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城址旅游景点介绍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永泰村,又名龟城,是一座明清时期驻军防务的大型土筑古城。永泰城东西长520米,南北宽500米,占地面积30万余平方米,城东、西、北三面筑有半圆形月城,城内原有建筑无存,出土有石碑等文物,城四周有护城河。此城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
《永泰城铭》记:“始于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丁未春三月,迄三十六年戊申夏六月落成。城凡三:大曰永泰、次镇虏、暨保定”,因平面呈乌龟形,故又名“龟城”。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城址历史沿革
历史上,景泰县境内的大松山和小松山(今寿鹿山和昌岭山)“左拥兰、靖,右护凉、古,前逼庄浪,两河则腹心,甘镇则咽喉”(《秦边纪略》载),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秦朝时期为匈奴王管辖之地,后因战乱被毁以废墟形式存在。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在此地复建城池屯兵设防,名曰老虎城,古丝绸之路要隘。
隋至唐朝中叶丝路畅通,经济繁荣,因其东山丘之上有一条通往井子川、喜集水,东西走向的长壑岘,名叫龙沙岘,历来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而闻名遐迩,故又将此通称“龙沙”。
元代,改名松疆(松山),被蒙古族占领,经济衰退,百姓受苦,古城也逐渐衰败;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东蒙鞑靼的阿赤兔部落侵袭景泰,并先后占据了大、小松山,利用地理优势,对宁夏、兰州、武威、张掖等地造成威胁。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率兵十万征讨鞑靼,收复了黄河以北、大漠以南的失地。为了巩固战争的成果,李汶上疏朝廷,其《计处松山善后事宜疏》的主要内容很快被采纳,仅利用4个月就修建了从景泰到武威400余公里的长城,史称“松山新边”。而永泰古城即为松山新边中的一座军事要塞。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抚顾其志上疏“兰州至红水五百里而遥,兰州官兵策应猝不能及”,请于老虎城建堡设将为宜,西南再筑两小堡,接传烽燧使首尾相应,犄角相成,边疆可恃以无恐。”遂将此地原有的老虎城改扩建为永泰城,成为松山新边重要的军事堡城(据《创修红水县志》记载)。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3月开工,由明代兵备副使邢云路督工建造,次年6月告竣。外形是一个大圆,四面瓮城。城墙设有12座炮台、4座城楼,城下有瓮城、护城河。《永泰城铭》记:“始于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丁未春三月,迄三十六年戊申夏六月落成。城凡三:大曰永泰、次镇虏、暨保定”。因平面呈乌龟形,故又名“龟城”。占地面积318亩,布局结构、功能完备,兵营、练兵场、火药场、武器库、草料场、马场等一应俱全,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
清雍正二年,清代名将岳钟琪回乡祭祖,于城内东西街并北角,设五眼井,以作五脏,又于北角设一大池,曰甘露池,合诸井,并名六腑。
永泰城址历史文化
当地人信奉道教,所以对于道教的歌曲都已传唱,历代相传。道教的音乐曲牌十分丰富而且地域感十分浓厚,在当地的发展下形成百余种之多,在保存上也很完好,清朝初期都已木刻的形式得以保存,通过对道教音乐的传唱,白银地区作为道教音乐重要的研宄圣地之一。此派乐风稳重淳朴,伴随大量的宗教色彩,通过鼓敲吹唱的模式,形成一些列原生态的乐曲。
景泰县寺滩乡所流传的一种舞蹈名为“背鼓子舞”。早起为祭祀所跳的舞蹈形式,现今逐渐演变为庆典所用。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中对此舞蹈形式进行记载,一般为16名青壮年男子进行舞蹈表演,表演的形式为舞蹈者一脚弯曲,另一脚在地上跳动。其特色在于舞蹈者随着鼓声所表现的动作一致。音乐背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选用传统的曲调,所唱内容可自由填写;另一种是针对于当天所要表达的意境,采取各式风格的曲境意味,形成不同的氛围感。舞蹈的感官感受十分雄壮有力,动作豪放为当地一大特色。
在景泰县寺滩乡广泛的流传着景泰“拉花”舞蹈形式。原巩昌府安定县的一位“拉花”爱好者在明万历初年迁居至陈家瞳庄,并在当地传授“拉花”技巧,逐渐得以流传。表演形式是由16人分为8对,每人手持纸扇或手帕,伴随着笛、笙、三弦、板胡等乐器进行演奏。以“大十字”“小八字”等舞步形式作为其主要队形。
神社火是景泰县当地的一种待遇浓重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用来和各种祭祀活动联系起来,传播面越来越广泛。神社火是参演者装扮成各类神仙以及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通过戏剧的模式进行队伍表演而得名。以这样的形式来祈福,之后的日子获得安康,由于其迷信色彩还是比较浓厚,当地政府希望通过改善其形式,来保留此项文化传统活动。其各式各样的脸谱以及道具制作十分唯美,成艺术品,再加上表演者表现力的栩栩如生,仿佛身在人家,造福万民,其优美的曲调对于听众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景泰社火对于甘肃地区的历史文化延续増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永泰城址地理环境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寿鹿山北麓的永泰村,西距县城25公里。坐标介于东经103°33‘~104°43’,北纬36°43‘~37°38‘之间。
永泰古城
永泰城址所在地海拔髙度2155~2190米,为半荒漠洪积扇地貌。永泰城所在位置介于寿鹿山与老虎山之间,地势西南高东北地,永泰古城三面环山,古城的主要出入口朝向南,古城依山靠水,很适合防御类古城的隐蔽性以及观察敌情的需要。
永泰城址所处的景泰县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间与干旱区间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6°~9°,多集中在夏季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属东南季风气候西北部边缘区,景泰县多年平均风速1.9m/s,8级以上大风14d。本地区多西北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最大冻土层深度150cm,结冻日期一般开始于11月下旬,融冻日期一般结束于翌年三月上旬,历年最大积雪深度11.0cm,降雪日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下旬,年蒸发量最高达3390mm。干燥度由2.0逐渐增大为4.0,属干旱区。全年日,2726h,年辐照量147.8KJ/c㎡,是全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风沙侵蚀较为严重,境内干旱、大风、霜冻、暴雨干热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
永泰城址属地区地下含水量较少,而且打水深度也要很深,而且水质也不如大部分平原城市泉水补给量主要是河谷潜流及洪水渗入,灌溉渗入和降水渗入等。
永泰城址荣誉称号
2006年,永泰城址所在地永泰村被甘肃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公布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永泰城址所在地永泰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永泰城址其他介绍
永泰城址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驻地一条山镇西25公里老虎山北麓,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筑城,城周约1700米,城垣高12米,四面筑有半圆形城,城门南向,外筑甬城,形似0。现甬城已毁,东北城有损坏,其余保存尚好。
城四周有护城河,宽约6米,深1~2.5米,是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永泰城记》载,清雍正皇帝二年,忠信公岳钟琪回乡祀祖,见龟城之形建议说,永泰城虽建造似龟形,但未有五脏,宜补之,遂在城内为凿五眼井,以补龟城之五脏,并在北城角设一大池,叫“甘露池”,合诸井并各为二腑,以补龟城地脉,增添龟城之灵气。古城内原有大佛寺、诸神阁、玉皇殿和数道牌楼等古建筑群。
永泰城是一个介于高山、戈壁、黄河、沙漠、绿洲相交汇的地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这座古城留下了非常宝贵的人文生态遗产。
从永泰城所处的位置来看,它是兰州北部的战略屏障,从这里向东渡过黄河,经高平(固原)、平凉、泾阳等地可以抵达长安,向西沿古驿道经宽沟、裴家营、大靖营等地可以抵达丝路重镇武威。
永泰城周边都是一马平川的戈壁滩,当地人把永泰城北面的荒滩称之为永泰川、草窝滩,南面是山大沟深的老虎山,东西两面则是丝路古道和长城。
由于明代中央政府防守的重点是北方的瓦剌、鞑靼等蒙古部众。因而,永泰城址就选在了面临平川,背靠大山,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站在永泰城上就能看到,永泰城北面一马平川,是排兵布阵的好地方;后面则是山大沟深的老虎山,是退守隐蔽的好去处。敌军进则无险可倚,我军退则有山可藏,可谓是占尽地利。
永泰城形似金龟而驰名,它的建成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从建成至今,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沧桑,岳镇邦、岳升龙、岳钟琪祖孙三代对龟城的影响,使永泰城声名远播。
2006年5月,永泰城址作为明代的遗迹,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永泰城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