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尾古村落旅游景点介绍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围(东莞地区称村落为“围”,靠近池塘的显著地段为“围面”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古村简介
塘尾古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古村一路,始建于宋代,至今800多年历史。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古村现存民居268座,祠堂21座,书房19间,古井10眼,围门4个,炮楼28座。塘尾村至今仍保存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该村的“康王宝诞”活动有着近300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地区明清民俗的“活化石”,于2007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塘尾概况
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历史沿革
宋朝末年,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
塘尾古村落其他介绍
塘尾明清古村落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古村内共有书院19间,古榕树21棵。李氏宗祠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建于明代的围墙,是东莞市现存最完好的古村围墙。塘尾明清古村落对研究明清时期珠三角的建筑风格、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以至于岭南文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
塘尾村明清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
地址: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塘尾古村落”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