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兴隆站旅游景点介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河北兴隆燕山腹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光学开放实验室,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设有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2.16米光学望远镜等重要天文仪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台站介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燕山主峰雾灵山南麓,长城以北,海拔96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度34.5分,北纬40度23分36秒。该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光学开放实验室,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设有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2.16米光学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射望远镜、80厘米反射望远镜、60厘米反光望远镜。这里地处深山区,天文宁静度好,大气透明度好,每年有240到260天光谱观测夜,100到120天测光观测夜,其中属于中科院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的2.16米和1.26米望远镜及其附属设备向国内外的天文学家开放,天文学家经过申请并得到批准均有权使用该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历史沿革
连营寨位于河北省兴隆县东燕山深处,相传为民间抗清英雄窦尔敦根据地之一,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创建人程茂兰先生为首的老一代天文学家,不辞劳苦,踏遍太行、燕山山水,行程两万余里,最终选定在此设立天文观测基地。
1963年6月北京天文台筹备处初步选定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与滦平两候选台址并开始对比观测,为最终确定兴隆站的站址打下基础;当年,从民主德国进口了双筒天体照相仪和施密特望远镜,先在沙河站安装,后于1964年6月在兴隆站安装成功。
1964年,北京天文台选定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为光学天体物理观测站站址,9月,河北省计委批准了兴隆站址的规划,中国科学院批复了兴隆站基建设计任务书。
1965年3月,中科院批复同意兴隆工作的建设任务书。
1968年8月1日,北京天文台兴隆天体物理工作站竣工。
1974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下达《2米反光望远镜设计任务书》,2.16米望远镜正式开始进行具体设计及试验工作。
1989年11月13日,2.16米光学望远镜落成揭幕式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举行。
1995年1月10日,兴隆观测站发现一个比两千亿个太阳还要亮的类星体。
1996年11月30日,兴隆站在NGC664又发现一颗超新星。
1997年8月29日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研制工程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
2001年9月,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项目正式开工,2008年10月落成,是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荣誉称号
2022年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被中国科协办公厅列入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国家天文台兴隆站其他介绍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光学开放实验室,是国家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在此观天象、赏星辰,别有一番趣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燕山主峰雾灵山南麓,海拔960米,设有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2.16米光学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射望远镜、80厘米反射望远镜、60厘米反光望远镜。这里地处深山区,天文宁静度好,大气透明度好,每年有240到260天光谱观测夜,100到120天测光观测夜,其中属于中科院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的2.16米和1.26米望远镜及其附属设备向国内外的天文学家开放,天文学家经过申请并得到批准均有权使用该望远镜。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国家天文台兴隆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