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塔旅游景点介绍
无尘塔,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凤山乡凤顶村九座寺西侧约400米处,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
无尘塔塔为三层石构,八角空心,高14.22米,内径6.45米。塔尖为莲花葫芦形。基座为莲花石雕,各层角柱呈瓜楞形。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设南北开门,东南与西南两面有护门卫士浮雕。塔内有螺旋形石级盘旋而上。 无尘塔形制古朴,斗栱特殊,制作精良,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2006年5月25日,无尘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尘塔历史沿革
无尘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隶属于九座山太平院。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无尘塔被草寇焚毁。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用石重建。
2016年8月,仙游县启动无尘塔修缮工程,对基台、基座、楼面、塔身、斗拱、勾栏、腰檐等缺失部分进行修复或参照相应构件规格尺寸及材质采取古老的传统工艺进行再造。
无尘塔历史文化
艺文
宋人黄岩孙《仙溪志》卷3“仙释”:“九座禅师,名智广,姓陈,县西留坡人。唐元和年生,咸通六年始卜庵于九座山之东端,坐石龛中。光启二年八月十一日示寂,年八十。乾宁中,谥正觉禅师。宋元祐六年,加封慈应。崇宁中,敕赐无尘塔额。”
明代何乔远《闽书》记曰:“九座山,唐咸通中,智广大师创太平院于此,后人又以智广自九仙山来此宴坐,名九座也。智广,光启二年(886年)示寂,年八十。世谓智广为龙树化身。乾宁中(894年—898年),谥正觉禅师。此地旧属泉州德化县。”
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卷3“舆地志二·山川”谓:九座山,“唐咸通六年,僧智广创寺于此。乾符中赐额太平院,蔡襄书。”卷6“舆地志五·古迹”又谓:“无尘塔,在九座山,宋崇宁中赐僧智广,塔额书无尘二字。”卷17“建置志九·寺观”则谓:“太平院,在九座山,唐咸通六年正觉禅师僧智广创建。西有无尘塔庵,宋乾符中赐额,蔡襄书扁。外有锡杖泉、彻云涧、龙潭、透龙石、伏葬岩诸胜,皆智广遗迹。”据《仙溪志》,乾符当为乾宁之误。而《仙溪志》又说:“崇宁中,敕赐无尘塔额。”若崇宁中(1102年—1106年)敕赐“无尘”塔额,则蔡襄(1012年—1067年)是无从书写“无尘”二字的。
九座寺内祖师殿大门明间西壁上嵌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仙游九座山寺田记》石碑一方,碑文即云:“山有塔曰无尘,则藏骨之所,题额乃君谟所书,亡之矣。”
无尘塔建筑特色
综述
无尘塔塔为三层石构,八角空心,高14.22米,内径6.45米。塔尖为莲花葫芦形。基座为莲花石雕,各层角柱呈瓜楞形。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设南北开门,东南与西南两面有护门卫士浮雕。塔内有螺旋形石级盘旋而上。
基台
基台为八角形的须弥座,自下而上,依次为圭脚、下涩、束腰、上涩。圭脚部分在须弥座中所占比例甚大,特腮饱满,转角处呈贝壳状。束腰部分,每面用隔身版柱分作三段,每段中间起突壸门6个,壶门内剔地起突佛像。须弥座上施勾栏,勾栏尽皆倒塌。勾栏做法是,八角立望柱,每面有间柱分成段,柱头间施寻杖,下施盆唇、素平的华板,柱脚间施地栿。望柱断面呈锛形。基台正面设东、西阶。东、西阶之间设平台两级。
基座
石塔本身又设基座,也是须弥座的形式,做法与基台的相似基座入口处设踏道,踏道长略小于塔底层面阔,踏阶四级,侧面隐出云气纹,副子作凸弧面,其上亦隐出云气纹。
塔身
基座之上是塔身部分,每层平面皆为正八边形。底层直径576.60厘米。塔底层前后及二、三层四正面辟门洞。四斜面为墙体,柱脚上1/3处施腰串。底层地栿与腰串间的隔减墙座起突水浪纹;入口两侧的两个斜面,腰串与地栿之间则嵌砌浮雕天王,天王脚踏莲座,一手持剑鞘,一手扶剑把,侧身向前。塔隅出圆形倚柱,断面瓜楞形,露出四瓣瓜楞。柱头略有卷杀。底层倚柱,下施柱础,与柱身用同一石材凿出。底层正面入口两侧的两根瓜楞柱上,在柱身中段起突行龙,左柱上作降龙,右柱上作升龙,龙身周围饰以云纹。各层柱头之间施阑额,阑额与柱头相交处,并不出头;柱脚间施地栿。
斗栱
各层柱上置硕大的栌斗,转角铺作只在角缝出角昂两重,未在正侧缝施斗栱。栌斗扁平,斗底且突出柱外少许,在整体权衡中比例甚大,有汉魏时期的古朴风格。因石材材质关系,栌斗并不雕出斗耳正中的斗口。底层栌斗高25.70厘米,斗耳、斗平之和高13.30厘米,斗欹高12.40厘米。斗欹之高与耳、平之和相当,也有异与唐宋以来的斗形特征。斗欹内颇,斗底突出斜棱,乃古代皿板蜕化的痕迹。栌斗上置两重下昂,第一昂斜置于栌斗斗口上,自栌斗底中到第一昂昂尖的水平距离为54.20厘米,上下层昂昂尖水平距离30.10厘米,垂直距离57.80厘米第一层昂之间柱缝处施柱头方一道。
勾栏
二、三层不设平坐,只在下层腰檐的搏脊之上挑出方涩一层。方涩之上设单勾栏,每面一间,两端立望柱,中以蜀柱分隔,柱间施寻杖、盆唇、华板、地栿。勾栏部分,是望柱较下层檐柱移出约一柱径,因此勾栏实际上是由下层腰檐的椽子支承。
腰檐
栌斗上施横枋一道,其上三层叠涩,承挑每层的屋檐。腰檐由数块石板拼成,板底素平,并未刻出椽子。檐上刻出筒瓦,檐头处并刻出重唇板瓦的形象。瓦陇数目,底层檐筒瓦11陇,二层檐9陇,顶层檐8陇。瓦陇距离平均30.00厘米,瓦陇直径9.70厘米,沟宽20.30厘米。檐口平直,至转角处略有生出与起翘。
无尘塔其他介绍
九座寺(原名太平院)位于仙游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凤山乡凤顶村,始建于唐代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正觉禅师(法名智广)倡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无尘塔位于九座寺西面,创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该寺历代寺僧圆寂后火化的荼毗塔,距今已1100多年,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该寺舍院九座相连,规模宏伟,占地达1.5万平方米,鼎盛时僧众有五百余人,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据说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到这里赏景,亲手书写“太平院”三个字。宋代名人余象和刘后村,也曾来到这里题过诗。
九座寺现仅存大雄宝殿、祖师殿、僧舍斋堂和放生池。大雄宝殿内存有6对大石柱,高9.40米,直径60厘米。寺中一对经幢塔据考为五代时所建。寺东面有尼舍利塔和“银缸”,西面有无尘塔和“米缸”,南面有舍利塔和“酒缸”,北面有龙潭等古迹。
凤山乡的九座山有凤凰来仪的山形,九座寺建在雄凤冠上,无尘塔建在雌凤冠上,两地相距约有400米。
无尘塔位于九座寺西面,创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为该寺历代寺僧圆寂后火化的荼毗塔,距今已1100多年。宋崇宁间赐名“无尘塔”。
塔为三层石构,八角空心,高14.22米,内径4.45米。塔尖为莲花葫芦形。基座为莲花石雕,各层角柱呈瓜楞形。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设南北开门,东南与西南两面有护门卫士浮雕。塔内有螺旋形石级盘旋而上。塔前有月台,与宋以后的石塔形制迥然不同。这是省内罕见的唐代古塔中最具特殊的石塔之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无尘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