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旅游景点

董志塬

董志塬景点照片

董志塬旅游景点介绍

甘肃省庆阳市黄土台原

  董志原,地理学上称“董志塬”。属黄土高原、陇东高原的一部分。是庆阳市第一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原。分布着西峰区、宁县、合水县和庆城县的24个乡镇,人口约50万,是汉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先周时期周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董志原是庆阳市的主要农业区,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和油料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古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之说。

  董志原腹地的西峰区是庆阳市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及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董志原地理环境

董志原地质特点

  董志原位于陕甘宁盆地(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属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东部的伊陕盾地,是中国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控制的大型内陆盆地之一。盆地的雏形形成于二叠纪中晚期到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到早白垩世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的发展阶段,地壳运动衣沉降为主,形成一个大型萁状坳陷,即铜川-庆阳坳陷。三叠纪末坳陷急剧上升隆起,三叠纪大型盆地解体,随即产生保罗纪大型坳陷盆地,形成先进构造盆地轮廓。燕山运动使侏罗纪盆地解体,东部上升形成斜坡;西部于宁夏天池至环县一线形成南北向较大幅度坳陷一天环向斜。形成厚达4000米以上的沉积,其中下白垩铜沉积厚度达1000米。

董志原地貌特点

  董志原处陇东黄土高原中北部,原区周边受冲沟切蚀呈锯齿状或树枝状,形成残原和沟壑地形,地貌单元为陇东黄土原侵蚀地貌。

  董志原,从海拔高度来看,呈现中间稍高,南北低的地势格局:腹地西峰区附近海拔1400米,北端驿马镇一带海拔1300米,南部和盛镇一带只有海拔1200米。

  以董志、彭原为中心地带,原面较完整,黄土层厚达150至200米,面积15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9%。由于长期的风雨剥蚀,河流切割,形成原高谷深,沟壑纵横,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原、梁、峁、崾岘与坪、川等多级阶状地貌,原边呈犬牙状河谷。海拔1200至1500米。

  三不同以南属于宁县,境内原面习以原区大镇和盛为名,古名大昌原。原面平阔,南北长可达40公里,东西宽5至20公里,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万多亩,主要是黑垆土壤和黄绵土壤,为宁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最南端,为锥形原头——瓦斜原。瓦斜原,以村为名,位于宁县城西北7公里以远,系董志原伸向东南的小原头,东北为马莲川,西南为珊瑚川,东南临两川汇流,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锥形原面,南北长10公里,中部宽2公里,总面积22平方公里。

  董志原区主要土类为黑垆土,有机质平均含量0.99%,全氮平均含量0.062%,速效磷平均含量为6.54PPM,PH值8.4。

董志原气候特点

  董志原地区,是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具有季风及黄土高原气候的双重特点。春季多风干旱,多寒潮;夏秋热而短促,降水多,但分布不均匀,时有伏旱、暴雨、冰雹灾害;秋季降温迅速,潮湿多雨;冬季寒冷漫长,降雨稀少。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8.8年极端最高气温39.6年极端最低气温-22.6年平均无霜期151.4d年降水量555.3米米年蒸发量3477.02米米年日照时数2464.84h年最大冻土深度83c米年辐射总量131.11千卡/c米。

  年降雨量,南北两端稍有差异,北部驿马镇500至550毫米,南部和盛镇550至600毫米。

董志原位置境域

  董志原是庆阳市(原庆阳地区)第一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位于庆城县南部、西峰区全部、宁县和合水县西部。地处泾河之北,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原面面积910平方公里,占庆阳市总面积的3.3%,占12条大原总面积的45%。其中原庆阳县(含庆城县和西峰区)境内686.46平方公里,宁县188平方公里,合水35.54平方公里。原区总耕地面积91.47万亩,其中庆阳县65.4万亩,宁县22.03万亩,合水4.04万亩。原面北起庆阳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长庆桥镇(原新华乡)南原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峁,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

董志塬其他介绍

  董志塬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原面平坦,原边破碎。因其黄土堆积最厚(200多米),原面最完整,面积最大(910平方公里),加之农耕历史悠久,故此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

  早在20万年前后,董志塬就有人类活动。商周之际,不窑、公刘"教民稼穑",这里成为周王朝和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从此,农业成为董志塬的传统产业,久负盛名,被誉为"陇东粮仓"。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从其地下发现了储量四亿吨的大油田——西峰油田和工业价值的大煤田。昔日只以农耕著称的西峰,已成为世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迎来了她大开发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董志塬巨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科学界历来有"风成"、"水成"等几种说法。我国现代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经六十年大量野外考察与实验分析,提出了有重大突破的"新风成说",得到国际地质学界的广泛认同。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壳几经变动,大约在一亿九千万年前后,陇东地区还是大湖及其沉积。在距今二百五十万年的新生代第四纪,这里形成盆地(陕甘宁盆地)。此后,青藏高原隆起,阻挡印度洋暖流北上,北方变得干冷,凛烈的西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砂土裹挟南下,漂落于陕甘晋宁,经数十万年的沉积变化,从而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大概地貌。

  黄土,绵软疏松,易于耕种;黄土,性暖保温,易于地气上升。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经济虽易破产,但有很强的自给性,只要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农民便就很快地附着在土地上,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取得可靠的温饱。正因如此,尽管历史上这里汉羌杂处,战乱频仍,徭役繁复,先民们仍将其农业传统坚持到今天,并形成了坚韧不屈、吃苦耐劳的民风民俗。

  董志塬在商周时期被称为"大原"(见于《诗经》),与此同时,多称彭原(因殷商时传说中的神人彭祖。彭祖,姓彭,名钱铿,曾住彭祖城一一今彭原镇彭原村)唐宋明清百姓又俗称为安化原(因当时其所在地庆阳县称安化县),直至清同治时西北回民起义,左宗棠奏请清庭析置董志分县,人们才改安化原为董志塬,呼名至今。

  董志塬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先民们代代承继和创造,交给儿孙们的一片沃土。改革开放,撤镇建市,董志塬人迎来了她更辉煌的发展时期。但愿我们保护好建设好她,既无愧于先祖们的遗愿,又不给后辈们留下太多的遗憾。

  中国的黄土堆积,被看成是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天书"之一,作为大自然最伟大的杰作的董志塬,则更具典型性。它是自然禾口人类进化的证明,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基于以上考虑,如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一样,我们应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其大会及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以求董志塬得到全人类的看重和保护。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董志塬”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董志塬”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