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州城城墙旅游景点介绍
永宁州古城位于广西省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北端,与百寿岩隔河相望。永宁州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今已经历529年的风风雨雨。古城最先为土城,城墙周长约1000米,高5米,厚2米多。成化十八年,改砌为石城;隆庆六年(1572),古城往西被扩宽80余米,建城门四座,东门叫“东兴门”,南门称“镇宁门”,西门喊“安定门”,北门为“迎恩门”。至万历三年,城墙增高到1.3米,加厚到0.6米;万历八年(1580),古城往北又扩展100米,城周长扩建为1277米,高6.33米,厚3.2米,城头垛637个,窝铺12个,兵马司4处,并在四座城门之上建起门楼。万历十四年(1586),在古城东面筑护城河堤430余米,城墙再次加厚,并加女墙窝铺。
据当地史料记载,永宁州古城原为古田县治,明隆庆五年(1571)升为直隶州,称“永宁”,永宁州古城由此而得名。
据文物专家考察,永宁州古城,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军事上曾起过极重要的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每次改朝换代,永宁州古城必遇兵灾战火。但它能历经五百多年风风雨雨还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永宁州古城地处桂林至融安的险要地段,仅有一条古道从这里的大峡谷中通过。古城就建在古道的必经之处,两面有天然河流为护城河,四周数十公里都是高山大岭。其北面6公里处有绵亘十余公里的险要关隘——三台岭(旧称三厄岭)。永宁州古城就处在三台岭险隘下的古道上,它就像一个关隘,进可攻,退可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据《永福县志》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后,由韦朝威、覃万贤、韦银豹所率领的壮族农民起义队伍,曾攻占永宁州古城80余年,使这座大山之中的古城,一度成为广西农民起义的中心。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南北城楼曾被大火烧毁,城墙多处崩塌,后修复。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附近爆发了覃老发抗清斗争,抗清队伍向永宁州进发,州城岌岌可危。清朝急派大部队增援,方保住古城。
民国十二年,当地土匪韦侯凡被桂林自治军收编后,进驻永宁州古城自称县长,向百姓纳税派粮,引起民众暴-动。当地群众上千人拿着大刀、长矛、火铳等,猛烈攻打古城多天。但由于石城坚固,难以攻下。暴-动的群众围困古城七天七夜后,韦九勾被迫向暴-动的群众投降。
民国二十四年,中(渡)、融(安)、百(寿)三县人民反对广西实行的“三自三寓”政策和“国民军训”,融(安)县一青年逃避征练,被政府枪决,激起七、八千人民众爆动。当年8月26日,有两千余群众攻打永宁古城。但由于武器低劣,群众对坚固而高峻的石城一时无法攻破。国民党援城部队赶到后,攻城群众被迫迅速分散逃离。
民国三十三年,日本侵略军进犯百寿,曾两次攻陷永宁古城,并盘据古城8个月之久。在这期间,抗日自卫队与日军间交战160余次。
民国三十八年,全国临近解放,国民党“广西-救国军”第十三军下辖2个师,第七军一七二师共5000多人退入百寿,妄图盘据古城进行顽抗。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九军一四六师和一四七师将百寿包围,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人民解放军劝敌军长周祖晃投降。万余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古城免遭炮火轰击,从而完整的保存下来。
永宁古城城墙现存高度3.7米,厚3.2米,城南北长467米,东西宽173米,周长1277米,面积约8.08万平方米。目前城中还保存着部分古房古道。据文物界专家考究,永宁州古城目前是广西乃至长江以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一。1981年8月,永宁州古城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电影《临时大总统》曾在此拍摄众多镜头。永宁古城多长寿老人。现住在古城中的700多人中,竟然有百岁以上老人2个,80岁以上老人10多个。永宁古城长寿老人为何这么多,至今尚是一个谜。
站在古城东门城楼上放眼远眺,百寿河东岸100多米处就是闻名中外的“百寿岩”。村民告诉记者,在“百寿岩”门口的村子,也有一位超过一百岁的老人。传说汉代住“百寿岩”旁的廖扶,活了158岁,其家族的寿命都在百岁以上。这里目前多长寿老人,是否与这里的水源有关?永福县文物管理所经过考察,最近已在“百寿岩”门口发掘到传说中的神奇“丹砂井”,以图解开这里的老人长寿的秘密。
在“百寿岩”门口附近,有一株高大的古树——世界上之最的大重杨。在大重杨主干约20米高的地方,寄生着一株脸盆粗的榕树。榕树的根全部与大重杨的树干融为一体,而且长得茂盛,成为“古树奇观”。
永福县委、政府目前已在将永宁州古城、百寿岩、丹砂井及“古树奇观”等文物古迹进行整合,作为福寿之乡——永福标志性的福寿文化的重点旅游项目而开发,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广大游客。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永宁州城城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