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旅游景点

一腹三翰院

一腹三翰院景点照片

一腹三翰院旅游景点介绍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侧,距县城 12公里,约建于清乾隆1750年,距今250多年,坐南向北,砖土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

  2010年5月1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14)。

通议大夫第建筑介绍

  通议大夫第,俗称通议第,座落在韩江上游梅潭河畔百侯镇侯南村。前面是平畴一望青青色的三百丘农田;远眺,巍巍的西岩山依稀可见。通议第是清乾隆年间名闻遐迩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是一幢九厅十八井的府第式大院,砖土木结构,中间为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横另两列副横屋,大门外有开阔的门坪。

通议大夫第故居简介

  通议大夫第位于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是杨缵绪故居,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2970平方米,共有80个房间、9个厅、18个天井。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为时任陕西按察使杨缵绪所建。

  通议大夫第为砖木结构建筑,建筑主体分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横(两侧各有两排横屋),为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府第式建筑。虽是平房,但它气势恢宏,结构科学合理,既是一座客家民居,又是一座大官府第。整个建筑天顶屋脊用沙灰雕塑有鲤草高翘而成。屋内抬梁拱斗木瓜敦均雕有各式花草图案,工艺巧究精美。2010年,通议大夫第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对通议大夫第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通议大夫第历史与传说

  “通议大夫第”,俗称“一腹三翰院”,是指该屋主人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因为这是一件罕见的事,所以在民间传说里,就有“什么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

  相传,江西有个县,隔河出两个宰相,横直十里出了九个状元,皇帝钦赐:“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立于路旁。杨缵绪在陕西任按察使时,有一天,其母饶氏前往探望打道该地,轿夫叫夫人下轿,饶氏便问他为何要下轿,轿夫便告诉她原因,饶氏说不妨大胆前行,那些当地人拦轿责问,饶氏不慌不忙拍着肚皮回答:“你们地方是显贵,但是近在隔河,远在十里,那有我小小肚皮‘一腹三翰院””。听到这些话,那些当地人惭愧地退下让路。关于杨缵绪其母饶氏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杨缵绪之父杨之徐一日前往茶阳探友,路经一屋。看见门前晾晒一草席,隐隐有三条龙形,甚奇,叩门而问,方知该屋主有一女年十八,自小遗尿,皮肤粗糙有鳞片,急求婚,当即应许。选定佳日出嫁,天降暴雨,茶阳河水暴涨,人们都说是“龙女出嫁”。后饶氏生七子,有三个考取进士被钦点为翰林大学士。

  当日,杨缵绪十分仰慕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才学气节,故其号名叫式光,将司马光奉为终生楷模。在通议第众多楹联中亦能感受到他对司马光的敬仰,感受到深深的传统文化氛围。如门楼上的对联:

  漱水志嵩生,三朝节概追司马;

  关西隆庙享,百代频繁祀大夫。

  联中的追司马,意为追随司马光。大埔乃文化之乡,书诗传家者众,名耀青史者亦不少,杨缵绪为其中之一。据杨缵绪裔孙介绍:百侯一腹三翰林即杨之徐的三个儿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兄弟三人先后考取进士,都进入翰林院。杨缵绪八岁为文,出语即惊长老,钦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仅十五岁,在馆职中年龄最小。百侯文化教育之乡,实为一腹三翰林始。杨缵绪建通议大夫第时,另在左侧三十米处建兰台书室,供其子孙读书。他重视培养后代,当日,杨之徐的七个孙子同榜登科,被传为佳话,创造了科举时代的典范。通议第外门顶端书“通议大夫第”,字迹刚劲有力。大门外有两只巨型石门球镇守两边,且贴着传统楹联:“天朝书宦迹;家庙荐蘋香。”进入大门即下厅,柱联书:“入庙犹见大夫家礼器;登堂莫惭清白吏子孙。”中厅上贴的春联为:“雨洗残年,爆竹声声催腊去;风和元旦,梅花片片送春来。”中厅的厅内中堂联曰:“裔孙承先启后永怀大德;先祖开天辟地恩重如山。”

  进入上厅即后堂,悬挂着杨缵绪及其夫人蓝氏的遗像。古老的神座顶方木牌匾为清乾隆年间古物,上书“咸庆堂”三个大字,遵劲苍健;下款右书:“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闽浙等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眷弟钟音顿首拜题”;左书:“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仲冬谷立”;另一块“七叶衍祥”牌匾也属珍贵文物。匾中间竖写的蓝色小楷为“御赐”两字,右方书:“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朱圭”;左上角书:“陕西西安按察使杨缵绪之妻上事祖姑,下逮元孙蓝淑人立”。整个厅党显得古朴幽远。

通议大夫第地理位置

  通议大夫第

一腹三翰院其他介绍

  通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侧,距县城

  12公里,约建于清乾隆1750年,距今250多年,座南向北,砖土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

  “通议大夫第”,俗称“一腹三翰院”,是指该屋主人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因为这是一件罕见的事,所以在民间传说里,就有“什么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

  一腹三翰院

  相传,江西有个县,隔河出两个宰相,横直十里出了九个状元,皇帝钦赐:“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立于路旁。杨缵绪在陕西任按察使时,有一天,其母饶氏前往探望打道该地,轿夫叫夫人下轿,饶氏便问他为何要下轿,轿夫便告诉她原因,饶氏说不妨大胆前行,那些当地人拦轿责问,饶氏不慌不忙拍着肚皮回答:“你们地方是显贵,但是近在隔河,远在十里,那有我小小肚皮

  ‘一腹三翰院”。听到这些话,那些当地人惭愧地退下让路。关于杨缵绪其母饶氏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杨缵绪之父杨之徐一日前往茶阳探友,路经一屋。看见门前晾晒一草席,隐隐有三条龙形,甚奇,叩门而问,方知该屋主有一女年十八,自小遗尿,皮肤粗糙有鳞片,急求婚,当即应许。选定佳日出嫁,天降暴雨,茶阳河水暴涨,人们都说是“龙女出嫁”。后饶氏生七子,有三个考取进士被钦点为翰林大学士。

  杨缵绪

  该屋原主人杨缵绪,字式光,号节庵,生于康熙丁丑年(

  1697年)闰三月,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山西省察御吏,后累官至陕西按察使。其为官清正硬直,有胆气。曾以焦弘勋案与庄亲王抗礼,秉公执法,不附不阿,惊动京师,名噪一时。于乾隆二十四年(1814年)告老还乡。其妻因上事祖姑,下逮元孙,而受御赐“七叶衍祥”金匾,至今仍悬挂在中堂。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一腹三翰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一腹三翰院”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