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书院旧址旅游景点介绍
位于荔湾区委东面,芳村明心路5号。原占地15亩,后扩至30多亩。其范围东起明心路,南近芳村大道,西连陆居路,北至二沙地。该书院是1882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女传教士马西所创办。先是借用鹤洞真光女子中学的地方试办盲人教养所,1884年在明心里(即今明心路)兴建“正心书院”,后改为“明心书院”。主要是收录社会失明儿童入院,教以文化和实习手工艺,帮助残疾人员走向社会生活。建国后,由市民政局接管,改称“盲人教养所”。1978年将书院以西改为东升紧固件厂;书院以东改为广州市塑料软包装厂。
明心书院旧址发展历史
明心书院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广州博济医院美籍华人医师冯西,在医院内收养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们送入医院附设的女塾读书。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数越来越多,冯西就在仁济街租赁房舍设立盲人女塾,收录社会失明女孩入学。当时女塾聘请了巴陵会盲婴院的赖玛女士任教员,教授盲女们盲文、音乐、编织等。据史料记载,当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灾,加上学校规模亟需扩大,所以,1912年,冯西在芳村明心里(现在的明心路一带)征地建筑校舍,将女塾改名为明心书院,这便有了广州第一所盲人学校。
明心书院最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30年代,那时书院有盲童100多人。那个年代,盲人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所以,明心书院的盲童们一般都一边上学,一边学艺。他们学习盲文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还学习音乐等课程。此外,他们还努力掌握一些谋生的技能,如打毛衣、编竹篓、竹筐等。据一些老人说,明心书院的盲童们学艺都十分刻苦,一开始学编竹筐等农具时经常把手划出血来,更“神奇”的是盲童们打起毛衣来比普通人还快得多!这样半工半读,盲童们既学到了一门或几门谋生的技能,也能拿着自己的“作品”卖了赚点小钱支付在学校的生活费用。明心书院就是这样自给自足地努力前行的。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后,明心书院由教会办学。抗战胜利后,书院增加了初中班,直到解放前停办。解放后,明心书院由政府接管,改称“盲人教养所”,作为收容残疾人和盲人的中心。文革时,明心书院还做过工厂厂房,一直没有进行适当的保护。所幸的是,明心书院七八年前成为民办学校桃李小学的校址,校方筹资18万元对明心书院现存的这座校舍进行排危修葺。
明心书院旧址建筑特点
无障碍通道是国际通行的助残项目,国内大中城市是近几年来才开始将此提到城市建设日程上来。不过,广州在9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无障碍设计理念。位于芳村区明心路建于1912年的广州第一所盲人学校“明心书院”的主教学楼为了方便盲人行走,就全部采取无门槛设计。这栋弥足珍贵的文物很长时间一直深藏闺中没人知,2001年底还差点作为D级危房被“整栋拆除”,不过其后经文化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奔走,终于完成排危抢修,并按原貌进行恢复。
广州首所盲校位于芳村区隧道口附近的明心路,该路也是因“明心书院”而得名。这所盲校主要现存一栋主教学楼,属砖木混合结构,共三层,外形总体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并且辗转多次转变用途,已很难找到当年盲校的痕迹。不过在这所古老建筑里行走,很快就发现整个建筑里的21间房间竟没有一个门槛,而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门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二、三楼全部是当年保留下来的木质楼板,每个房间的所有楼板都横向指着一个方向———房门,而且两块楼板间都凹凸不平,很像今日大街所见的无障碍通道。
明心书院旧址附近景点
1.0公里沙面
1.0公里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
1.3公里天主教露德圣母堂
1.3公里黄大仙祠
1.6公里粤海关大楼
明心书院旧址其他介绍
明心书院,位于荔湾区明心路5号桃李小学内。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广州博济医院美籍华人医师冯西,在医院内收养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们送入医院附设的女塾读书。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数越来越多,冯西就在仁济街租赁房舍设立盲人女塾,收录社会失明女孩入学。当时女塾聘请了巴陵会盲婴院的赖玛女士任教员,教授盲女们盲文、音乐、编织等。据史料记载,当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灾,加上学校规模亟需扩大,所以,1912年,冯西在芳村明心里(现在的明心路一带)征地建筑校舍,将女塾改名为明心书院,这便有了广州第一所盲人学校。
主要现存一栋主教学楼,属砖木混合结构,共三层,外形总体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并且辗转多次转变用途,已很难找到当年盲校的痕迹。这栋弥足珍贵的文物很长时间一直深藏闺中没人知,2001年底还差点作为D级危房被“整栋拆除”,不过其后--化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奔走,终于完成排危抢修,并按原貌进行恢复。
2002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明心书院旧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