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旅游景点

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属于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锦纶会馆景点照片

锦纶会馆旅游景点介绍

广州市荔湾区景点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隧道北出口的西侧,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公会,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旧广州纺织业(即锦纶行)的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场所,见证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广州唯一幸存的行业会馆。锦纶会馆不仅是广州丝织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之一,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1920年,当时国民政府要将会馆收入公产,孙中山先生获悉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永远保留”。现已改造为广州丝织行业博物馆,免费开放。

锦纶会馆历史介绍

  锦纶会馆是雍正年间由当时广州数百家丝织业主共同出资兴建,目的是供奉“锦纶行”(即丝制业)祖师“汉博望张侯”的,也就是出使西域的那个张骞。据说,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张骞乘木筏直达天河,一位妇人赠之一石。张骞回朝后将这块石头拿给善卜的严君平看,严惊讶地告诉他,这是织女用来支撑织机的石头!此后不久,张骞便创制立法传之丝织业。所以锦纶行内人认为,丝织业虽然在黄帝之时便已出现,但其技术得以发展成熟却是张骞的功劳。为感念其恩,就建了锦纶会馆来纪念他。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锦纶会馆,是广州丝织业(即“锦纶行”)的行业会馆,是当年广州纺织行业的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地方,也是广州市唯一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行业会馆。

  伴随着会馆的重新开放,馆内现遗存的22块碑刻也是第一次对市民公开亮相。这些碑刻早在2000年12月就被发现了,但之后一直被封存起来,它们不仅印证了过去民间关于会馆的种种说法,而且还揭开了会馆的身世之谜———锦纶会馆始建时并不是用作丝织行家们的议事之所,而是为了奉祀锦纶行内先师、汉武帝年间曾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

锦纶会馆历史沿革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现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测。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的锦纶会馆是清朝至民国期间广州丝织行业会馆。原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锦纶会馆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1949年后改为民宅,其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完好。1999年7月,锦纶会馆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广州市开筑康王路,为了保存这座罕有的文物建筑,在邀请文物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广州市文物部门请鲁班公司对会馆实施整体平移,向北平移80.4米,顶升1.085米,又向西平移22米。2012年,锦纶会馆正式“变身”广州丝织行业博物馆,每天9时至17时免费开放,展览的主要内容分为锦纶往事、锦纶辉煌、丝织贸易、锦纶贤萃、丝织蕴梦、广绣溢彩、惊天平移。

锦纶会馆历史价值

  锦纶会馆创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坐落于广州西关的下九路西来新街21号,是一座三进三路的砖木结构宗祠式建筑,因建设康王路,整体移位到其北面约百米的华林寺东邻。移位工程在2001年8月18日启动,先从南向北平移80.04m,然后顶升1.085m,转轨,再由东向西平移22.40m,9月28日凌晨5时会馆整体成功地移位到今天的新址。这座不可移动文物的“搬家”保护创下了两项可载入史册的记录:一是在我国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中把上部结构连同基础一起整体移位的尚属首例;二是在整体移位过程中,包括了平移、升高(顶升)、转向(转轨)再平移这样的复杂的技术,且取得圆满成功,这在中国和国际上也属第一次。

  研究锦纶会馆维修保护的问题始于6年之前。其时,我在广州市政府分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并兼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根据市政规划要在城西开辟一条南北贯通的康王路,以舒缓上下九路一带繁闹商业区的交通压力,锦纶会馆适处于规划路线当中。文物要保护,市政建设也急不容缓,这是个棘手的问题,怎样解决?当然,市政建设应考虑尽可能地为文物保护让路,但文物保护早有“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简称“两重”、“两利”)的方针、原则可循。我们首先听取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专家分析研究了这座会馆的价值所在,认为:锦纶会馆虽然从其建筑形制特点来看,与珠江三角洲乡镇中一般的宗祠无异,不属罕有,但它是广州现存唯一的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行业会馆,当时在广州与它齐名的如梨园会馆、八和会馆、银行会馆、眼镜公所(会馆别称)、钟表公所等行业会馆,早已凋零或湮没了,独锦纶会馆幸存;其次,它是见证广州丝织业发展从明清时的鼎盛到后来式微的历史遗迹,在广州现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物中也显得重要;还有,会馆中保存有19方石碑,这些碑刻资料对研究我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其重要价值,而且还填补了锦纶会馆不见于地方史志记载的空白。所以,它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切实保护。

  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关见证

  走出上下九路的热闹繁华,窥探来自西关的岭南风景。厌倦拥挤,抬头仰望,云际有影影绰绰的灰塑轮廓。这是来自锦纶会馆屋顶的两只斑斓鳌鱼。双目圆睁、须根向天——它们正诉说着300年前的峥嵘。

  “五丝八丝广绣好,银钱堆满十三行。”遗憾的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十三行早已在一场大火中消失,而机杼之声也在如今玉器市场的繁荣背后销声匿迹。好在还有锦纶会馆;让我们可以在其隐匿的只言片语中缝补近现代广州的历史拼图,譬如这句歌颂清代广州丝织业盛况的妙句。

  位于康王南路289号的锦纶会馆是明清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关见证。每年年初,行业领袖都集会于此,共同商定丝织商品的规格和价格,随即通过会馆南面的十三行,将产品运上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西欧以及北美。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锦纶会馆的贡献也不容小视,不仅起到联合丝织工人抗争的组织作用,还为抗争行动提供资助。《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记载:“锦纶堂出钱,机房仔和打石工人出力,因为锦纶堂的财力甚为雄厚,又肯出钱。”

锦纶会馆经济历史

  广州的手工业素有“广货”的美誉,其中,丝织业又是行业翘楚。广州丝织品供奉于朝廷,又远销海外,以外销货居多。据资料记载,按销售地域,锦纶行可分为五行,即安南货行、新加坡行、孟买货行、纱绸庄行及福州货庄行,其中前三者又统称为洋行庄三行。孟买货要染色挑花,最为讲究。粤海关的档案则显示,1878年,在出口货物中、丝及丝制品占总值1500万海关两中的850万海关两。

  广货的远销,大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已形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超越陆上丝绸之路,而广州亦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时至清朝国家奉行海禁及闭关政策,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其时,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通往日本、南亚各国及拉丁美洲各国。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

  保存在广州市内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共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沙面西式建筑等。鉴于丝织业的重要地位,锦纶会馆作为锦纶行东家的聚会场所,更是广州与亚洲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地标。

  海上丝绸之路使广州在一些时间段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商旅往来、富庶繁荣;资本主义新劳资关系在广州较快发展,使其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发源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就更无需赘述。

  锦纶会馆发展的鼎盛时期,广州的丝绸行业的兴盛从一组数字便可见一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一口通商”,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仅税银就有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每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1850年,广州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名列第四,1875年仍列第七。

锦纶会馆建筑特色

  建于雍正元年的锦纶会馆,是旧广州纺织业老板的聚会、议事场所。会馆平移后座北向南,由南往北依次是头门、中堂、后堂的三进结构。大门两边的小阁楼,是当年会馆举办大型活动时,戏子化妆的地方。而会馆的屋脊就是修复工艺的精华所在。工艺师参照原来仅存的第三进堂屋的花脊,和利用广州市考古研究所和陈家祠提供的原材料,才让这些古色古香的灰塑得以重现眼前。走入第三进的厅堂,你可能猜不到这两个采光天窗竟然是用生蚝壳拼成的,以前的岭南民居曾普遍采用蚝壳窗,不过这么“特殊”的窗户,在民间已找不到了。锦纶会馆计划打造成纺织业博物馆,重点展示广东纺织行业历史和广绣精品。让这座幸存的行业会馆焕发新的光彩。

  它是岭南典型的祠堂式公共建筑,在创建初期只有一路、一院、两进、三开间,东侧有一个侧门向西的厨房。后来又增加了第三进、并添建东厅、东阁以及西厅、西阁等部分。从正面看,锦纶会馆体现出来明显的左、中、右三路布局,左路为青云巷、东厅东倒座,中路为门庭、中堂、后堂,右路则包括西厅、后轩、西倒座等。

锦纶会馆建筑布局

  锦纶会馆布局与广州西关的祠堂相比更加自由。传统祠堂建筑虽然也采用三进设计,但是旁边必有两条青龙巷和东、西厢房。锦纶会馆没有西青云巷,且分隔中路和东路的青云巷到第二进前墙终止,只延伸两进。

  会馆门前的照壁后中路门廊前沿之间有一个10多平方米的空间,资料中称作“前明堂”。这部分建筑使室内和室外空间形成自然过渡,一方面可作为节日行业人士聚集之地,另一方面也是平时行人过往的交通节点。

  作为后堂的第三进因为是后来添建,面积相对狭窄,通风采光受到一定影响。为此,设计者将这一部分的前檐抬高至离地面接近7米,致使第三进的前坡缩短,从而形成特殊的侧立面。

  头门脊饰顶端的“鳌鱼护珠”陶塑,是整个建筑最鲜亮的部分。塑造的是飞翔在云天的鳌鱼形象,鳌鱼的长须伸向晴空,显得气势非凡。除了装饰屋顶轮廓以外,中国民间流传的兽纹可防火避灾,这一陶塑即因此用意而设,同时寄寓了建造者期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达官显贵的意愿。

  会馆进门左右位置有两个面积为6平方米的小阁楼,称金银小楼,那原是演员化妆更衣之处。锦纶会馆过去合行拜祖师或聚会议事之时,经常唱大戏。每到唱戏时,仪门前搭个小舞台,中堂及天井便成临时观众席,而演员就在小阁楼中做准备,阁楼一侧有小门,便于演员出入。阁楼窗上原装饰有精美的图案,但后来在战火中被毁坏,修复时,西侧的阁楼保留了被损毁的面貌,两相对比,尽显沧桑。

锦纶会馆地理位置

  锦纶会馆原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来新街21号,正好在广州新规划的康王路上。2001年,锦纶会馆因康王路拓建问题而整体向西北“平移”近百米。现坐落在康王路下穿上下九隧道出口的西北角,附近就是上下九路和华林寺。平移后的锦纶会馆成南北走向,正门面向南方,东侧(右)是康王路。

  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其他介绍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现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测,原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进深砖木结构的建筑,其锅耳屋的外观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馆内保留有不少木雕、砖雕、陶塑、碑刻等。

  锦纶会馆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公会,1949年后改为民宅,其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完好,成为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馆内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历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

  2001年建设康王路时,为保护这座古建筑,对其进行整体平移。工程具体为向西北方纵移80.4米,横移22米,托上1.85米。

  1997年被广州市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锦纶会馆”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寺前社区——寺前社区是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华林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44010300310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0103。邮政编码为510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20 ,车牌号码为粤a。寺前社区与彩园社区、荔广社区、兴贤社区、德星社区、曾巷社区、光复社区、连登社区、怀远社区、福安社区、河傍社区、湛露社区相邻。…寺前社区详细介绍

我要对“锦纶会馆”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