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旅游景点

范和古村

范和古村景点照片

范和古村旅游景点介绍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亚湾东南部的村庄

  范和古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大亚湾东南部,古称饭罗冈,亦有饭箩冈之称,相传以地形貌似饭箩而得名。后因当地方言“饭箩”与“范和”同音,在清代乾嘉时期,村名饭罗冈已慢慢改为范和冈。

  范和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80多年历史,是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汇流的主要地方、聚居姓氏56个,有颇具规模的围屋4座、庙宇12座、古戏台3座、古祠多座。 村中的姓氏大多数从福建一带辗转迁徙而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范和形成了兼具客家、广府、福佬文化特色的古村落 。

  范和古村古风犹存,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和“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

范和古村古村历史

  在惠东稔平半岛,范和港旁的范和村出现的时间比稔山圩还早。范和村有一万多的人口、50多个姓氏的村民在此定居。

  稔山境内周朝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晋唐以后,由于中原战乱,大批百姓被迫不断南迁,稔山境内也成为一些中原人居留之地。

  据2014年版《稔山镇志》介绍,明洪武元年(1368),朝廷在饭罗冈置巡检司,设巡检、吏各一人。当年,潮阳一带一些躲债逃生的民众经海上漂泊来到范和定居。

  范和开村时间于元末明初。内外管巡检司设置于明洪武元年,饭罗岗早在明朝之前已形成聚落,村中各姓的谱牒资料和源流显示,范和村的开创时间大致是元代至顺四年(1333)。范和有一座建于明末的城隍庙。该庙在范和村罗冈围外,至今保存完好,兼具广府风格和潮汕风格。

  先有范和,再有稔山。稔山圩开圩时间,已经是明代的下一个朝代。《稔山镇志》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稔山圩开圩,建圩时圩集设在今天的老市场。”稔山因圩镇东侧的山岗上稔树丛生而得名。这是北距范和两公里的稔山圩,首次踏上城镇化的征途。

  范和的地位在清代也有所提高。《稔山镇志》介绍,清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04~1715)大棚守备协标右营驻平山后,转驻范和,设都司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和外委四员。清康熙五十五年春,提督王文雄提移平山汛守备于范和,稽查渔船,建官署18间,兵房100间。及至乾隆八年(1743),范和为归善县城守营,共有官兵584人。

  据记载,范和村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就有了颇具规模的集市,最早的贸易市场在三角街、老米街、新布巷一带,稔山、铁涌、吉隆等地的部分海产品在此销售,光商店就有上百间。

  数百年来,归功于发达的渔业和盐业,范和村发展迅猛。该村变成城镇的梦想,一直未曾泯灭,一度与稔山圩“分庭抗礼”。

  1958年10月,惠阳县稔山乡与铁涌乡合并为稔山上游人民公社,社址就设在范和。当年10月,惠阳县上游人民公社获国务院奖状“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奖状上亲笔署名,该奖状的照片至今还被展示在稔山镇政府会议室荣誉栏显眼位置。

  到了1983年,范和乡政府设立,范和人第一次运作基层乡镇政权。此后,随着商业的发展,范和成了一个小圩镇。1987年,范和设村,至今归属稔山镇管理。

  上世纪90年代,范和村民曾集体打报告给上级部门,希望设立范和镇,然而,该报告没有被通过。

  范和地域占了稔山全镇的约九分之一,2013年末户籍人口达到12867人,50多种姓氏的村民在此定居,从事渔业、餐饮、养殖、办厂等。范和港边,村里商贾繁荣,车水马龙,一派繁华之景,不是城镇,却胜似小城。

  范和村罗冈围古围村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为99米,设有东、西、南、北4座门楼,门楼之间用108间房屋相接而成围,围内有坐北(偏西)向南的8排建筑,每排建筑各有布局和结构相似的6间房屋。站在高处鸟瞰罗冈围,48座房屋排列整齐有序,排列之间是宽3米左右的,用花岗岩石板或河卵石铺砌的巷道,再加上南门的有着多个铳眼的小瓮城,罗冈围俨然就是一座微型城池。

范和古村戏剧文化

  范和古村有三座古戏台,村中自行组建了粤剧团、潮剧团、白字剧团。粤剧《秦香莲》、潮剧《刘璋下山》、白字剧《崔鸣凤》都是村中剧团的保留节目。上世纪五十年代,范和村粤剧团参加惠阳专区乡村业余剧团汇演,荣获一等奖。

范和古村其他介绍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范和古称“饭箩冈”,相传地理地貌酷似饭箩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设置巡检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范和这个富甲一方的村落。

  范和村所处位置,是个自古丰饶的地方,状似饭箩的风水布局,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渔,垦地农耕,拦潮晒盐,富甲一方的村落,也因此吸引了从福建莆田、泉州一带辗转迁徙而来的各姓氏人口,另一部分则从粤东兴梅山区一带迁入落户于此,安居乐业。民丰物阜,海陆便捷促进商贸兴旺、古港千帆竞发的盛况,造就了当代范和人敢为人先的致富风貌。回顾范和村的历史,更有当时朝廷的内外管巡检司、协标右营守备、平政司巡检官等官备兵营先后选择驻守于此,扼山海之险、聚丁财两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融合,范和村形成了兼具客家、广府、福佬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时至今日,优良传统不曾断绝,范和仍旧以其村大、民富而蜚声惠州各邑,名望极高。

  范和胜迹星罗棋布,城隍庙、妈前烈圣宫、溪坝凤凰池妈宫、市场边天后宫、大路街妈庙等点缀古村四周,城隍庙戏台、水仙爷戏台、妈前戏台三角分布,而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四大围屋,除尚德围因沧桑巨变而遭毁坏仅剩一座民居遗存外,其他围屋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范和村最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遗产。

  范和村罗冈围古围村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为99米,设有东、西、南、北4座门楼,门楼之间用108间房屋相接而成围,围内有坐北(偏西)向南的8排建筑,每排建筑各有布局和结构相似的6间房屋。站在高处鸟瞰罗冈围,48座房屋排列整齐有序,排列之间是宽3米左右的,用花岗岩石板或河卵石铺砌的巷道,再加上南门的有着多个铳眼的小瓮城,罗冈围俨然就是一座微型城池。

  范和古村至今仍很好地保存着3座明清时期的古戏台,分别是城隍庙戏台、水仙爷戏台和妈前戏台,这3座古戏台呈三角状,分布村中东、北、南三地。其中,城隍庙戏台是范和3座古戏台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始建于明代泰昌元年(1620年)。整座建筑面阔三间,歇山顶,四周带回廊,潮式与广府风格兼具。台基用青麻石砌筑,故称“石戏台”。台基内部为空心,上部铺设木板。

  范和古村古风犹存,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和“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范和古村”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范和村——范和村地处大亚湾东南部,背山面海,海岸线达2.5公里,广汕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全村人口有10965人,外来人口约有895人,村民小组有11个,耕地有3200亩,山地2.2万亩,海滩涂面积2500亩,范和村商贸繁荣,是一个集农盐渔居的新农村。范和村与长排村、大墩村、涧背村、芙蓉村、稔山社区、白云村、大埔屯社区、五配村、牛牯墩村、盐灶背村、船澳村、坝仔村、老坑村、竹园村相邻。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范和村详细介绍

我要对“范和古村”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