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岩石塔旅游景点介绍
五塔岩石塔,位于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寺原名灵水岩,又称龙水寺。
五塔岩石塔发展历史
五塔岩寺肇建于宋,元代加以扩建,现存为近代建筑。岩寺依山就势,利用二个天然石洞建造龙水禅楼和定光道场。该寺内有元代石池,周围有虎硿、无底洞、盘古洞、关刀石、白鹤石、雷公石、郑公泉、定光石室等胜景,山上还有多方宋元摩崖石刻。
五塔岩石塔主要景点
塔为宋代建造的鼓形花岗岩石塔,计五座,形制相同,一字排开,每塔相距2米,高6米左右。基底为四方形,塔身作三层,一层呈六角形,二层
呈现扁圆形瓜瓣状,三层呈圆鼓形,浮雕佛像,顶冠相轮刹,上托葫芦。造型优美,列于寺前悬壁间,仰视颇为壮观。
五塔岩石塔其他介绍
时代:宋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前。
五塔岩石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上,建于宋朝,主体建筑为五塔岩寺,不过最有历史价值的当属造型优美、雕工精致的五座石塔。石塔依山就势,前面是悬崖,后面是高山,远远望去,犹如一座空中楼阁。今年3月份,其入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座石塔一字排开,两侧山峰环抱,底临深壑,颇为壮观开阔。“五座塔均为宋代所建。”五塔岩寺的主持陈惜姑说,各塔之间距离2米,中间一座高5.5米,两边的均高5.3米。
五座塔都建于条石砌成的四边形基座上。基座上置六角形须弥座,座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等五层构成,高1米。塔身由近似圆柱状的石头砌成,上方有一个六角飞檐状的塔盖。塔盖上为塔刹,最上端为葫芦塔尖。整座塔造型古朴轻巧,雕刻亦拙朴。陈惜姑说,五座塔大同小异,只有塔身龛中佛像姿态不一。他们有的双手置于腹前;有的神态庄严,耳垂于肩;有的屈膝而坐,手置膝上。
五座塔正前方约20米处,便是建于宋代的五塔岩寺,寺内壁上嵌有石刻佛造像,其头戴佛冠,眉清目秀,脸部丰腴。寺依山就势,利用上、下两个天然石洞,建筑“龙水禅楼”和“定光道场”两个空间,犹如空中楼阁,高耸壮观。
岩下潮汐井四时不涸
五塔岩寺的绝顶,有“三公石”,西为定光岩,巨岩相连;中为中州岩,犹如一尊天然石佛;东为灵水岩,下有小井,名为“潮汐井”,四时不涸。相传井中有龙汁,宋时杨家将文广率师征闽十八洞时,曾安营扎寨于寺岩左侧的关刀寨,将帅兵士皆饮此泉。其取之不竭、饮之不尽。井边刻有“郑公泉”三个大字,亦传郑成功曾到过此地,饮用此泉水而镌刻。传说未必真实,但如今的潮汐井依然井水满满。
寺的四周有摩崖石刻多方,记录着宋、元时期的史实。
见证宋朝佛教兴盛
“五座石塔连排成一线,在福建地区的同类建筑中较为少见。它是南安海上交通发达、宗教建筑兴盛时期的产物。”南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小川说,纵览闽南一带的宋代石塔,这五座石塔以群体建筑而成,古朴中显精巧。石塔的造型之优美、雕工之精致,充分显示了福建石雕的精湛技艺,是宋代泉州地区经济繁荣、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研究宋代的佛教及雕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介绍,南安佛教自古兴盛,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丰州九日山始建的延福禅寺为福建最早的两座寺院之一。南朝梁普通年间(520年-527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海来中国,在金溪登岸,驻锡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至宋时,朱熹到泉州一带讲学时,称“此地古称佛国”。建于宋代的五塔岩石塔,见证了宋朝宗教建筑的兴盛。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五塔岩石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