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石岭山海蚀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石岭山海蚀遗址位于中山市黄圃镇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岭山东面山脚(东坑大冈山脚)一带,占地范围2500亩。它不仅是广东沿海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海蚀遗址,而且是广东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蚀遗址之一,属5000年前地壳变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属白垩纪红砂岩砾石地质,其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在珠江三角洲现存海蚀遗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质标本,有着非常独特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黄圃海蚀遗址揭开了黄圃作为广东四大古海镇之一,几千年沧海桑田的神秘面纱。据中国科学院广东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专家何大章等考证,该遗址是中山境内尚存二处海蚀遗址之一。
目前该海蚀遗址占地范围2500亩(约16750平方米),海拔为29.4米,由于长期的海侵海蚀,形成多处岩洞,裸露的山岩形成河卵石为主的岩层和山体奇观,山脚有一巨大岩洞,当地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云游此处,在岩洞中住过,因此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村民在此建有仙庙,供奉吕洞宾像。岩洞上刻有“玉泉洞”三字,旧有二副对联,文字古怪,无法读通,只有当地的长者读通并析文。此庙1984年由香港同胞捐资重修,面积约146平方米。庙内有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科举人彭炳纲(圣狮人、中山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手书"松风水月"木匾一块。与此庙不远有一摩崖石刻,距地面约10米,刻在长5.3米,宽3.3米的岩石上,为清代宝安叶颂苏书,字为“滴水岩”,行书、阴刻,每字为75×52厘米,现保存良好。
海蚀崖景观“天边海角”,海蚀遗址多胜景。玉泉洞是海蚀遗址最大的海蚀洞,宽15米,深8米,高5米以上,洞壁向内弧形弯落。村民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云游到此,并在玉泉洞中住过,因此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村民在此以洞为庙,供奉吕洞宾像,并称“仙庙”。庙前有对联两副,文字古怪,无人能识,只有当地的个别长者能读通对联并解析其含义。海蚀崖是海蚀地形,连续出现在玉泉洞以北东面的山脚,因此山麓面均为海蚀崖,崖面圆滑,海蚀崖脚部微凹或呈弧形连续地向海蚀平台过渡。由于岩层接近水平及砾岩、砂岩互层造成的崖面抗蚀能力的差异,海蚀崖往往呈现出阶梯状。走近仔细看,常可以在崖面上找到蜂窝状的0,这是古时候的海浪将砾岩层中的一些砾石淘走留下的痕迹。在玉泉洞沿环山古道向北走分别有姻缘石、情侣石、八仙石、浴日池、好运洞、钓鱼台、群仙会、天狗岩、飞来石、滴水岩、洞门石等奇景。浴日池位于玉泉洞四周,常年满水,池水清亮见底,喝起来甘甜可口。穿狗径位置在海蚀遗址东坑大冈山脚,是山岩石经海浪长期冲击而成,中有一洞,人们可俯身可由洞的一头穿到洞的另一头。继续往前走,一块石头忽然悬空而立。离地20多米高的岩石,美妙地镶嵌在大岗山东坡的古海蚀崖上,是海蚀遗址内的胜景之一。由于它外形有如一个大大的鼻子,故又俗称“仙鼻石”(飞来石)。不知从哪个年头开始,逢年过节时,到仙庙观光的人们都会到此石底,用铜钱掷向它,如能击中,就合掌许愿,听说相当灵现,此习俗相传至今。随后映入眼帘的“滴水岩”摩崖石刻字体遒劲,这些字刻在一块高出地面约10米,长530厘米,宽为330厘米的岩石上,是清代宝安叶颂苏书写的,现保存良好。-烽介绍说,过去这里山上树木植被繁茂,终年岩水滴滴,流水潺潺。即使是隆冬十二月,仍可看见丝线似的细流,又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垂帘于“悬崖绝壁”的;如遇上滂沱大雨,躲进滴水岩避雨,还可见到水帘洞似的壮丽的景观。后由于“滴水崖”水脉被破坏,以使“滴水岩”在干旱时没有水滴出来,只在春夏雨季才看见滴水。
玉泉洞是海蚀遗址最大的海蚀洞,宽15米,深8米,高5米以上,洞壁向内弧形弯落。村民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云游到此,并在玉泉洞中住过,因此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村民在此以洞为庙,供奉吕洞宾像,并称“仙庙”。庙前有对联两副,文字古怪,无人能识,只有当地的个别长者能读通对联并解析其含义。
海蚀崖是海蚀地形,连续出现在玉泉洞以北东面的山脚,因此山麓面均为海蚀崖,崖面圆滑,海蚀崖脚部微凹或呈弧形连续地向海蚀平台过渡。由于岩层接近水平及砾岩、砂岩互层造成的崖面抗蚀能力的差异,海蚀崖往往呈现出阶梯状。走近仔细看,常可以在崖面上找到蜂窝状的0,这是古时候的海浪将砾岩层中的一些砾石淘走留下的痕迹。
在玉泉洞沿环山古道向北走分别有姻缘石、情侣石、八仙石、浴日池、好运洞、钓鱼台、群仙会、天狗岩、飞来石、滴水岩、洞门石等奇景。
浴日池位于玉泉洞附近,常年满水,池水清澈见底,喝起来甘甜可口。穿狗径位置在海蚀遗址东坑大冈山脚,是山岩石经海浪长期冲击而成,中有一洞,人们可俯身可由洞的一头穿到洞的另一头。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观仙路1号
类型:地质地貌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黄圃石岭山海蚀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