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旅游景点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景点照片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穿洞古人类遗址位于贵州省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人类完整头骨两件,哺乳动物碎骨18000件,单个牙齿500多枚,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出土石制器物20000余件,骨器1000余件,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等。此外,发现用火遗迹多处。穿洞遗址一处发现两具头骨国内无先例,出土的骨器,超过全国发现总和的30倍,一举摘掉我国旧石器文化中贫骨器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穿洞遗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和极高的学术地位,被中科院专家们誉为“亚洲文明之灯”,已建成“穿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

  2022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安顺普定县召开普定穿洞遗址考古发掘启动会,这是时隔四十年后,普定穿洞遗址再次启动考古发掘。

穿洞古人类遗址历史沿革

  普定穿洞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1979年5月试掘,获得大量石器、骨器。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发掘,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2000多件,为研究中国西南原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50处,已正式发掘20多处,主要有黔西观音洞遗址、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兴义猫猫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六枝桃花洞遗址。在发掘的遗址中,不仅出土了打制石器、骨器、哺乳动物化石,而且还发现了一批人类牙齿、颌骨、股骨、头骨等化石,分别被命名为“桐梓猿人”、“水城人”、“兴义人”、“穿洞人”。1982年至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桐梓盘县大洞旧石器文化遗址是在中国南方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首。其次是商周至秦汉时期的考古。主要发掘的有普定铜鼓山遗址、赫章可乐墓群、安顺宁谷墓群、兴义万屯汉墓群、兴义交乐汉墓群、仁怀合马东汉墓群。普定铜鼓山遗址出土的冶铜坩锅和一批石范石模,为研究贵州冶铸发展史提供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实物依据。此外,在贵州还发现了许多墓葬方式不同的少数民族墓葬。

  穿洞古人类遗址经国家考古队两次发掘,出土人类完整头骨两件,哺乳动物碎骨18,000件,单个牙齿500多枚,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出土石制器物20,000余件,骨器1,000余件,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等。此外,发现用火遗迹多处。穿洞古人类遗址一处发现两具头骨国内无先例,出土的骨器,超过全国发现总和30倍,一举摘掉我国旧石器文化中贫骨器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穿洞古人类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被中科院专家们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现拟建“穿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洞古人类遗址地理位置

  普定穿洞遗址位于贵州省普定县城西5公里处的一座孤山上。

  穿洞古人类遗址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其他介绍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区以北32千米处,在普定县城关镇西南约5千米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孤峰的山腰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类生活遗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一带,一万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在西秀区的猫猫洞及还愿洞、平坝飞虎山洞、普定白岩脚洞都有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普定穿洞遗址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存印证了黔中地域辉煌的史前文化,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成为史学界一颗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

  穿洞为一自然溶洞,南北对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蚀盆地,绵延数十千米。峰顶与盆地相对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长30米,最宽处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居住。

  1976年,南京大学教授俞锦标等人到普定作岩溶勘察,在穿洞首次发现骨化石、残骨、灰烬及染色的红土矿,从而揭开了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神秘的面纱。穿洞出土的部分古人类文化遗迹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分外重视,封存于历史尘埃中的古人类生活图景由此而逐步展现出来。

  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教授与俞锦标教授相继对穿洞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又获得一批珍贵的文化遗物。是年冬,中国科学院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淼水教授应邀考察了穿洞,裴文中充分肯定了穿洞古人类遗址的价值,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超过其文化内涵丰富新颖、突出的类似的古人类遗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981年和1983年,贵州省博物馆和南京大学两次联合发掘,获得旧石器一万多件,骨角器一千余件(其中以骨器为多,角器较少);人类化石有头盖骨两个和一些头盖骨残片,完整的下颌骨及上、下颌骨残片,桡骨、胫骨各一段,单个牙齿多个,儿童头骨碎片40多块以及动物化石13个属或种。这些人类化石当中,有一个女性个体,一个老年男性个体,至少代表了5个个体的化石人类,据此将他(她)们称为“穿洞人”。

  穿洞文化主要是指穿洞人用劳动智慧创造的工具,这些劳动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其次是用火证据中的烧骨、烧石、灰堆、灰烬、炭屑等。

  穿洞人使用的工具,制造时用了3种方法,即锐棱砸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锤击法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普遍的传统方法;砸击法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里最早发现;锐棱砸击法是在穿洞首次发现,并遍及我省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遗址中,甚至在一些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也有发现。在国外及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同期遗址里,从时代上看目前以穿洞所发现的年代为最早。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境内特别是南方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渊源、模式.将起到积极作用。

  穿洞遗址出土厂大量骨器和角器。骨器是其中最富有特色的,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器物之精良,技术之高超,工艺之进步,超过了以往我国的任何一个遗址,也是我国同期遗址中绝无仅有的。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骨器,过去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仅发现骨针一件,辽宁水洞沟、鸽子洞、湖南桂阳、四川资阳等亦只发现骨锥各一件,贵州猫猫洞6件,台湾、小孤山各100余件。而穿洞遗址目前已发现1000多件,为全国第一,世界罕见,它填补了“南方无骨器”的空白。

  在1000多件骨器中,以骨锥最多,另有骨铲、骨针、骨棒、骨叉等。对众多骨器的研究可看出,穿洞人已经懂得将骨片用火烧或火燎以加强骨器的坚硬度,这充分说明穿洞人已具有高度智力和高超的制磨技术。

  角器是用鹿角的角柄作原料,宽而粗大,两面加工磨成,刃口极为平齐,大多作为撬、挖工具,与原始农业有着紧密关联。

  用火遗迹在穿洞遗址中异常丰富,不仅有灰烬、烧骨、烧石、炭屑、灰坑、灰堆等,在烧骨和烧石中还有变色、变形、龟裂的遗迹。在几次发掘中,仅烧骨就有18000余件,烧石相当多,炭屑遍及每个文化层。这表明穿洞人居住的时间很长,而且是连续的,没有间断过。

  穿洞古人类遗址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大约140平方千米之内,以穿洞为中心,所处谷地较开阔。而白岩脚洞洞口距穿洞较近,只有红土洞、西秀区三铺观音洞、旧州猫猫洞距穿洞较远。在它们之间,在以穿洞为中心的短距离内,文化面貌是以中小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骨器,少量角器;较远的则以大型石器为主,兼有大量的角器而无骨器。这说明两者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明显区别,穿洞人使用的是中小型工具,红土洞等处的人,使用的则是大中型工具。这是否与区域性文化有关,尚值得研究。

  两种文化类型叠压关系在遗址内首次发现,堆积物厚约5米,自上而下分为12层,除第12层上部含化石外,上覆11层都含文化遗存。第2层上部出磨制石斧1件;第5、8层有灰堆遗存;人类遗骸出自第5层以上的堆积物中。文化遗物的差异分早、晚两期,第6层以下为早期文化,第5层以上为晚期文化。早、晚期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早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几乎全是燧石,形体小,打片以捶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极少而只有骨锥;晚期文化的石制品原料以粗晶体变质灰岩的砾石为主,形体大,打片以锐板砸击法为主,石器以正向加工为主,骨器数量多,类型较复杂,,因此被冠以“穿洞文化综合体”。

  动物遗骸大约有20种,石化程度有差异,大多出自第5层以上。其中哺乳动物有长臂猿、西藏黑熊、狗獾等15种。除中国犀相似种以外,均为现生属种。

  穿洞遗址下部地层(早期文化)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6000~9610年。上部地层(晚期文化)的地质时代属全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碳十四测年为距今8540~8080年。其文化内涵在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类型的重叠和骨器的突出程度,这在史前考古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穿洞人属晚期智人,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同属一亚种,不仅可以和中国同期人类相比较,还可以同东南亚、澳洲的古人类相比较,探讨其发展渊源,对人类如何迁徙、人种何时分野甚至民族形成,从体制上、特征上获得依据。

  胡应铃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