官清民安、御敌报国的碑刻比比皆是,是留传百世而不可多得的思想教育材料。仙游文庙的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发掘与利用文庙资源,必将对发展文化教育、培育合格人才,敦睦地方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定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临港工贸旅游城市,起到独特而应有的作用。
文庙文化价值
仙游文庙古朴精工、艺术荟萃,凝聚着仙游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大成殿脊顶塑置双龙戏珠,活灵活现;两端脊头“燕尾”翘天,气势非凡。擎殿石柱缕雕攀龙,状若腾云。殿中斗拱重重叠叠、形悬而实。天棚整体描龙绘凤,华丽无比。典穹藻井状呈八角,精美绝伦;御赐金龙高盘井顶,耀眼夺目。更有那孔子塑像立身台上,儒雅庄重、威而不猛、栩栩如生,为满殿建工艺术注入了不朽的灵魂。
仙游文庙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着仙游这块神奇的土地。其伦理道德中的精华至今仍渗透在仙游人民的生活中。特别是“崇文重教、好学上进”在仙游已蔚成千年风气。在此文化背景下,仙游人才辈出,历史上孕育过5位状元、4伴宰相、11位尚书、28位侍郎、近700位进士。
仙游文庙其他介绍
时代;清
仙游文庙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办城内社区师范路1号。
文庙规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两庑祀先贤。殿之后明伦堂,堂之东西是日新、时习两所为师儒讲道之处。原来堂前左右廊,绘画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图。明代于两廊后建书斋十间。
仙游文庙自迁建今址后,几经兴废,历有重修。现庙总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戟门、丹墀、拜台、大成殿和两边廊庑,近年又依旧制复建绰楔门、大埕、泮池、集贤堂、明伦堂等建筑,恢复了昔日文庙的原貌。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为招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饰以灰雕双龙,脊屏则施以彩绘游鳞飞凤等。殿内当心间顶部是呈穹窿状的施重拱的藻井,饰以花纹、雕刻,精致华美。左右次间顶部和前廊顶部作平棋天花,亦赋彩华丽。整座殿的梁架、斗拱、驼峰、雀替均用木雕金漆或彩绘装饰,色彩富丽典雅,形象生动逼真。如屋瓴屏绘刻的游麟飞凤,气韵颇为生动。建筑的等级和彩绘雕刻的精美,使文庙大殿显得尊贵堂皇,巍峨壮观。2013年5月3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仙游文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