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庙旅游景点介绍
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2001年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发展历史
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
1963年,伏羲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历史文化
在天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朝人宗”,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每年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朴实、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
自1988年农历龙年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伏羲诞辰日和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举办规模盛大的祭典仪式,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拜祭。
伏羲庙主要景点
伏羲庙牌坊原有三座,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
“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乾隆六年(1741年),秦知州李宏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以更替已佚失的“太昊宫”匾。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并对“开天明道”匾重新翻刻。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阔3间计10.5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
“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牌坊下各立一石,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牌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年)创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重修。1958年,天水市通行有轨电车,线路穿坊而过,为不影响运营,牌坊基座被整体加高1米左右。1972年4月被拆毁,明代榜书不明下落。
门坊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头门。明弘治三年(1490年)创建,嘉靖二年(1523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来的3间扩建至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面阔5间计17米,进深2间计5.4米。悬山顶,绿瓦龙吻,质朴典雅。
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3间扩建为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甬道式建筑。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1483~1484年)创建的太昊宫是其前身,但原宫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因伏羲先天八卦而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间屡经重建,始成今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雄距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龙、凤、仙鹤、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苍桑气息。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原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30年(1941年)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
朝坊分列于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中院、第三院都有。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当时有20间。清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间,新建14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10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16间,即中院先天殿前东西各5间,第三院太极殿前东西各5间;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悬山顶,土木结构。1989年,天水市政府投资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出廊式悬山顶砖木结构。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伏羲庙的朝房平时闲置,举行祭典时用以接待官员或相关人员,成为小憩用茶的场所。
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
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5间。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后,占用碑廊,将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天水市政府投资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10间。卷棚顶,砖混结构,所有碑碣无均得以安置。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太极”。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5间计17.7米,进深3间计9.38米。单檐歇山顶。
来鹤轩在先天殿西,自成院落。亭院之东墙即庙之西墙。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主持重修伏羲庙,忽有白鹤飞临庙柏,古人视鹤为福寿吉祥的象征,为此建来鹤亭以资纪念。重修情况不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陇南文宗”任其昌先生去世,学人私谥“文介公”,辟来鹤亭为生祠堂,于是亭亦被称为任文介公祠,哈锐有联“黛色参天有老柏;黄花满地建新祠”即指此。民国10年(1921年),亭院内设存古学社和陇南十四县县志编纂局。时任承允、哈锐二先生主讲学社,传道授业。
戏楼隔街和“开天明道”牌坊相对。清代创建,重修情况不详,现残存。硬山屋顶,上下两层,高10米,面阔3间计8.1米。戏楼原是举行伏羲祭典时唱戏的场所。每逢庙会,即于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唱戏三天,以招徕民众,增加热闹气氛,同时兼含向神致敬。所演剧目以热闹滑稽剧为主,白天唱全本,晚上唱折子。民国时演出多由秦腔剧班鸿盛社承当,《回荆州》、《香山寺还愿》成为固定剧目。民国34年(1935年)以后,间或亦有京剧、豫剧上演。
天水伏羲庙其他介绍
伏羲庙,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华夏祭祖圣地国家4A级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水市区西关伏羲路,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庙宇,被誉为“华夏第一庙”,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祭祖、旅游观光。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民间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公历七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举办规模盛大的公祭活动,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公祭仪式已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地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庙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十八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一,含义同"与天地准"相似,都是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实为难能可贵。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0,至今依旧昂然挺拔,令人叹为观止。
迎面为一座碧瓦覆项、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虽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绘风格却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调,向为专家所称道。穿过仪门,来到中院。由于场面开阔,令人襟怀顿觉释然。这里是伏裁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民间说法,前后院内原来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现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机盎然。这些忘年古柏,现已成了珍贵的文物树了。
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的太吴宫是其前身,但原宫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糜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沧桑气息。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30年(1941年)被十三临时-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①,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从古柏枝桠缝中筛落下来,银辉泻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铁钟迎风摇曳,叮当声轻盈入耳,犹如超人化境。
朝房: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有房20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修葺6间,新建14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间(1805-1807年)重修10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16间,即中院先天殿前东西各5间,第三院太极殿前东西各3间,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房为悬山顶,土木结构。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出廊式顶砖木结构。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
钟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所谓暮鼓晨钟。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第十三临时-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鼓楼依旧,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据采访所知,原来鼓楼的鼓很大很响,民国33年(1944年)中国戏剧学社戴涯话剧团来天水演出话剧《雷雨》,还曾借用这面鼓伴奏雷声。
在天水,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朝人宗”,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每年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仰望“人祖”朴实、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人们抚摸、辨识着年代久远的碑文,观赏着笔精墨妙的书画作品,受到了一次极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地址: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类型:古迹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938-8230242
开放时间:8:00-18:00
交通
市内乘公交1路、13路、14路到城区交警大队站,21路、22路到伏羲庙站,18路外环到秦州区医院站,24路到庆华厂站下可到;步行从天水中心广场南侧街道一直向西20分钟即可到达,市内打车约10元
门票
门票40元/人,身高1.2米以下儿童、老年人持甘肃省颁发的老年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残疾人持残疾证免费,60岁以上老人持有效证件、身高1.2米以上大中小学生持学生证可购景区优惠票
信息来源:秦州政府门户网站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天水伏羲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