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广化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驻地旧址)旅游景点介绍
广化寺原名金仙院,隋开皇九年改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千年古刹。该寺现占地3.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石砌围墙长1公里。贯穿主体建筑物的中轴线长达385米,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规模宏大。中轴线主建筑,从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由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蒇经阁)、祖堂(上为卧佛阁)等组成。两侧翼有宽敞的百柱廊庑。从卧佛阁两旁开始,左厢依次有功德堂、溪声阁、水云乡、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上为库房,后为香积厨)、钟楼;右厢依次为般若堂、看山楼、烟霞窟、净化堂、祖师殿、学戒堂、鼓楼。左上方新建有观音阁,内奉一身高8米观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在放生池两侧新建4座五百罗汗堂。这里松柏苍翠,山泉鸣涧,清幽宁静。人行其间,绿蔓牵衣,别有一番禅意。相传千年之前,滔滔东海之水,直涌至南山脚下,行云流霞与青翠松柏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画卷。故有“南山松柏”佳景之称。
广化寺鼎盛时期,下辖10院120庵,檐楹相摩,轩宇层出,山门若市,香客如云。明代进土黄仲昭有诗曰:“一派禅房依涧转,数声清磬隔林闻。灵岩一百二十寺,多少楼台锁夕曛。”是当时南山广化寺盛况的写照。尔后几经兴废,至清乾隆年间仅存月峰寺院、普门庵。现在广化寺保存下来的一些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依旧制重建的。八十年代初,由于海外华侨的热心捐助,广化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千年古刹一举重辉。1981年春节,中国佛教会会长、名书法家赵朴初来莆视察广化寺整修工程,亲笔题写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遒劲大字,以及“万德庄严”匾额,为千年古刹增添光彩。
1937年6月,中共闽中工委按照中共南临委的指示,把闽中工农游击队统一改编为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任命吴德标为司令员,刘突军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铁成为副司令员,杨采衡为参谋长。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共闽中工委通过各种渠道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联系,提出合作抗日谈判,最终得到国民党当局的回应。经过三轮的谈判,双方达成合作抗日协议。9月,闽中抗日义勇军按照协议陆续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庄边赤石(今尚书桥)垵口村集中,由刘突军负责政治教育,吴德标负责军事训练,翁鸿镗负责文化学习。经过一个多月的整训后,闽中抗日义勇军奉命下山候检。10月,刘突军率部离开山区,开至莆田城区西南5华里的锦亭路段接受二三九旅代表的点编,部队番号改为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泉州事件”后被国民党军方强令改称为陆军第80师特务大队),刘突军、杨采衡任正、副大队长。全队200多人编为2个中队,第1中队中队长雷光熙,指导员翁鸿镗;第2中队中队长吴德标,指导员金贯一。点编后部队开到广化寺集中。部队驻广化寺期间,指战员们到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还派人到莆田城区宣传抗日鼓动参军,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通过军训进行扩军。由于部队纪律严明,又执行全面抗战的路线,深得群众拥护,当地青年纷纷要求加入抗日队伍,部队政治影响一天天扩大,队伍逐渐扩大到300多人。至今在广化寺释迦文佛塔内还有宣传标语。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旧址为广化寺,坐西朝东,本为邑名士郑露三兄弟讲学之所,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献其居供以佛像,初名金仙庵。隋开皇九年(589年),经来自天台山的僧无际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赐额改名为广化寺。宋明时期达鼎盛,建国后广化寺一度趋于衰落。1980年2月,莆田县对古刹按旧观进行全面修复,1984年12月竣工。修复后的广化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万平方米。整座寺庙沿山势自然上升,在坐西朝东的中轴线上,依序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卧佛殿等,全长385米。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尊、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等建筑。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堂、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相对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寺东侧有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的释迦文佛塔,塔高约36米,为石筑五层八角形仿木楼阁式建筑,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化寺于1986年4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莆田广化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驻地旧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