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洞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黄岩洞遗址 黄岩洞遗址位于封开县渔涝镇狮子岩西南山麓。是一座屹立于岩溶谷地之中的三叠纪石灰岩孤峰,洞穴前为坡地,背后山岳连绵,峰丛起伏。洞口向西南,相对高度15米,洞内分上下二层,洞厅的西、南各有支洞。该遗址于1961年8月发现,是岭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典型。
黄岩洞遗址历史记载
清光绪三十一年,知县秦达章文称:“黄岩洞距县城西南二十余里,洞嵌临河绝壁之腹,上下无径可达,明季村人避兵于此,由山顶垂绳南昌下,令门扉栏盾犹有存者,隔河依稀可见之。”相传,旧时,东淠河每年涨水漫洞之时,上下放排之人见淠河下游有一对黄鲣游来朝拜黄岩洞。有副对联曰:‘白石门前听虎啸,黄岩洞下观鱼游’即指此事。黄岩洞上南500米处山上,有两块高1米见方的白玉石相对峭立,中间仅隔1米为人行道,人称“白石门”。每逢初一、十五日,有人来此处烧香祈祷。
黄岩洞旧址在迎驾大桥上游200米处六佛路陡避弯道最高处正下方,隔河为黄岩滩,今迎驾酒业集团所在地。传说此洞深无底可探,乃山豹藏身之地。1952年5月,参加修水库的水利师269团有一号称张大胆的战士偕三位战友探明此洞。他们各人持手枪、电筒,由山顶绳系下洞。返回后称:“此洞宽仅丈余,深约2丈余,洞内乱石高低不平,有积水,未见其他。”
1953年夏天某天某日,连日暴雨至中午时分,一声巨响,声若霹雷,众人惊逃户外,只见洞处巨石飞滚,溅起河水两丈多高,水花四射,岩洞崩塌,现仅存遗迹。
黄岩洞遗址其他介绍
黄岩洞遗址陈列馆位于河儿口镇河儿口管理区狮子岩西南山麓。是一座屹立于岩溶谷地之中的三叠纪石灰岩孤峰,洞穴前为坡地,背后山岳亘横,峰丛起伏。洞口向西南,相对高程为15米,洞内可分上下两层,洞厅的西、南面各有支洞。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对粤西地区岩溶洞穴进行考察,发现了黄岩洞遗址。在洞厅出土了80多件打制石器和一件刃部经磨制的残石器;1964年4月,广东省博物馆会同封开文化馆,再次对黄岩洞进行复查和发掘,在洞口右侧的灰裼色堆积中发掘出两个人类颅骨化石,以碳十四测定距今年龄为11930±200年。并在洞厅的黄裼色堆积中获得一批打制石器;1978年7月,广东省岩溶洞穴考察队及肇庆地区岩溶洞穴考古训练班学员又对黄岩洞洞进行发掘,在洞口和洞厅堆积0土一批石器;1989年冬至1990年春,广东省博物馆和封开县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联合对黄岩洞遗址进行较大面积的清理,获得了大批打制石器及哺乳类动物牙齿化石;在洞厅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一座,发现有人骨、陶器、陶片。填土中还出土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和磨制石器。
发掘资料表明,洞内主要有四类堆积:⒈棕黄色亚粘土堆积。位于上层廊道右侧岩壁局部地方和下层洞厅至西支洞,其中以下层西支洞堆积最厚。堆积中含有大量动物化石,石化程度较深。动物种类主要有中国犀、华南巨貘、东方剑象、大熊猫洞穴亚种等,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⒉黄裼色沙土堆积,胶结稍硬,堆积面积较大,分布于整个洞厅,东北角堆积略厚,为0.5-0.8米,堆积中有灰烬、炭屑,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现生种类动物牙齿、骨骼以及螺蚬等贝壳;⒊灰裼色砂土堆积,胶结略松软。位于洞口右侧叠压于黄色堆积之上,面积长1米,宽1.5米,厚0.20~0.80米,含炭屑、灰烬、烧土、烧骨、动物骨骼及大量螺、蚌壳,出土两件人类颅骨;⒋浅灰色砂粘土堆积,胶结略松软。位于上层廊道右侧。堆积面积较小,含螺蚌壳及炭屑,发现一件石英石片石器。
黄岩洞遗址发现打制石器一千多件,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核、石锤、穿孔器等,大多数保留砾石自然面,制作粗糙,加工简单,器物的刃部经加工十分陡直、刃角多在70°以上,大多数采用锤击法,单面单向直接加工而成。属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是代表中石器时代的岭南地区石器工业。
黄岩洞化石动物群共有三十个种属,属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测定年代为距今13.6±0.9万年,反映了当时亚热带的生态环境。岭南地区以至华南地区,以封开黄岩洞、阳春独仔遗址为代表的洞穴文化遗存,是研究距今一万年左右以及更早阶段这一区域文化面貌的珍贵资料。
1991年,为纪念黄岩洞遗址发现30周年,封开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集资60余万元兴建黄岩洞陈列馆。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为黄岩洞陈列馆题字。11月23日黄岩洞遗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同时举办西江流域古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黄岩洞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