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地分洪闸设施旅游景点介绍
捷地分洪闸设施,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沧县捷地镇西南,南运河右岸 。
捷地分洪闸设施主要包括捷地减河、捷地分洪闸及明代滚水坝龙骨石、德国造分洪启闭机设备等 。捷地分洪闸设施主要承担南运河水系的水利枢纽防汛工作,由泄洪闸和分洪闸组成 。捷地分洪闸设施是南运河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分洪闸之一,为研究沧州水利工程发展史提供了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水利研究价值 。
2008年10月23日,捷地分洪闸设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捷地分洪闸设施历史沿革
明弘治三年(1490年),捷地减河(砖河)开挖,五孔闸(捷地分洪闸设施)始建。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夏,南运河涨水,危及天津,清朝廷在捷地分洪闸设施建设减水坝,乾隆曾三次视察建设进度。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视察捷地分洪闸设施时,题诗立碑《捷地兴济坝工纪事诗碑》(乾隆碑)。
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捷地减河宪示碑(同治宪示碑)。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捷地分洪闸设施安置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分洪启闭机设备。
1982年7月—1985年8月,对南运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对捷地分洪闸设施也进行了维护改建重建。
1933年,捷地分洪闸设施被改建为8孔分洪闸。
2000年,根据水利部引黄济津输水规划方案,加固整修了南运河输水河道和捷地分洪闸设施。
2007年10月,依托捷地分洪闸设施建设的御碑苑、大运河碑廊等文化景观正式对外开放。
2012年,捷地分洪闸设施泄洪闸创建。
捷地分洪闸设施历史文化
“绝堤”变“捷地”
捷地,原名绝堤,因时常洪灾泛滥。《明世宗实录》记载:“河堤率以草束土累筑而成,故堤善崩”。因不堪洪水长期侵扰,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开挖捷地减河,建捷地分洪闸设施,使洪流经沧州青县、黄骅,从歧口入渤海。民国《沧县志》中记录了清雍正三年(1725年)捷地减河上设立五孔闸(捷地分洪闸设施)的功效,“运河水七分,提闸一孔,减河水半槽。运河水八分,提闸二孔,减河水平漕。”捷地分洪闸设施能够精准地对运河水进行疏导与利用,通过流量控制行船过往,通过蓄水便于农耕灌溉,捷地减河两岸盐碱地得以淤肥,“绝堤”也逐渐取其谐音改名为“捷地”。
捷地分洪闸设施遗址特点
综述
捷地分洪闸设施主要承担南运河水系的水利枢纽防汛工作,主要包括主要有“三廊、三园、两河、两闸、两碑、一柳、一墙”;三廊即:大运河碑廊、历史长廊和大运河捷地碑廊(捷地御碑苑);三园即:宪示碑园、垂钓园和治水园;两河即:大运河、捷地碱河;两闸即捷地分洪闸、捷地泄洪闸;两碑即:《捷地兴济坝工纪事诗碑》(乾隆碑)和捷地减河宪示碑(同治宪示碑);一柳即:百年小叶垂柳;一墙即:古石闸墙。
三廊
大运河碑廊、历史长廊是以大运河为主,从历史、人文、传说等角度展示大运河、南运河、捷地碱河的历史和文化的建筑,镌刻着王蒙、铁凝等作家的作品;大运河捷地碑廊(捷地御碑苑)收集了与乾隆相关的水文化诗词、书画和对联等,共有碑帖百余块。
三园
宪示碑园内有宪示碑亭、喷水鱼池、百年小叶垂柳等,宪示碑亭内置捷地减河宪示碑(同治宪示碑),记载着捷地碱河的相关水文化;垂钓园位于分洪闸的上游,是垂钓休闲区;治水园内建有大禹塑像、同心治水掌印墙、治水园石柱、水利碑刻等。
两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捷地减河,又称砖减河或南减河,是为分泄南运河洪水而挖。
两闸
分洪闸为8孔,安置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分洪启闭机设备,闸的底部为明代滚水坝,由龙骨石垒成,方形条石,每一块都有数百斤之重,石头形成有颜色各异的水位线;泄洪闸为3孔式涵洞闸,闸门为潜孔式,宽4.4米、高4.4米,后接8.3米长涵洞,中孔宽4.7米,边孔4.55米,底高程4.95米,设计流量150立方米/秒。
捷地分洪闸设施其他介绍
捷地分洪闸设施为明、清代古建筑,位于沧州市沧县捷地镇。 2008年10月20日捷地分洪闸设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捷地分洪闸设施”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