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旅游景点

梅州灵光寺

梅州灵光寺景点照片

梅州灵光寺旅游景点介绍

广东省梅州市内4A级景点

  灵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约500米处,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相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门殿的门额上。 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佛教得道高僧,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英名远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

  1978年7月18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寺景区简介

  重点名胜古迹灵光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麓。始建于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原名圣寿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建筑布局大体为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拥有山门、殿堂、楼阁等建筑,内有大雄宝殿、金刚殿、罗汉殿、钟楼、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最大特色是“灵光三绝”。尽管香火鼎盛,但香烛浓烟却从宝殿顶端的螺旋形风斗“八藻井”散发而出,使殿堂终年清新,此为一绝;殿顶外古树参天,但瓦面却片叶不留,何故?此为二绝;寺大门前挺立两棵古柏,一荣一枯,一生一死,生者枝繁叶茂,死者枯而不朽,奇特之“生死树”,世所罕见,此为三绝。

  灵光寺旅游区2018年开始引进种植樱花,在千亩茶园的茶道里种植了1万多株樱花,主要有红粉佳人、本地山樱、牡丹樱、香水樱等品种。

灵光寺历史发展

  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门殿的门额上。

  梅州灵光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修整一新。由于梅州市人民政府重视和海外侨胞的资助,现已修建了“三柏轩”、“观音阁”,塑制了“三宝”、“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像,以及重建了山门、歇石亭、粲花馆、陶茶亭、古银桥。

  它与附近梅县区的景点“叶剑英纪念馆”和“梅州市梅县区雁南飞旅游度假村”相衬联辉,吸引着不少海内外游客。有心登上五指峰观看日出美景和山顶风光者,可以头一天到达灵光寺,第二天一早登上五指峰顶等待日出,幸运者还可能看到“灵光”的出现。

  寺宇周围阴那山峰顶尖削如五指,称五指峰。登高远眺将灵光寺的美景尽收眼底!

灵光寺景点特色

  梅州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

  灵光寺

  雁洋生死柏

  一绝:生死柏位于梅州灵光寺寺大门前的草坪上。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已逾千年。右侧的一棵高30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傲然耸立;左边那棵高27米,虽已死了近四百年,无片叶,但却铁骨铮铮,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这就是被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树”,相映成趣,给佛寺更添神秘感。

  八十年代初期珠江电影制片厂曾经拍过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棵树为背景,设计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荣的为男,枯的为女。

  菠萝顶

  二绝:寺里最壮观的主殿是大雄宝殿,殿内经常香烟鼎盛,但却终年空气洁净,没有香烟薰人。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

  此藻井是藻井中的斗八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料接嵌垒成的螺旋状藻井,因其螺旋状结构像菠萝,所以在梅州也俗称其为“菠萝顶”。

  此藻井建于明朝(1385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比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早了一百多年。相传是当年粤东监察御使梅鼎扩建灵光寺之时专门从福建请了一个老的木匠艺人过来建造,整个藻井的结构没有用到一颗钉子,全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料接嵌垒成,工艺高超,是古今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民间视为“鬼斧神工”。

  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一处是广东梅州的灵光寺,另一处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也叫九龙藻井)。这种藻井妙就妙在它能及时把大殿内的香烟吸到殿顶然后迅速排出,所以殿内游人都不会烟呛着。这种通风设备在古代寺庙建筑中堪称经典之作,是中华寺庙殿堂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大雄宝殿无叶片

  三绝: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仍是个谜。

  灵光寺除大殿外,还有金刚殿、罗汉殿、诸天殿、观音阁、钟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

灵光寺景观建筑

  梅州灵光寺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大殿面阔14.52米,进深19.21米。坐东向西,寺宇由佛殿、天王殿(山门殿)、罗汉殿、诸天殿、钟楼、鼓楼、太史馆、半日闲等组成建筑群。灵光寺主体建筑是佛殿,佛殿与天王殿(山门殿)位于同一轴线,佛殿左右是罗汉殿和诸天殿,殿与殿之间设有天井,并有走廊过水亭相通。形成总体平面布局兼容北京“四合院”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空间上既有连接又有间隔,宽敞明亮,均衡对称,结构合理。

  建筑为“三合土”夯墙,木梁架,木(石、瓷)窗棂,灰瓦面。采用的建筑材料与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相同,在建筑形式的艺术风格上,既显现了佛殿的庄严肃穆,又使整体建筑群颇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寺内主要建筑---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

  殿前设有卷棚式木轩通廊,殿顶设有玲珑精致的“斗八藻井”。状似菠萝,故俗称“菠萝顶”,“藻井”为独立构件,由两层内转斗拱承托在“井”字梁架上,每朵五辅作,双抄天昂,藻井内有螺旋形圆穹,工艺高超,结构严谨,风格独物。

  灵光寺是梅州市梅县区现有较为完整的佛殿寺庙建筑群,整体布局均衡对称,庄严肃穆,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1987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

  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灵光寺出名于80年代,然而由于本地居民对灵光寺的保护意识不够,灵光寺曾被美国、英国、法国的建筑师花低价钱把它拆开来分析其中的建筑奥妙,因此我们看到的灵光寺的菠萝顶已经没有当年的魅力了。

  从梅州灵光寺沿山登6750级石阶,就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玉皇顶,凌晨2时可观日出。历代名人墨客游览此处,留下许多诗词墨宝。

灵光寺景观故事

灵光寺无笃石螺

  无笃石螺是生长在阴那山小溪当中的一种石螺,形态和普通石螺一样,只是尾部少了一截,好像是人们将螺尾部敲去后将要下锅煮的样子。相传当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不少善男信女来寺进香,有人用在溪中捉到的石螺做菜,当他们敲去螺的尾部,正要下锅的时候,被了拳和尚发现,于是上前给他们讲“信佛人要诫杀生”的道理。众人听后十分羞愧,就将石螺放回溪中。石螺为了感恩了拳,便保持敲去尾巴的样子,繁衍,后人称为“无笃石螺”或“无笃螺”。从此,无笃螺便成为阴那山极富特色的一种水生物。(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

灵光寺片生熟鱼

  片生熟鱼是生长在阴那山的溪中,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赤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故人称此鱼为"片生熟鱼"。传说当年在庵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灵光寺五色雀

  相传在梅州阴那山中有一种灵禽,有五种颜色,每年都会飞来灵光寺在生死树之间来回穿梭,有如前来梅州灵光寺朝圣。据寺中老僧相传,这种五色雀并非产自本山,而是来自福建沙县,即灵光寺祖师潘了拳的家乡。相传潘了拳少年时在家乡小庙学习佛经,有一天听同伴在外面吵吵闹闹,他走出庙门,见大家在争拔一只从山上捉来的小鸟的彩色羽毛。了拳心里着急了,说道:你们这样干,是要害死一中小鸟的。于是他用几块米粄把小鸟换出来,并小心护养。时间过去个把月,小鸟羽毛丰满了,潘了拳便把它放生了。这只彩色鸟在寺庙上空飞鸣着,绕了几圈才飞去,好像是向了拳告别。过了不久,这只小鸟又邀集了一批同类,飞到寺庙上空盘旋鸣叫,好像是感谢了拳救命之恩。后来,潘了拳由闽来粤,这种彩色鸟年年都要往南飞一次,当时人说这是五色鸟去向远方的潘了拳拜年。灵光三奇虽然只是传说但却告诉我们一个佛家道理:“众生皆有生命,我们信佛之人理应本着众生平等的慈护之心,切忌杀生,而应提倡放生,积累功德”,为此灵光寺门前专门设有放生池一个,供广大善信放生积累功德。

灵光寺茶泉

  从灵光寺右侧进去约0.5公里的地方,山谷中有条小溪,长年流出清彻的溪水,清凉可爱。但是,每当春雨连绵,久雨之后,泉水变赤,类似茶色,人们称茶泉山谷叫茶坑。传说潘了拳当年来到阴那山,上山伐木结茅修炼。他姐姐同情弟弟孤身一人,寻找而来并住下,照顾潘了拳的起居生活。

  潘了拳除了修行苦练外,还经常上山打柴。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姐姐看见天气炎热,便泡好了一大壶赤汤山茶,送到山上给弟弟解渴。当她来到山上,看见树木繁茂,荆棘遍山,只听得斧锯之声和相闻呼唤之声,,却看不到弟弟的身影,于是叫弟弟上来喝茶。可是在山谷深处,不容易上来,就叫姐姐把茶水从山上倒下去。他合拳闭目,嘴里似乎叨念着什么,结果,一条茶泉流到他面前,随即弯下身去,两手捧起茶水痛饮起来,从此,茶流之处成了一条水沟,并长流不止,仍同茶水一样的颜色。又据传,清明前后,雨水特别多,待茶坑流出茶泉时,天更将放晴了,故又有茶泉报晴之说。

灵光寺坐化椅

  在灵光寺内,还现存着一张1000多年前的藤椅。据考研,此藤椅系由一条山藤自然造型而成。因历时长久,不断修补,椅身已布满了近千枚铁钉,样子十分苍古。据传说潘了拳49岁坐化时,就是坐在这张藤椅上。已用玻璃橱保护起来,存于灵光寺内,作为珍贵文物保存。

灵光寺木龙迎客

  灵光寺祖师宝殿的殿顶四角,有四条雕刻木龙。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发现四条木龙不见了,到了傍晚,木龙又回到原处。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里,窥视殿顶,想看个究竟。果然那木龙慢慢地离开原位,偷偷地向西去。和尚随即跟踪而去,走到二里远的深潭处,只见四条木龙在那里乒乓乒乓地游泳。那和尚不声不响地回到寺里,想到了一个降龙之计:打制了四个铜铃,分别系在四条木龙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木龙又要动身,铜铃便“铃铃”地发出响声,木龙顿时胆颤心惊,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几天后,木龙脖子下的铜铃又响了起来,那和尚以为木龙又想偷去游泳,便从房里出来看个究竟。只见左方角的木龙未动,只是铃声作响,其它三个铜铃哑然无声。接着,一群善男信女从左方走进寺来。客人一到,铜铃便不响了。右方的铜铃作响时,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进寺庙。

  传说木龙被系上铜铃之后,改邪归正,将功补过,以铜铃作为迎客的信号,故有木龙迎客之说。

灵光寺交通指南

  梅州灵光寺交通:出租车、客运巴士、自驾车

  梅州市区梅城——(走S223线)——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梅州灵光寺

  广州市区——广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梅州灵光寺

  深圳市区——深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梅州灵光寺

梅州灵光寺其他介绍

  灵光寺,位于雁洋镇境内的阴那山麓,离梅州城46公里。是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创始人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圆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灵光寺,现正门石匾上所刻“灵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写的。

  灵光寺依山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自古远近闻名,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什么呢?因为灵光寺有“三绝”。

  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这就是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此柏树是建“圣寿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一千

  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树也死了近四百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

  其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方木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北京天坛的方形藻井。这个菠罗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

  其三绝是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梅州灵光寺”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雁洋镇——梅县雁洋镇地处粤东北,位于莲花山脉的五指峰下,隶属于梅州市梅县,是-元帅的故乡。全镇辖27个村,2个居委会,279个村民小组,31852人。雁洋镇是-元帅的家乡,位于东经116o20′、北纬24o50′,梅县东北部,东、南、西、北四面分别与大埔英雅、梅县三乡、丙村、白渡、松南镇接壤,西南距梅州市区33公里,距丙村镇9公里,距松口镇16公里。雁洋古时多为湖洋低洼水田,候鸟多,大雁成群,常聚居于此,故而得名。雁洋镇山…雁洋镇详细介绍

我要对“梅州灵光寺”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