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桥旅游景点介绍
又称"通仙桥",飞架在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罕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全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特实属罕见。1991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2016年9月15日因超强台风“莫兰蒂”被部分损毁,2017年6月份修缮完成,古桥重生。
东关桥传说故事
据说宋朝时候,有一泉州府官到永春桃溪巡游,当船到此,只见岸上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可惜东西两边隔着湖洋溪,只靠1条渡船,极不方便。于是,他下令县官在1年里架设1座桥。县官的总管家马用负责建桥,马用仗势欺人,趁机强征暴敛,搜刮民膏。正好这一年遇上旱灾,田园颗粒无收,民工无心建桥。眼看期限已近,建桥毫无进展,这时,一位拄着方竹拐杖的老人出现了。老人巧布机关,使马用付出了大米5000担,银子1.5万两,从而及时建成此桥。大桥建成后,老人踩着一朵白云从桥上通过,向泉州府飘去。人们传说这位老人是神仙,因此把这座桥叫做通仙桥。
走在永春东关桥的桥板上,脚下是凹凸斑驳的木板。透过一道道凹陷的木痕,是800年的悠悠岁月,为古桥涂抹上一层沧桑、一层神秘、一层深邃。踩在这古老的桥板上,空旷的回声,总是轻轻地唤起了人们的追忆。
在桥屋里,列椅两旁,以憩行人;还有一佛龛,供奉观音,龛下有青石雕刻双狮戏球、荷莲花卉,雕工细腻。桥的入口处有一匾额,书“古通仙桥”。
在桥下观看东关桥,可见其全貌。全桥用青岗岩石和特大木料构筑而成,有4个桥墩,5个桥孔。桥墩为船形,均用青岗岩石条齿牙交错,榫合叠压,逐层干砌而成。墩的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期,水清木现。整座桥梁就荷载在这个水下基础上。墩上用巨石叠设三层以承架大梁。每个桥孔有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长16至18米,直径30至40厘米。除墩上更筑墙砌体外,梁上部分,如桥板、护栏、柱檩、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结构。
伫立桥首,可见桥屋项用地产黏土小青瓦铺面,青砖砌脊,飞檐重叠,如翼高翘。
通仙桥骈文、赋、诗
清王光华《通仙桥诗》:“桃谷寻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双鱼塔近残霞散,五岫台空落照低。置驿此间通上国,放舟何日到仙溪。会当立马金鳌上,大笔淋漓认旧题。”
(新韵)
永春县东,湖洋溪上。南宋廊桥,中华名胜。“海丝”之源,闽南为特⑴。痛忆丙申中秋,疯狂之“莫兰蒂”。肇引洪峰,百年一遇。桥断月遮,民悲官震。于是蔡书记、庄县长迅察,专家提案。无人机航拍,多图片记载。戮力攻关,精心考证。媒体疾声,文坛纵笔。邑众开囊,侨胞破费。情系故园,爱倾公益。泉州开元,捐二百万⑵。赤胆该弘,苍天可鉴。犹仍荩吏劳形,上级拨款。至于万事齐全,东风亦到。绿水恒流,蓝图再展。智匠良工,披寒戴暑。健士勤夫,吹风冒雨。所为何哉?重扬九千里之威名,再现八百年之文物。留游子之乡愁,颂枌榆之懋绩。保泉州后院之辉煌,增东亚文都之璀璨也。而今伟构修成,重光世界。百万当值,毫厘不爽⑶。吾当惜之护之,所冀传承世代焉!如斯,东关幸甚!通仙幸甚!
注释:
⑴闽南为特:指东关桥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
⑵泉州开元:指泉州开元寺。
⑶百万当值,毫厘不爽:价值几百万的工程,一点也没差错。
2017年4月22日
东关桥重修竣工感吟(新韵)
顽猴肇飓致汹波,泛彩名桥惨被斫⑴。
浩浩天灾虽引恨,祎祎众善却当歌⑵。
长龙尽愈阳禽驻,大马能通月桂折⑶。
永派金鸡来唱晓,海丝源路送香罗⑷。
注释:
⑴顽猴:暗指东关桥在丙申猴年被超强台风“莫兰蒂”带来的洪水冲毁。
⑵祎祎众善:指各方面人士为重修东关桥所做的好事。祎祎:美好的样子。
⑶长龙尽愈:喻指东关桥缺口合拢。阳禽:指鸿雁。月桂折: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此处喻指重修工程质量好,验收合格。
⑷永:指永春。金鸡:暗指东关桥重修在丁酉鸡年竣工。送香罗:指东关桥作为“海丝”源头,古人曾经在此运送丝织品。香罗:绫罗的美称。
2017年4月22日
东关桥断感赋(新韵)
苍天霭霭,猛飓呼呼。家合牖扇,野灭牛犊。哀哉!莫兰蒂撕其体,海龙王扯其肤。于是百秋长栈,一日大窟。则必毁景伤于心月,灾情痛于汗竹⑴。忆昔华夏少,闽南独。东关壑道,西岸廊屋。五孔六墩之构,沉基睡枕之庐。何况李岸临舟,赞其香浓曲妙;文公走马,称其瓦绿梁朱⑵。跳肥鱼乃寻偶,歇绮燕则养雏。冬来退士,夏过挑夫。写春秋之盛况,搭南北之通途。至能刊于方志,载于典书。遥想州官厉建,县令亲督。总管剥于黎首,神仙造其浮屠⑶。百姓弹冠兮,犹得翡翠;一桥跨堑兮,莫摆舳舻。吁嗟!而今断桥重有,残雪未铺⑷。织女牛郎,聚时分而远绕;许仙白氏,离咫尺而难抒。亦幸矣!急报损失,重修方案;耐接拨调,再画蓝图⑸。脉脉然,翘盼沟之拢;愔愔若,笑迎幼之逐。必将返神奇于永郡,归灿烂于文都⑺。
注释:
⑴【心月】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汗竹】借指史籍、书册。
⑵【李岸】李叔同,又名李岸,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文公】朱熹,世称朱文公。
⑶【神仙】宋朝时,一泉州府官下令县官一年里在永春桃溪架设一座桥。县官的总管家马用负责建桥,趁机搜刮民膏。民工遇旱灾无心建桥。一位老人布法使马用付米银建成桥。他驾云离去,人们传说他是神仙。
⑷【断桥重有,残雪未铺】借用西湖断桥的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
⑸【再画蓝图】永春县文体新局、博物馆等单位及时赶到现场,经勘察,所有桥墩还在。他们将尽快组织专家现场进行评估和指导抢救保护性工作,对被冲毁的20多米桥面进行整体设计,把修复设计方案上报省文物局,待通过后进行重建。
⑹【文都】东关桥也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辉煌历史的一部分。
2016年9月18日
记永春东关桥(新韵)
挡雨搏风八百年,赪梁翠瓦丽如前。
横铺壑上通神道,酷似长龙卧水间。
2015年6月25日
康志煌撰
东关桥建筑特点
这座桥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2016)已有871年的历史了,每个朝代都有修整,现存的这座木桥是清朝时期重新修复的。历代虽经多次重修,但仍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点,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梁,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木桥长85米,宽5米,木石混合结构,四个桥墩,五个桥孔。桥墩是由大块的石头干砌而成,不用一丝一毫的钢筋水泥,桥墩下面还压着一层大松木,古称“睡木沉基”,在冬天枯水期水位降低的时候,透过清澈见底的溪水,能清楚地看见桥墩下面压着的松木,整座桥梁的重量就压在这个水下松木上。松木历经千年不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墩上再用巨大的石头叠垒三层,用来架设大梁。每个桥孔用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梁以上部分全部都是木结构,桥面上还盖有屋顶,就像装有顶棚的人行天桥一样,有桥屋26间,木架砖墙、青瓦屋顶。这座长廊屋盖梁式桥是根据闽南地区雨水很多而设计构筑的。木梁桥上造桥屋,既可供远行的人们借此歇脚避雨,又有增强桥梁的稳定性,阻止雨水直接渗入导致木梁腐烂,还能给山水之间增添无限画意,收到实用、坚固、美观的效果。
东关桥其他介绍
东关桥
东关桥在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民间盛传此处观音十分灵验,建桥后年年香火不断,故又名通仙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清光绪元年(1875年)复建,民国18年(1929年)里人李俊承母子重修。该桥较完整地保留宋代桥梁的建筑特点,为福建少见的长廊屋盖梁式古桥。泉(州)永(春)公路通车以前,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
桥长85米,宽5米,用辉绿岩和特大木料构筑,有二台、四墩、五孔。墩呈船形,用石条逐层丁顺配搭,互相叠压而成,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承载整座桥梁,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水清木现;墩上用巨石叠成三层支架大梁。每个桥孔都由22根长16~18米的特大杉木作梁铺设成上下两层。上以砖石砌墙,用木料做柱檩、桥板、护栏。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防止雨水浸蚀桥板及供行人歇脚,在桥上建造20间木屋,屋架、椽角和两篷都是木隼结构;正德三年(1508年),在桥上“砌砖为路,列椅两旁”,并在桥头用地产粘土青瓦搭盖雨遮。1963年,为加固桥梁,增置倒吊梁和四道雨篷。</p>
桥第三墩处辟一壁龛,龛额书“观自在”,石刻楹联为:“幸指迷津通觉岸,愿瞻佛日荫慈云”;“香阁峙中流,万众恒河自在;慈灯悬彼岸,千年般若常明”,供奉观世音佛像。龛下有青石雕刻的双狮戏球、荷莲花卉,雕工细腻。第二墩上设有“金坛”,供善男信女供奉香火之用,其石雕麒麟也很精致。
桥西还存有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东关大桥序》碑刻和光绪元年(1875年)知州翁学本书写的《古桥通仙》木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东关桥”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