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博物馆旅游景点介绍
会宁县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 、甘肃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银市市级文明单位。
博物馆成立于1990年10月,隶属于会宁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馆址位于会宁县会师镇会师北路7号,内设办公室、保卫部、业务部、宣教部、后勤部五个职能部门。
会宁县博物馆历史沿革
1952年成立会宁县文化馆后,全县境内的文物由文化馆代管。
1973年,县文化馆设出土文物库房,负责文物的研究和收藏管护工作。
1990年9月18日,县编委发(1990)32号文件和白银市编委发(1990)年15号文件批准成立“会宁县博物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馆”,为副科级单位。12月26日,两馆正式分设。
1992年6月7日,县博物馆在会师园内西北角开工奠基,建筑面积547.4平方米,建筑造型为仿古建筑,并于当年建成投入使用。
2003年,由于地基下陷,墙体开裂,为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决定拆除。
2006年5月,新博物馆在会师园东北角(原图书馆址)内开建,并于9月10日建成。新馆为框架结构三层楼建筑,其中局部为四层,建筑面积为1306平方米。
会宁县博物馆文化活动
2007年,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县级博物馆展示提升服务项目实施单位。会宁县博物馆遴选馆藏名家书画佳作91幅,史前精品文物80多件,精心策划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两个基本展览和一个临时展览——《猛犸象头骨化石展》。制作有博物馆知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馆藏文物简介等为主要内容的图文并茂的流动展板28块。
2008年,会宁县博物馆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利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4A级旅游景区的有利条件,参观人数持续增长,至2010年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其中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并多次送展板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文保单位,进行文保文博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7年1月,会宁县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博物馆开通了二维码导览和微信语音导览,方便游客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知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官网、全景看展、互动导览三大板块的点击量,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观众的喜好,提高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
2017年3月8日,会宁县博物馆组织编写的《祖厉遗珍——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收录馆藏书画精品90余件,分“宫廷遗珍——清代宫廷书画”、“明清集萃——名家书画”、“陇上奇葩——甘肃名家书画”、“进士翰墨——会宁籍进士书画”四个部分,展示了会宁县博物馆丰富的书画类藏品。
2019年4月,会宁县博物馆举办祖厉陶韵馆藏彩陶精品展。该展览精选馆藏会宁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126件,辅以石器、骨器、制陶工具等其他史前文物,以文化类型为展线,分“流动之美”“绚丽之美”“多姿之美”三个单元,展示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发展脉络。
会宁县博物馆建筑布局
会宁县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一、二楼为展厅,面积840平方米,三层为文物库房和办公区。展览区可分为《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两个基本展览和一个临时展览——《猛犸象头骨化石展》。
《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共展出馆藏历代书画珍品四十多幅,基本上代表和反映了明清以降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水准,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络,也是会宁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直接证据。
《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共展出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馆藏彩陶126件,附以石器、骨器、陶拍等制陶工具。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流动之美,主要展出的是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石岭下类型和距今5000—4700年左右的马家窑类型彩陶;第二单元为绚丽之美,主要展出的是距今4700—4300年左右的半山类型彩陶;第三单元为多姿之美,主要展出的是距今4300—4000年左右的马厂类型彩陶。
《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展》分为猛犸象属的家族成员和演化历史、中国猛犸象化石及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两个单元,以复原的泉坪猛犸象骨架和馆藏象类化石标本为主,辅以图文资料,全面展示了猛犸象属的诞生、演化、迁徙、灭绝的历史,并将泉坪猛犸象生存时代的生态环境与现代生态环境进行了对比。
会宁县博物馆所获荣誉
2011年6月,在省文物局组织的“甘肃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社会效益奖”。
同年12月,会宁县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3月,会宁县博物馆被中共会宁县委、会宁县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度“县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还有甘肃省“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白银市“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会宁县博物馆其他介绍
会宁县博物馆始成立于1990年10月,为副科级建制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会宁县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东北角,博物馆内设办公室、保卫部、业务部、宣教部、后勤部五个职能部门。现有职工15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6人,其中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会宁县博物馆是集收藏、教育、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县级博物馆。
会宁县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一、二楼为展厅,面积840平方米,三层为文物库房和办公区。现馆藏有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书画、化石等各类文物1093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73件(套),三级文物678件(套)。在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清代宫廷和地方名人书画最具特色。馆藏早期猛犸象头骨化石,距今约300多万年,是国内第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头骨化石,在世界也很罕见,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为研究猛犸象类群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2007年,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县级博物馆展示提升服务项目实施单位。会宁县博物馆遴选馆藏名家书画佳作91幅,史前精品文物80多件,精心策划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两个基本展览和一个临时展览——《猛犸象头骨化石展》。制作有博物馆知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馆藏文物简介等为主要内容的图文并茂的流动展板28块。
2008年,会宁县博物馆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利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4A级旅游景区的有利条件,参观人数持续增长,至2010年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其中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并多次送展板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文保单位,进行文保文博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6月,在省文物局组织的“甘肃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社会效益奖”。12月,会宁县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3月,会宁县博物馆被中共会宁县委、会宁县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度“县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会宁县博物馆”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