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旅游景点

镇海堤

镇海堤景点照片

镇海堤旅游景点介绍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 海滨、遮浪、东甲三村木兰溪入海口兴化湾南岸 ,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 ,海堤总长87.5公里 ,其中古堤长4.42公里,堤身全部为砌石, 保护着南洋平原 25 万亩农田的安全,镇海堤是福建闻名的第一大堤。

  镇海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黄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镇69个村共25万人口,22.5万亩田地受益,迄今已有1200多年。镇海堤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堤历史沿革

  镇海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是在莆田南洋围垦东北角最易被风潮冲毁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

  据史载,石堤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拆,堤石用于筑平海、莆禧两城。此后仅剩土堤,屡修屡毁。清道光七年(1827年),莆人陈池养重修石堤,改称“镇海堤”。海堤总长87.5公里,至今仍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护着兴化南洋平原20多万亩良田。

  南洋海堤工程最艰巨的首推东甲堤,古称镇海堤。其创建时间,旧府、县志无详载,仅谓唐元和年(819年)观察使裴次元填海为堤开南洋,在红泉筑堰储水,围垦为田;又,堤古为石砌。清陈池养《莆阳水利志》根据上述所载,论断东甲堤是裴次元创筑。

  东甲堤自遮浪起至东甲止,全部工程包括石堤、附石土堤。石堤与附石土堤是同一堤的两面,外为石砌,内为土筑,土筑高于石砌,水垾堤是土筑,距石堤后半里。旧志载,东甲、遮浪一带,有洋田与埭田之分,洋田依山附海,由高趋岸,前人于洋田尽处筑堤,是为内堤;又把内堤外的海滩,垦为埭田,渐围渐垦,就有一埭、二埭、三埭之称。于堤田外筑堤障潮,是为外堤。埭田低于洋田,高差自0.58米至1.17米不等;埭田以内堤障霖,以外堤捍海水。上述所指的石堤与附石土堤,就是所谓外堤,水垾内堤就是所谓内堤。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将堤石拆砌平海、莆禧两城,仅留下附石土堤。洪武三十年(1397年),土堤溃决。永乐三年(1405年),堤又崩坏,白浪长驱至壶公山麓,南洋一片沃土被淹,造成严重灾荒。此后至嘉靖十三年(1534年),100多年间,土堤被海浪吞噬过8次。其中,弘治六年(1493年),狂风大作,土堤几乎全部溃决,海船可驶入平田,民众为了修复石堤,曾几次选人进京请筑,但未能实现,只好仍修土堤,可是屡修屡坏,民众困苦不堪。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兴化府知府黄一道,开始修筑石堤,先作天地玄黄四石矶,用巨木杂竹为楗,内塞乱石,以杀潮势,继以石砌堤,长1400丈,高9尺,但未完工黄即被解官离去。同知潭铠终其成。后人在东甲建宗祠,在遮浪建功德祠,祀此两人,以为纪念。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土、石堤俱坏,砌筑修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陷城,群众逃亡,海堤失管,复遇风雨为灾,堤被冲决,水溢满城。邑人都御史林润,疏请帑金修堤。巡按檄县支帑金1000余两进行修复,用石纵横交砌。万历六年(1578年),堤坏,花银1000两修筑石堤420丈,并添设石矶,万历十六年(1588年),堤坏,县动支帑金575两,修筑石堤482丈2尺。万历十九年(1591年),支帑金160余两,维修石堤。万历三十年(1602年),堤坏,拨赈银480两重修,添设石矶。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三十日,飓风猛袭,土、石堤尽坏,海水淹入,晚稻绝收。顺治十八年(1661年),截界祸起,东甲堤被划到界外,荡为海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复界后,修复为土堤,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十五日夜台风,二十九夜又台风,海水溢入堤,淹没田庐,海船漂入沙堤及五龙地方。雍正十三年(1735年),群众集资修筑石堤100丈,高9尺,底5尺,面3尺;附石土堤1100丈,高1丈,底2丈,面1丈;并修东西二石涵和砌筑埭田100余亩,全部工程历经3年才完成。乾隆十七年(1752年)八月至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堤又溃决3次,海水淹至沙堤、水南诸村,沿海禾薯尽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堤坏,旧西涵溃为深渊,沟海出入,名为青龙港。群众移高筑堤,改设西涵。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堤坏,旧东涵溃,群众移高筑堤,改为东涵。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秋,海溢堤溃,禾薯绝收,是岁大饥。道光六年至七年(1826~1827年),邑人陈池养依靠群众力量,大修东甲堤,填截青龙港50丈,筑石堤1114丈,高1.1丈,面宽4尺,底宽8尺,纵横迭砌,满灌灰浆;又设东西两石涵,以泄埭田水;筑附石土堤1114丈;砌水埠内堤一道;抛乱石11.5万块坦坡护堤。经过这次整修,东甲堤比以前牢固。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十二日及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三日,飓风,海潮大作,但不为患。

  到民国时,东甲堤因百年失修,石堤堤身发生沉陷倾斜,石层灰浆脱落殆尽,石层有被压而凹入数寸的,有被折断的,附石土堤则是严重漏洞,日益扩大,危及堤身安全。但国民党政府始终不曾加以抢修。

  1952年冬至1953年春,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东甲堤进行全面的抢救整修。1961年9月22号台风加大潮,又使东甲堤遭到摧毁性的破坏。灾后,省政府拨出专款对海堤进行标准化基建,东甲堤作为重点施工地段,首先实现海堤标准化。建成以来,经受住几次大的台风、暴雨、海潮的考验,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解放后,1952年——1970年期间,福建省政府拨专款对镇海堤分段进行标准化基建。

  1962年,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挥部成立,时任莆田县长的原鲁山任总指挥,日上场劳动力1万多人,分段包干推进施工。3年时间,莆田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投工128万工日,修建涵闸9座,修海堤27.5公里。

镇海堤所获荣誉

  1981年,镇海堤被公布为莆田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镇海堤被公布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2014年,东甲镇海堤被列为“新莆田24景”之一,誉名“东甲晨光”;

  1996年,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亲笔题写“海岸长城”石碑;

镇海堤其他介绍

  镇海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黄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镇69个村共25万人口,22.5万亩田地受益。可谓历经沧桑,迄今已有1200多年。它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是在莆田南洋围垦东北角最易被风潮冲毁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

  据史载,石堤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拆,堤石用于筑平海、莆禧两城。此后仅剩土堤,屡修屡毁。清道光七年(1827年),莆人陈池养重修石堤,改称“镇海堤”。海堤总长87.5公里,至今仍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护着兴化南洋平原20多万亩良田。

  镇海堤纪念馆大厅后墙中央立一祭祀台,上祀九尊塑像,目前该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九尊塑像,分述各人功绩:裴次元:唐闽浙观察使,首倡建创东甲石堤,从唐元和元年(806年)创建至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堤石,历经500多年不坏。

  黄一道:明兴化知府,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原堤基上重修石堤,但未完工就被解官离去,同知谭铠续修石堤

  陈池养:清进士,曾任知县、知州等职归里后于道光七年(1827年)彻底重修石堤,毕其功于一役,历120年,至民国35年(1946年)冲决。

  孙尔准:清闽浙总督,支持陈池养修堤,并为奏檄,还鼓励妻子也为海堤出力。

  孙夫人:孙尔准妻子,捐私房钱筑五头石码,并抛杂石11.5万块护堤遮浪。

  华实:英国人,原圣路加医院(莆田医院前身)院长,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创建莆田红十字会分会,民国8年(1919年)秋风大作,东甲堤毁坏,华实主修之,并勒石纪念。

  苏儒善:解放前莆田县长,民国35年(1946年)修镇海堤。

  原鲁山:原莆田县长,1962至1965年任莆田县南北洋海堤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修海堤27.5公里。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镇海堤”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镇海堤”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