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贺故城旅游景点介绍
临贺故城,位于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的贺江两岸,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 方圆约10平方千米。
临贺故城被贺江从南北走向一分为二,分称河东和河西。故城保存较完整的是河西古城池。河西古城东倚贺江作为天然屏障,西、南、北三面于建武元年(25年)始建板筑夯土城垣,周长达4000余米,高6~7米,城墙东南西北各建有城垛,城垣外侧同时开凿有约10米宽的护城河。具有近两千多年历史的临贺故城,遗留下众多的寺、庙、祠、楼、馆、观、坛、阁、宫、所等宗教文化建筑都为研究岭罗南的宗教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1年6月,临贺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贺故城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临贺县。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始置临贺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贺州。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记载:“元初毁天下城池,此城仅存。”
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设临贺县开始,到1952年贺县县城从贺街镇搬迁至八步镇,贺街镇历经2100余年。期间有临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等各种称谓,但一直是桂东地区的县、郡、州的行政治所。
临贺故城历史文化
临贺故城位于贺江流域中段,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在这里交汇,在陆路交通闭塞的漫长岁月里,贺江是湘粤桂毗邻地区重要的交通命脉。早在秦以前就有了的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一条水陆联运通道。至民国以前,船只沿大宁河北上可达桂岭,西临江河可达富川,东出封开、番禺、广州等地。在遥遥两千来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13个朝代州、府、郡、县治地的临贺故城,是整个南岭山脉中最大的一条山间谷地的中心城镇,担负了谷地里所有生产资料和商品集散的交换任务,是贺州古代重要的商埠之地。古越文化、湘楚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城址保存完整、历史脉络清晰、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县治延续时间最长的城址之一,也是广西唯一保存完好的西汉历史故城。
历史上,临贺故城地灵人杰,千百年来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在古代,据不完全统计,出了lO多名进士和140名举人。在进士中林世焘获第二甲第二名。在举人中,周冕、张昱、罗孟三、陈唐、程斐然等考取解元(即第一名),这些人才致力于弘扬临贺故城和中国传统文化,还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为古代临贺之地教育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临贺地区宗法气息浓厚,其深深渗透于民间并在意识形态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大姓都建有宗祠且规模较大,在不足一平方千米的范围内,至2017年共保存有王、邓等22姓的宗祠,根据考察,这里是南岭山区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宗祠修建最密集的地方。而颇具特色的是各个宗祠的功能不一,每个宗祠都有它的具体分类。
临贺故城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带,各族人民来往密切,因此贺县的文化受三省的影响较深,尤以戏曲为甚。在对外省文化和本县少数民族地方戏曲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贺县地方戏曲,主要剧种有客家山歌、彩调、桂剧、粤剧和瑶戏等。另外民间的舞狮、舞龙等也久负盛名。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和五月十九的浮山歌节是贺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届时,数万群众云集浮山,广东、湖南等地的群众也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浮山唱歌助兴。
临贺故城其他介绍
临贺故城位于贺街镇,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暮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内存有大量富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衙门、义仓、会馆、文庙、石板街道、古井、民居、码头及水门等。故城历史脉络清楚,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临贺故城”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