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旅游景点

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属于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学发公祠景点照片

学发公祠旅游景点介绍

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建筑

  学发公祠位于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学发公祠总占地面积约10941平方米,内设住房182间,具有客家建筑连体排屋的特点,还引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

  2015年12月10日,学发公祠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学发公祠背景介绍

  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阳山县志》序中有这样的描述:“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近百年过去,学发公祠仍保存完好,不仅被阳山人视为本县瑰宝,更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文化底蕴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学发公祠始建于1923年,历时12年,基本落成于1935年,为粤北华侨建筑之最。公祠背山面水,座西南向东北矗立。面宽90.8米,进深120.5米,整体建筑总占地面积10941.4平方米,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后座又分为主楼及东西两附楼。

学发公祠其他介绍

  学发公祠位于广东省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

  公祠建成于1935年,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清朝末年榜眼朱汝珍在《阳山县志》序中有这样的描述:“见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近百年过去,学发公祠仍保存完好,不仅被阳山人视为本县瑰宝,更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文化底蕴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学发公祠始建于1923年,历时12年,基本落成于1935年,为粤北华侨建筑之最。公祠背山面水,座西南向东北矗立。面宽90.8米,进深120.5米,整体建筑总占地面积10941.4平方米,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后座又分为主楼及东西两附楼。

  前排是平房砖木结构门楼,后排由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楼及两杠横屋组成,前低后高,连成一体。祠墙庄严肃穆,墙体厚七十多厘米,夯筑时混合了砚壳灰、沙子、黄泥、石灰、黄糖、糯米粉等材料,极具粘性和韧性,坚固难破。门楼的门框上镶嵌了坚硬的麻石条,与硬实厚重的木门构成一道稳固的防御体系。而墙上则散布着若干大小各异的枪眼、炮眼和观察孔,使人再次身临抵御外敌进犯的肃杀和凛然。

  前排楼房属中国传统建筑模式,置七门(一正六辅),正门为中堂,辅门为侧厅,且门框俱用上等石料镶边,并刻联。而题写者则更是大名鼎鼎人士:中门乃末代傍眼朱汝珍撰联并书:“学道积躬量涵若海,发祥启后德茂惟均。”横批:“学发公祠”;右一辅门门联写道“礼门义路资遵蹈,智水仁山入画图。”横批:“海均家塾”,此为余汉谋的笔迹;右二辅门为“宏开阀阅思修德,快览云山是养年。”横批:“海均私第”,落款则是陈济棠;左一辅门:“门前正对渔翁石,户外常停长者车。”横批:“高阳世第”,落款的是李汉魂。一位是前清鸿儒,三名是民国大员,有如此高规格题词的民居估计也不多见。

  进得门去,犹如到了迷宫一般。房间多,厅堂多,门更多。房与房相通,厅与厅相连,每个厅中都设有天井用来通风和取光。来到后排主楼门楼上,朱榜眼撰写于“岁次丙子仲秋”的题句更是不少,字迹端正圆润、遒劲清秀,一时之间真让人目不暇接。

  主楼上有盖桁角和封火墙,既有岭南传统祠堂建筑肃穆端庄、规整有序的特点,又有西方建筑的浪漫气息。这不仅仅表现在主要使用从香港引进的红毛坭(水泥)、钢筋、坤甸木等建筑材料上,更表现在西方建筑工艺造型上。

  学发公祠主楼的廊、柱、顶、窗、门大量使用了西方建筑样式,房屋门楣、窗楣的壁画或泥塑的图案、花纹明显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图案,每层楼都设左右两个回廊天井并采用绿陶瓷作围栏,木0板上铺设花阶砖,充满着浓郁的西洋风情。楼顶还设有平台,中路平台顶部的装饰图案又有伊斯兰建筑的神韵,十分精美独特。

  客家围屋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学发公祠也不例外,除具有客家建筑连体排屋的鲜明特征外,还大胆地引入西方的建筑风格。你看,这窗户分明就是几千年沿革下来,只采光不挡风的中式传统老结构,但在这里却将窗楣做成了西式浮雕;房屋最高处分明是二大四小彼具中式的镬耳墙,但在这里却又把伊斯兰特色图案装饰在墙体上……尤其是四楼平顶上那三座宫殿式楼阁,设计独特,造形美观,既可远眺,又可防卫,还兼具了纳凉、娱乐、贮存、掩蔽等实用功能,从而使整座建筑有如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堡。这与朱海均先生长期旅居海外,善于借鉴和汲取外国建筑之特色,将西方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的中式建筑中去分不开的。据说:当初兴建学发公祠时采用的花阶砖、红毛坭(水坭)全部都是用船从海外或香港购买运回来的。

  学发公祠被称为“广东省华侨建筑规模之最”。建祠人朱海均(1875~1951年)是阳山县七拱镇朱屋排人。解放初期,这座拥有182间房屋的大厦被分给农民居住,五十年代后期起,政府用作华侨农场和农业种子示范场,安置部分归侨和农工。七十年代时主楼木0板上所铺的花阶砖被大量揪起用作原县政府办公大楼地面装修——如今,这些地砖历经几十年的踩踏,依然清净无损。

  学发公祠于1987年6月被列为“阳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朱海均先生之子朱汉湘从马来西亚第一次回国观光,目睹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在他父亲朱海均爱国爱乡精神的激励下,在落实侨房政策时,自愿无偿地将面积为5659平方米的学发公祠主楼捐赠给阳山县人民政府。

  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学发公祠”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七拱镇——阳山县辖镇。民国时称七拱区,后改第三区。建国初,仍为第三区,1952年改七拱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3.2万,为县主要侨乡。国道107线和省道1956线纵横过境。辖七拱、新岗、草陂、芙蓉、潭村、和平、联坑、冷饭坑、火岗、塘坪、佳礼、西路、合上13个管理区(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陶瓷、铸造、电力、建材等行业。农业主产水稻…七拱镇详细介绍

我要对“学发公祠”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