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思山旅游景点介绍
哈思山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部,距离白银市140公里,距平川50公里,距靖远县城80公里。是集自然保护区与文物旅游的森林公园。另外哈思山林区是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罕有的天然油松纯林,被誉为“沙漠里的绿洲”。 总面积4183.2h㎡, 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靖远县域内第一峰。
哈思山有29科60属92个种,动物7目20科24种,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54种(含7变种),隶属61科161属。景区有哈思寺、太和山、雪山寺三大自然保护区,区内苍松翠柏、飞泉流瀑,珍禽异兽出没其间,是西北地区典型的荒漠绿州地貌。
大峁槐山的东侧为雪山,山顶常年积雪,素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人文景观有雪山寺、明长城及烽燧遗址、汉唐墓葬等。是个集访古探幽、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哈思山历史文化
明朝都御史张佳巡视哈思堡时曾题诗纪胜道:“黯淡山城古会州,胡天双目尽高邱。春深柳色凝霜雪,日落鞭声起城楼”。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及三十五年(1556年)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先后阅兵靖远,抵达北部黄河南岸,登临游览哈思山,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
“哈思”来自蒙古语,意为美玉。
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丛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晴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这便是被誉为靖远古八景之一的“雪岭堆银”。
《明一统志》卷37靖虏卫:(今甘肃靖远县西北哈思山)雪山“在卫城北一百二十里。山势高峻,积雪不消”。
哈思山属古代边防要地,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路的重要驿站。靖远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处于十分重要的交通位置,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宁夏进入靖远境内,取道哈思山,在其北麓下的北卜、小口子两处古渡口过黄河,通往河西走廊,络绎不绝的商旅使团来来往往,伴随着悠扬的驼铃声从哈思山中穿行。1988年,在哈思山南麓的北滩乡境内,出土了一只属于东罗马时代的西方刻铭银盘,引起了文博界的关注,被视为“丝路遗宝”。这一珍贵文物的发现,便是古代中外商贸往来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当地民间传说在北宋时期,宋军与夏人在此交锋,宋军将领孟良和焦赞以“火葫芦”互相戏谑,孟良放火烧山,焦赞束手无策,大火一发而不可收,终于造成森林被毁的结局。
2011年5月10日,成功举办了首届雪山寺民俗文化旅游节。
2012年,举办了第二届雪山寺民俗文化旅游节。
哈思山主要景点
哈思山的山体形如巨凤,翘首、振翅、舒形、卷尾,造型优雅,栩栩如生。风景幽雅,古松参天,绿树成荫,清流婉转,是靖远县的一座绿色宝库,也是甘肃省中部的一处自然人文旅游胜地。
由于森林公园的特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在不同季节和时间,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大自然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气候与气象风景资源。公园内有云山雾海、雪岭堆银、日照金山等。寒冬白雪覆盖,冰柱下悬,千峰万似银堆玉砌。
雪山寺位于白银市靖远北部哈思山区东麓(永新乡松柏村木厂社西),形似腾飞的凤凰,耸立中央,四面山环水绕,是典型的“八面来朝”,其中三面是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大山,南依哈思山,西靠大卯槐山,北接尖山,东为四队沟,前面比较开阔,好象敞开胸怀迎接太阳,如凤凰飞天,似丹凤朝阳,是名贯古今的佛教圣地,枕松山,接黄河,俯视群山大川,恩泽临县区府。有诗曰:“欲问丹凤何处来,曾在灵山伺观音”,又叫丹凤朝阳。
雪山寺始建于北魏,现存建筑为清代至1986年前后在原址上重修。寺院整体布局以座西朝东向为轴线,呈前后院形式。两侧呈对称性建南北大殿。从建筑布局和风格看,完全承袭中国古典建筑以内空外实、四全院形式为基调的建筑风格。深檐明柱,雕梁画栋,阁式门房户,兽脊屋顶,彩画和浮雕装饰回廊过厅,石狮与铜兽镇守牌楼殿门,均沿袭了传统的艺术风格。东西长90米,南北宽26米,占地面积2280平方米。布局为二进院落,一进院内北侧有厢房三间,灶房一间。二进院中轴线上现有山门、大雄宝殿,两侧有灵官庙、金刚殿、地藏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青石台基,殿身面阔三间9.5米,进深六椽,前檐辟廊,单檐前卷棚后硬山顶,屋面覆小灰筒瓦,明次间开三门。墙体为条砖十字对缝墁砌。现为靖远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水文景观主要有太和清泉、甘水泉、云壑飞瀑等。太和山下,在翠绿的云杉林下,在怪石、青草和花海的怀抱中,静卧着一清泉,清澈见底。在铁路沟沟脑处,有一眼泉水,喷涌不息,甘醇甜美,含有多种矿物质,可饮、可药、可浴。雪山寺院北侧有一深涧,左面苍松云集,右侧悬崖峭壁,其间有一瀑布飞流而下,化成一道白链,泻入深潭。
哈思山位置境域
位于甘肃省靖远县北部,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地理坐标36°56′20″~37°02′40″N,104°18′40″~104°35′00″E之间,距离省会兰州市130km。涉及靖远县石门、双龙、永新、水泉等乡镇,包括石门乡的哈思山、永新乡的雪山寺、双龙乡的太和山等地,总面积4183.2h㎡。
哈思山
哈思山森林公园建设区属基岩中低山地,是祁连山北部褶皱断陷东延隆起形成的,山体由变质岩、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森林公园地势由东南向西北缓慢倾斜,山体平均坡度35°,海拔在1758~3017.8m之间,公园内最高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8m,支脉为松山、太和山、雪山等山峰。园区内沟壑纵横,川原相接,山峦起伏,地貌复杂。
本区域森林植被按垂直带谱分布受其影响,土壤也呈垂直带谱分布:
2400m以下为山地栗钙土、灰钙土。栗钙土为成土母质,多为各种残积物或原生黄土状物质,剖面发育完整,土层分化明显,腐殖质层30~40cm。石灰反应强,大多是旱农栽培,是县内肥力最好的土壤。灰钙土主要分布在中山底部,低山丘陵及山前冲积,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腐殖质层薄,一般只有10~20公分左右;
2400~2800m为山地灰褐土,阴坡、半阴坡次生林覆盖的地方为淋溶褐土:灰褐土在哈思山主要为碳酸盐灰褐土,主要分布在石门、兴隆、永新、靖安等乡,剖面表层有1~2公分枯枝落叶层,腐殖质20~30公分,淀积层有明显粒状碳酸钙,石灰反应强烈。淋溶褐土有10~15公分生草层,30~50公分腐殖质,无石灰反应;
2800m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土。
哈思山森林公园所处地区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5.1℃,年日照时数2876h,海拔1300~3017m之间。境内气候差异较大,降水量少且季节性分布不均,平均年降水量202mm,蒸发量1767mm。无霜期172d。
靖远县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祖厉河。黄河干流自西南乌金峡入境,呈“S”形流经,到北部黑山峡出境,全长154km,年平均流量327.5×108m3,黄河绕哈思山向东流入黑山峡。区内植被较好,使得流入黄河泥沙每年减少21.2×104t以上。祖厉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在县城西3km处汇入黄河,县境内长48.2km,年平均流量1.364×108m3。
哈思山林区周边的饮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水源多以下降泉形式溢出,泉水为基岩裂隙水,流量较小。
哈思山其他介绍
哈思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东北石门乡黄河东岸,距靖远县城85公里。哈思山时起是伏,塬峁交错,逶迤百里,形成靖远五合、靖安两乡丘陵沟壑山地。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北部为兴堡子川,与宁夏交界。哈思山主要由泥盆系的陆相紫红色粗碎屑岩和局部夹玄武岩组成。其南侧为一条西北至东南方向的活断层,把它与松山隔开。南坡陡峻,北坡平缓。康熙《靖远卫志》载:“在(县)北百二十里,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丛茂,鸟兽蕃蔗,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晴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地。明嘉靖三十三年、三十五年有侍御宋贤、詹理阅兵题词纪胜。”此为靖远八景之一的“雪岭堆银”,所以哈思山也叫雪山。
哈思山西临黄河石峡,北屏昊天紫漠,东望荒丘阶地,南通金锁雄关。左看深藏而显其秀,右看挺拔而显其雄。夏季山花烂漫而显其媚,冬季披银戴玉而显其洁。
哈思山的主峰叫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山上有林,灌木林多在铁路沟、高家沟一带;大森林在松山、水磨沟、套子沟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哈思山山林区主要由哈思山、泰和山、雪山寺三部分组成,森林风光秀丽。海拔2200米以下为灌木丛、草本植物。海拔2200米至2450米为纯油松林,再往上100米处为油松、云杉混交林。最上面是纯云杉林。1959年建哈思山林场,在林业工人的辛勤管理、精心培育下,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现有面积11.9万亩。有天然林2.8万亩,人造林1.7万亩,以油松林、侧柏为主,森林覆盖率达53%。
哈思山云遮雾掩,泉水淙淙,悬崖古木,鹿羊鸟虫,形成了完美的自然组合。夏日绿海碧波,秋季红降千林,冬天雪压青松,春天松柏生机勃勃。如今哈思山人响应中央“再造一个风景秀美的西部地区”的号召,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一山一沟,一湾一梁,连片造林,综合治理。
哈思堡曾是著名的古战场和兵家必争之地。哈思梨作为贡品被千里迢迢送进京城,明都御史张佳巡视哈思堡时曾写诗吟道:“黯淡山城古会州,胡天双目尽高邱;春深柳色凝霜雪,日落鞭声起城楼”。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哈思山”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