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旅游景点

乳源西京古道

乳源西京古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乳源西京古道景点照片

乳源西京古道旅游景点介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乳源西京古道,古称“西京路”, 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是古时上京城的道路。

  乳源西京古道路出县城南门,经大富桥上腊岭,到小梅关后折而走北,翻越县境西北部的崇山峻岭,到湖南的宜章,北上西京长安。西京古道始建于东汉建武二年(26年),乳源县境内(现辖范围)总里程约有70多千米,保存完好的石板路面约有12.5千米, 是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道,也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早为岭南传输了中原文化,促进当地的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

  2012年10月20日,乳源西京古道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乳源西京古道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乳源西京古道历史沿革

  乳源西京古道,时间上以东汉卫飒于建武二年(26年)“凿山通道五百余里”为始,中经历代修茸、加固、扩修而成。

  东汉建武二年(26年),西京路由桂阳太守卫飒倡导修筑。

  《乳源县志》记:唐代曾重修。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刘浚等以石砌筑路面。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吴邦俊从乳源县城至湖南宜章的古道全程进行修筑。

  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县裘秉钫修凿梯云岭。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当地乡民重修梯云岭路段,路面用石块铺筑,宽处达三、四米。

  清后至民国年间,其作用为其他更便捷、安全之路所取代后,便逐渐荒废、衰微。

乳源西京古道历史文化

乳源西京古道名称由来

  “西京”指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京古道为古代岭南的朝京、进贡通道。

  《乳源县志·桥路》所记“玄宗幸蜀南粤使臣或由此朝贡,肇此名”。吴邦俊于《桥路》中记:“西京路,旧传唐武德年间未必然也,唐太宗建京太原,岭南朝贡俱从大庾至。玄宗时,张相国开梅岭。西京之名何取焉?意者玄宗幸蜀南粤使臣或由此朝贡,肇此名耶。”

  西京古道,古称“西京路”,自明以后的史志均有记载。而最早对“西京路”之文字记载,是明万历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1601~1606年)知县吴邦俊主修之《乳源县志》。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山川》中关于“风门山”的描述中也有“西京路”之记,日:“风门山,县西十五里,两山夹峙,一迳中通,古西京路,夏曰多风,故名。”《邮铺》中则记:县“西北旧有西京路,世久道湮,崎岖蒙蔽,行者畏之”。之外,古道上遗存的碑文中多有“西京路”的记载。而《韶州府志·舆地略》记:“南关,洲头街,旧名西京路”,又说“小梅关,在县西北二十里,地名马头涸,旧传开元前西京路。”“西京路,县西大富桥上腊岭谓西京路。”据《韶关市志》载:西京路“自洽涯(今英德县西)、浈阳(今英德县东)经横石塘、罗坑、凤田岭(今属乳源县,宋代以前属曲江县)、石角塘、云岩、梅花、罗家渡、老坪石、武阳司至湖南宜章,全长500余里。因由宜章北上可达西京,故称西京古道。”而《曲江县志》对此也有“史称西京古道”之记载。

乳源西京古道开凿原因

  其一,进贡岭南佳果之必须。据史料记,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刘彻平定南越后,把产于广东的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列为贡品,每年定期要岭南各地向朝廷进贡。为使进贡之物品的顺利送达。东汉建武二年(26年),桂阳太守卫飒主持开凿了一条从洽涯(今英德洽涯镇)经乳源至湖南宜章而达京都长安的驿道。

  其二,海外诸国遣使贡献之通道。西京古道的开凿沟通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交流,海外诸国遣使贡献是其开凿的第二个原因。《梁书》卷五十四之《诸夷·海南传》记:“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相去近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城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缴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恒帝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从这则记载中可以看到,自西汉汉武帝元鼎年间,“缴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朝贡之路必由海路至广州,后翻越南岭至中原(西安)。东汉建武二年(26年),桂阳太守卫飒开凿的西京古道,使朝贡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后汉恒帝时,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海外贸易的发展,海外诸国的使臣便由海路至广州,经西京古道北上朝贡。

  其三,加强行政沟通与地方治理。东汉建武初年(25年),卫飒任桂阳太守,含涯(今英西)、浈阳(今英东及翁源县)与曲江一带,人民散居深山,距郡治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市)远的或有千里。官吏往来,常常摊派“传役”,即要各地派船接送,百姓负担很重。卫飒督民凿山开道,成长五百余里的驿道,沿途列亭传,置邮驿。道通后,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流民稍还,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韶关市志》也记:“两汉时期,洽涯、浈阳、曲江等县属桂阳郡(治在湖南郴州)管辖,县问的公事往来全靠水路,官府有事就征发民丁驾船运送,水险难行,百姓极苦,每遇征发,都隐匿深山或走避他乡,放弃生产,造成当地人烟稀少,生产凋零。卫飒倡导开山凿路,打通韶关至郴州的道路,沿途设置亭传、驿站。从此,官吏来往和公文传递不再征发民夫驾船,而由驿站传送。西京道路给粤北人民带来了方便,也使广东通往中原地区增加一条直捷的通道。”

乳源西京古道遗址特色

乳源西京古道综述

  乳源西京古道自治涯(英德县西)、浈阳(英德县东)经横石塘、罗坑、凤田岭(属乳源县,宋代以前属曲江县)、石角塘、云岩、梅花、罗家渡、老坪石、武阳司至湖南省宜章,全长500余里(250千米)。因由宜章北上可达西京,故称西京路。西京路是古代乳源“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重要通道。乳源西京古道保存完好的石板路面有梯云岭段约3千米、猴子岭段约2.5千米,乌鹑岭段约2千米、西山岭段约5千米。古建筑则有大觉禅寺、观音堂、文昌塔、文塔。

乳源西京古道路段与建筑

  梯云岭路段

  西京古道梯云岭路段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石角塘村、东坪镇梯下村附近,蜿蜒于大山深处,长约2千米。据碑文记载,曾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乾隆五年(1740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进行修缮和重修,将超过2/3的路段改为青石板路面;另有长约200米的云梯石级路面两处,系开凿山体而成的石阶梯。除了石板路和石阶路,沿路遗存的文物点包括梯云岭亭、芦竹石桥、茶亭遗址和邮亭遗址。

  位于梯云岭路段中段的梯云岭亭,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为拱券结构、亭顶覆土的桥式亭,面宽5米,进深7.5米,内部高4米,两端开拱券门,门宽2米、高3米,亭内用青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息小坐。

  芦竹石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桥长3米,桥面原用四条长3米、宽0.4米、厚0.3米的石板并排铺搭在溪涧上,仅余两块石板。

  梯云岭茶亭遗址,在梯云岭半山腰处,即梯云岭亭南面路边,房屋已毁,仅存残墙断壁。依残墙可辩出原茶亭分三间,每间面宽4米,三间总面宽12米,进深均为6米,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还有一处驿站遗址,在距梯云岭亭北约1千米的古道边,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残存的石砌墙基,最长的一段长约20米,残墙最高处高出地面约0.5~0.6米。

  猴子岭路段

  西京古道猴子岭路段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溪子背,长约1.5千米,隐于山岭之中,较梯云岭路段更为险峻。由于岁月久远,青石板路面的残损情况不一,部分石板风化、断裂或移位。沿路所存文物不多,包括心韩亭、两处石碑和两座石桥。

  猴子岭巅有心韩亭,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用长方形石块垒砌,双坡顶瓦屋面,面阔一间约4.1米,进深三间约7.2米,双坡顶瓦屋面,于山墙面开门,立面筑五山马头墙,顶置葫芦饰。

  观澜书院

  距猴子岭路段约4千米的乳源大桥镇新书房村,有观澜书院。新书房村北有西京古道经过的通济桥,俗称大桥,已改建。据清光绪(1871年~1908年)《许氏族谱》记载,大桥许姓客家人自闽入乳,聚居于此。书院由大桥许氏十四世列贡生许景发出资兴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四进院落布局,通面阔22.67米,通进深40.47米。砖木结构,灰瓦面,悬山顶,前有大门坪和两对旗竿石。书院一进为拱秀门楼,筑成马头墙,额镌“拱秀”,墙脊置葫芦刹顶,门楼两边为厢房。门楼中间为圆形紫微门,门洞直径1.8米,左右两边筑成拱门。进入天井,两边为厢房。二进为观澜院,门斗凹进,门楣悬挂“观澜书院”木匾。楼上为戏台,形制独特。戏台前是天井院落,青石板镶铺。院落两边厢房挑檐伸出,形成无柱外廊,由挑檩支撑,空间开敞。厢房一层原为学生宿舍,二层为教师宿舍。三进明德堂,原为教室。明德堂后天井地面铺石板,两侧厢房挑出阳台,走廊栏板雕有花草鸟雀等图案。四进资深堂,原为藏书阅览室,右侧厢房内开有一门,可通书院后的民居。新书房村中还保留大量客家传统民居,民居与书院结合,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

  红云仰止亭

  红云仰止亭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红云村委会办公楼旁边,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通道式凉亭,用长方形石块垒砌,双坡顶瓦屋面,面阔一间约5.45米,进深三间约7.85米,于山墙面开门,筑五山马头墙。

乳源西京古道其他介绍

  西京古道(红云村仰止亭、猴子岭路段、梯云岭路段),也称宜乐古道,中心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是通过蔚岭的要道,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国道323线国道、京珠高速从旁边穿过。距离乳源县城约40公里。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汉武帝时期岭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经之道,是乳源县风景区中著名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古代中原和两湖江西到广州等岭南区域,是两条古道——翻越蔚岭的西京古道(关隘有蔚岭关等)和翻越大庾岭的梅关古道(而湘桂走廊有潇贺古道等)。

  “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西京古道”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沿途村庄密集,古桥梁、古凉亭、古村宅、民居今仍历历在目。“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较完整的路段有梯云岭段约2.5公里,猴子岭段约2.5公里。“西京古道”既是科考、教学的重要场所,又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主要景观有古凉桥(包括大富桥、通济桥、)其中通济桥至今历时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保存之完整为少见,古凉亭(包括“小梅关”亭、梯云亭、象兑亭、官止亭、心韩亭、乐善亭、仰止亭、寿得亭、纳凉避雨亭等),观澜书院,古民居等。“西京古道”及沿途的古文化遗存,是旅游、考古、科研、挖掘客家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中小学生、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西京古道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乳源西京古道”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大桥镇——大桥镇位于乳源县西北部,东经113º09´,北纬24º59´,镇域东邻必背镇,西邻乐昌沙坪镇,南邻东坪镇,北邻乐昌云岩镇,西南邻乳阳林业局。镇驻地南距县城(直距)27公里,北距云岩镇15公里。全镇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49个自然村,7498户;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4万亩,其中水(旱)田2.6万亩,旱地1.4万…大桥镇详细介绍

我要对“乳源西京古道”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