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夫故里旅游景点介绍
王道夫故里的“尚书王公祠”,为纪念南宋兵部尚书、抗元名将王道夫而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第十五社。
王道夫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新会崖门海战为国殉难。官至南宋县尹的长子王应孙肝胆欲裂,誓不降元,不久便抱恨而卒。其孙王龙溪遵守祖训“不仕于元”,并秘密组织民兵抗元,事泄后举家回乡隐居今车陂村。于元朝至正六年(1346)为纪念祖父王道夫而建家庙,明永乐元年(1403)其后人扩建家庙,改名为“尚书王公祠”,清乾隆六十年(1795)、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2002年维修。“尚书王公祠”为中国传统的庭院式砖木结构,布局严谨,轩昂雄伟,总面积1048.8平方米,深三进,通面宽28.5米,通深36.8米。头门面宽三间,深三进,两庑,硬山顶,碌灰筒瓦。正门门匾为整块花岗石,上有“尚书王公祠”五个阳刻大字,字体苍劲雄浑。门匾右边是“宋忠勋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讳道夫祠”及“光绪癸卯年重修”等阴刻小字,左边刻有“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季夏吉旦重修”等小字。门匾的左右两旁还有宋代风格彩色雕塑达官人物像各一个,木雕封檐板正中刻有“省城会仙街潘润记造”等字样,两端伴以精致的花草人物图案雕刻。大门两侧有花岗岩石鼓,厚重坚固的两扇红木大门上彩绘威武的门神,珠三角地区著名门神画师林宏炬画的秦叔宝、尉迟恭全副武装,威风凛凛地分左右,门神东西两旁分别是“莆田绵世泽,南宋旧家风”十个金色大字对联。
祠堂主体建筑的墙体下部均为大块红砂岩和火山石(俗称鸭屎石)砌筑,间伴有小块不同颜色的红砂岩,大气而随意的明代遗风犹存。两边青云巷门楣上分别刻着“腾蛟”、“起凤”等字样。
第一进天井两边大花坛中植有苍翠欲滴的扁柏和石榴树,以石榴寓意多子,子孙满堂延绵不绝,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松柏象征万古长青,坚贞不屈。庑廊的两条石柱是鸭屎石,形制具乾隆时期特色。厢墙上嵌镶着绿色“水淋墙”、“翠毛色”等福禄寿及花卉图案的清代石湾窑陶瓷花窗12扇。
第二进为中堂,面宽三间,深三间,三级台阶,台阶两边为白色花岗岩石栏杆屏风,两旁各四块,每块长0.8米,宽0.6米,上雕宝瓶、葫芦、玉板等八仙过海的暗八宝图案,古朴苍劲。堂正中悬挂“元气堂”木匾。
第三进为祖堂,深为三间,硬山顶,左右庑廊四条,堂内两条石柱均为鸭屎石,乾隆期形制,雄浑丰满。正中为拜桌,上供奉着王氏族人祖先的牌位。
“尚书王公祠”是国内不多见的以官名代替人名的祠堂,祠内精美的石雕、灰雕、砖雕、木雕俱全,屋顶上的碌灰筒瓦和印有“金玉满堂”、“寿”字纹饰的瓦当,前包台共四条圆浑雄壮的花岗岩石柱及驼峰、斗拱、厢房墙上的石湾陶瓷花窗均为典型的清代原物。这座庄严雄伟的古代岭南建筑,蕴藏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民族气概,闪耀着岭南人民的赤胆忠心和智慧光芒,记载着广州百姓前仆后继的抗争历史。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王道夫故里”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