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旅游景点

寨英村古建筑群

寨英村古建筑群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英村古建筑群景点照片

寨英村古建筑群旅游景点介绍

明清民居建筑群

  寨英村古建筑群是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现存建筑有民居、商铺、会馆、城墙、码头等。融居住、经商、防御为一体。城墙环护,在险要处设城门四座,在河水缓处建码头四座。居住多为前铺后宅的四合院,内有隔墙、暗道、射击孔等设施。民居大门连楹多做成牛角形。会馆用鹅卵石砌墙群,多做成鱼骨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寨英村古建筑群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寨英村古建筑群民俗介绍

  滚龙踏春活动在寨英村传承了数百年。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居住此地的民众择一吉日,举行滚龙踏春表演,以示一年好的开头。是日傍晚,百多米长的古镇街上一字排开摆上数十张餐桌,无论是镇上的父老乡亲还是来宾游客,只要进入现场,都被邀请入席。

  酒席散后,街道顷刻间扫除干净,三条放射着五颜六色吉祥光芒的长龙伴随着欢快的阵阵锣鼓翩翩起舞,欢庆活动一直延续到深夜。历经漫长的时日,寨英滚龙形成独特风格。龙身长百余尺,一般为17节(又称洞),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龙骨,近500个直径在2尺左右篾圈等距排列连成龙身,再以整幅白布画上斑斓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绘的龙头模样的布料。由34人轮番舞动。随着舞龙者灵巧的动作和娴熟舞技,一会是“双龙戏珠”,一会是“群龙狂舞”,最后形成“盘龙打座”,或造型成“龙”的汉字和1—9的阿拉伯数字,千变万化,犹如一条条活龙翻云覆雨。明朝永乐、嘉靖、万历及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多次应召进京表演。近年来,寨英人在传统的工艺上刻意创新,大胆采用现代电源灯光技术,赋予滚龙一种活力与灵性,无论白天晚上表演,场面都很壮观。白天,人们可以观赏到各种表演招式和各种构图与色彩对比艺术;晚上,则可看到100多尺长的龙体通明透亮,放射出五彩光辉,甚为壮丽辉煌。2002年3月,寨英镇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寨英滚龙艺术之乡”,次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寨英村古建筑群旅游简介

  地理位置:距松桃县城近60公里,松桃至铜仁的公路经过寨英村外。从寨英走山坡小略,行10多公里便可到江口县梵净山半山腰的鱼坳;晴空万里之时,从寨英可遥望气势恢宏的梵净山金顶。

  寨英在元代就已立寨,现在残存的古城墙属明代遗迹,尚有3座城门保存完好。寨英地方不大,就那么几条短巷小街。保存至今、仍在使用的民居,古色古香,有木结构的四合院,也有砖混结构的高楼,在这些高楼的翘檐间可见一些招牌文字,什么“裕国通商”、“元盛”、“盖世茶室”、“松江楼”……更有气势不凡的万寿宫、佛寿寺遗迹,蔚为壮观。

  寨英街道不宽,路面一律以采自当地山上的青石铺就,自明代铺设以来,数百年间千人踏万人磨,非常光滑,石纹灿然,千形万状,古风古韵尤存!

  寨英本为苗寨,因自古商贾往来不绝,文化沟通融合颇多,时至今日,民族风情倒反而淡出了。寨英附近原先古寺庙很多,现在尚可见零星遗址。

  离村不远的田坝上有一小山丘,山丘上是重建的宫阉寺,寺门前左侧是土地庙;紧挨着的是二郎神庙,庙内塑像颇多,有玉帝、王母、太上老君、飞山公、黑神祖师、(斗)母神灵、药王神、财神菩萨,还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千手观音、送子观音、十八罗汉等等,游客香客因此纷踏而至。多教合一,众神共享人间烟火是寨英的一大奇观。

寨英村古建筑群景区简介

  景区简介:流经村边的寨英河是锦江上游,70年代尚有木船往来运输,全寨上下共有3个码头。后因上游修建水库,河枯水浅而停航。

  明清时期,这里就已水路畅通,商贸盛极一时,据说跑运输的木船繁忙时节多达百余艘。这里仍是松桃县西南隅重要的集市之地,交通十分便利。

  雷家大院。面积200多平方米,为四合院,建于清朝中期,座南朝北,有正堂、厢房、厨房,整个建筑共有240根木柱,其中120根木柱为吊脚楼所用。厢房木窗刻有花鸟鱼虫、笙箫管弦等图案,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现仍有雷家后人居住。

  邓堡田园风光。这里是万亩大坝,上寨、雷家堡村均在此范围内。一条明亮的溪流穿坝而过。随着季节变化,两岸田畴或是金黄色油菜花香飘田野,引来无数蜂蝶穿梭其间,翩翩起舞;或是绿油油稻禾在微风吹拂下绿波翻涌;金灿灿的稻穗在风中低头沉思;洁白的白鹭翱翔在田野之间,辛勤觅食。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峰。村庄、树林、田野、溪流等构成一幅天然画卷。

  落满至冷家坝古道。全长7.5公里,全用红色的大石板铺成。红石板古道,光滑明亮,蜿蜒盘旋于山间,还有那一座座由红色石块修筑的石桥,桥面为整块通红的石板铺盖而成。这些石板最短的有1.7米,最长的有4.2米,堪称梵净一绝。

  落满古建筑木雕、石刻。这里的木雕、石雕,雕工精致,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石门上所雕刻的阴阳太极图和精巧的鸟花图案,展示了梵净山丰富而精深的文化。

  阳雀珙桐林。这里有成片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中国鸽子花),每当花开时节,林中恰似栖息着数千只白鸽,极富观赏性。

  冷家坝避署胜地。这里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有海浪般翻涌的竹林(是梵净山脚最大的楠竹基地),有古老静穆的原始森林,面积为40多平方公里。大片的森林,涵养了丰富的水源,结合地形地貌,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水景、林景、山景。

  清沏透明的河水穿寨而过,留下串串美妙动听的音符;这里空气清新,四季分明,是避署的理想胜地。这里的古民居保存完整,外形粗犷豪放,内部布局适中,古老别致。

  饮食别具特色,特别是冷家坝河里的鱼更是难得的佳肴原料。这里的娱乐活动有舞狮子、耍龙灯、吹木叶、跳花灯、茶灯等等。

  一天门汛遗址,位于冷家坝河左岸,依山临水而筑,占地面积10余亩,当地群众称“虎衙门”。衙门四周有围墙环绕,衙门建筑物已毁,现仅存残墙,高2米有余,厚1一2米。这里水资源丰富,山崖奇特,形成壮观的瀑布群,具有代表性的是牛角洞瀑布,灵官沟瀑布群,红子溪瀑布群,飞水岩瀑布。

  珠穿孔十二潭。距原高洞乡政府4公里处。沿雷钵底河上行不足100米,可看见一个如象鼻一样弯曲的山包凸显在河岸的山头上,山包两侧有水流出,似仙女拂动的两条彩丝绸。一条斜度在70度左右、宽度约5一10米、长度约300米呈阶梯状的溪流在峡谷中奔泻,天造地设数十个碧绿深潭,潭与潭之间相距10米、20米、30米不等。

  深潭溢出的水形成了12处瀑布,潭与潭之间的崖壁酷似酒坛子,两边地势险要,古树遮天,极其幽静。第四潭最为奇特,潭中有洞,洞中有潭。

  道塘水库。正在建设中的水库,坝高69.5米,库容1770万立方米,面积12平方公里。这里沟纵横,蓄水后,有的青山将成为小岛,四面环水,库区水面将成为“高原平湖”。这里的道道山梁林木葱翠,多姿多彩,青松、翠柏、杜鹃、枫林及很多尚不知名的树木,满山遍野。还有那陡峭的山崖,莫家湾的竹海、卧猴山、将军岭、秀女峰、青龙山等,构成一片迷人风景。

  寨英村古建筑群

寨英村古建筑群历史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是古代南方长城——“苗疆边墙”外围“生苗”经济中心,亦是中国西南地区由军事屯堡转为商贸重镇的典型。现存的古民居建筑、会馆、商铺、手工作坊、城

  墙、城门、码头、街巷等建筑和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统,展现出这里昔日的辉煌、繁荣和完善的战争防御功能特征。

  1.寨英古建筑群,融居住、经商、防御为一体,是武陵山区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

  寨英早年曾为军需物资转运地,后来成为梵净山麓大商埠。著名的商号有天字号、地字号、何裕商号以及盛极一时的“八大商号”——富华、吴祥泰、同兴昌、曹易和、易和兴、同德祥、聚泰长、协裕祥。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这在内地,不足为奇,但在苗疆,实为奇观。

  寨英城墙环护,在险要处设城门4座,在河水深缓处建码头4座。民居多为前铺后宅的四合院,内有隔墙、暗道、射击孔等设施,兼有住、商、防等功能,是一个完善的社会结构缩影。

  2.寨英古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是汉文化与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晶

  寨英古建筑群的建筑装修,深受苗族影响,即使富商捐资修建的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照样利用鹅卵石垒砌墙裙,且作鱼骨形。“鱼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为渔猎生活、农耕生活在传统理念中的生动反映。雕刻艺术,更为形象。许多苗族民居,大门连楹做成牛角形。寓居寨英的湘赣客商,发财后修建富丽堂皇的石库门,也免不了要雕刻苗文化中的首选符号--水牛角。寨英古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是汉文化与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晶。

  3.寨英古建筑群保存了独特而种类繁多的手工工艺。

  寨英及附近村寨的各族人民,千百年来,以梵净山区的土特产为原料,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如培植蓝草,制取蓝靛,浆染布料,印制花饰,挑花刺绣,造纸制药,酿酒熬糖,木雕石刻等等,工艺源远流长,作坊迄今犹存,对研究苗族的经济状况、生产方式、传统工艺等具有重要价值。

寨英村古建筑群文化价值

  寨英的古,更在于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寨英历史以来都是松桃的文化老区,尤以“龙”文化驰名中外。酷爱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把龙视为祖先,视为神灵,华夏族因此被称为龙的传人。

  黔东梵净山古镇寨英人,从很早时候起就继承了中华民族崇拜龙神的传统,对龙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刻苦悉心钻研“龙”文化,形成了其它地方所没有的一套独特的“龙”文化,且源远流长,一代接着一代相传至今。

  自明初建古城以来,寨英人每年都要摸拟龙神的形状编扎滚龙来庆贺新春及各种重大节日,一则丰富当地居民春节及各种重大节日的生活,表达欢悦之情;二则借助龙的神威消灾避邪、扫除瘟疫;三则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改革开放以后,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寨英人民,更加精雕细琢地把滚龙编扎得栩栩如生,使滚龙滚舞得活灵活现,滚龙表演技艺异常超群,堪称中国一绝,滚龙艺术也就在中国独树一帜。

  近十年来,多次参加省、地、县组织开展的大型庆典活动,其精湛的编扎技巧和表演技艺,目击者无不惊叹和折服!古镇寨英滚龙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民间滚龙的领头雁,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滚龙文化艺术之乡”。渝怀铁路的拉动、梵净旅游的兴起,将给古镇寨英增添无限生机。

  寨英人有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一定能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全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旅游”经济强镇!

寨英村古建筑群建筑特点

  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的梵净山山脚,保存有古民居、会馆、商铺、手工作坊、城墙、城门、码头、街巷等建筑物和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统,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整个古镇占地约11公顷,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古民居建筑85栋,会馆类建筑2处,5街6巷,消防池8个,古井2口,各种商铺50余处,手工作坊30处,城门4个,卡子门1个,城墙673米,码头4处。其中:城墙,环绕古镇周围,连接四城门,二水门,一卡子门。以粗料石砌成,全长约673米,高3—10米不,基宽在0.5—0.8米。现东北段、东南段、西南段保存完好。四个城门亦基本完好。

  小水门,又称“何家水门”,位于何家坝巷子西端临河一侧,上部为露天通道,下部为封闭式通道。通道斜坡长17.2米,宽3米许,临水门高2.8米,宽2米许。明末以粗料石扩建成水门。

  大水门,又称“陈家水门”,位于何家坝巷子中段临河一侧,上部为露天通道,下部为半封闭式通道,斜长25.7米,宽3.6米。临水门高约2.8米,宽2.1米。清中期以粗料石扩建为水门。

  东门街,西抵中街,东至东城门,全长53.3米,宽3.5米,青石板铺墁。街下设深约1米、宽0.4米的排水沟。街道及东城门初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后改建为石板街道,民国初年完成。

  寨英村古建筑群

  南门街,北接中街卡子门,南到南城门,全长120.4米,宽3.5米,青石板铺设。下有排水沟,南城门附近有排水口,街南端有自流池1个。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清光绪初年,改为石板街面。北门街,南接中街,北至北城楼,全长98.7米,宽3.5米,青石板铺设。下设排水沟,中部有自流池1个。初建于道光年间,后改为石板街,民国初年完成。

  中街,位于古镇中部。南接南门街,北接北门街,东与东门街连通,全长48.9米,宽4米许,青石板铺设。下有排水沟,南、北两端各有1个自流池。南端有卡子站1道。初建于道光年间,后改为石板街道,民国初年完成。

  巷子口,东接中街,西通西门街及西城门,全长76米,宽约2.8米,青石板铺设。下有排水沟,街西端有自流池1个。南侧接大小2水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明末辟为街道。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石板街。

  何家坝巷,位于何家坝巷子西端,全长40米许,宽3.2米,是“何和顺”三大号的进出通道,街北端有自流池1个。明末为居民点,后辟为街道,卵石铺墁。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始建于清代中期。坐东向西。占地面积98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40平方米。由大门、戏楼、左右耳房、南北厢房、正殿、后厅组成三进二天井四合院,通面阔21米许,通进深40米许,正殿面阔三间21米许,进深9.8米。

  福寿宫,又称“湖广会馆”。位于何家坝巷子与巷子口交接处。现存戏楼,坐东向西,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歇山青瓦顶。

  冉家盐号,建于明末清初。坐西向东。由前厅、铺台、过厅、库房、耳房及四周封火墙组成三进四合院。临街面阔二间,通面阔8.4米,南间为六合门前厅,北间为店台。高墙围护。

  “富华”商号,为八大商号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94.3平方米,建筑面积172平方米。由前厅、南北两厢、后厅、南北耳房等建筑组成三进四合院,通进深14米许。临街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12.3米,进深7.2米,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吴祥泰”商号,八大商号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18平方米,建筑面积178平方米。由大厅、铺台、过厅、库房、耳房、后门等组成三进四合院。临街面阔二间8.4米,通进深21.3米,南间为铺台,北间为六合门大厅。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协裕详”商号,八大商号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89平方米,建筑面积163平方米。由大门、南北两厢、前天井、正堂、南北两厢、后天井、后厅及四周封火砖墙组成三进四合院,通进深15.1米。石库大门。临街面阔三间,两次间为铺台,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曹易合”商号,八大商号之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5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由过厅、铺台、南北两厢、后厅、南北库房等建筑组成三进二天井四合院,通进深21米。临街面阔二间,南间为六合门,北间为铺台,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何和顺”第二号,坐南向北。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占地面积356平方米。三进两天井,通进深19米。由过厅、天井、东西两厢、正厅、后厅等建筑组成。临街面阔三间,两次间为店铺。高封火围护砖墙。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保和顺”商号,“何和顺”商号三大号口之一,原为“何裕”商号。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8平方米,建筑面积270.4平方米。由大门、左厢、右厢、正厅、左过厅、右过厅等组成三进四合院。通进深20米,临街面阔三间。高封火围护砖墙。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

寨英村古建筑群其他介绍

  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的梵净山山脚。

  整个古镇占地约11公顷,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古民居建筑85栋,会馆类建筑2处,5街6巷,消防池8个,古井2口,各种商铺50余处,手工作坊30处,城门4个,卡子门1个,城墙673米,码头4处。其中:城墙,环绕古镇周围,连接四城门,二水门,一卡子门。以粗料石砌成,全长约673米,高3—10米不,基宽在0.5—0.8米。现东北段、东南段、西南段保存完好。四个城门亦基本完好。现存建筑有民居、商铺、会馆、城墙、码头等。融居住、经商、防御为一体。城墙环护,在险要处设城门四座,在河水缓处建码头四座。居住多为前铺后宅的四合院,内有隔墙、暗道、射击孔等设施。民居大门连楹多做成牛角形。会馆用鹅卵石砌墙群,多做成鱼骨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寨英古建筑群的建筑装修,深受苗族影响,即使富商捐资修建的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照样利用鹅卵石垒砌墙裙,且作鱼骨形。“鱼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渔猎生活、农耕生活在传统理念中的生动反映。寨英古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是汉文化与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水0融的结晶。

  2006年寨英村古建筑群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寨英村古建筑群”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寨英村古建筑群”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