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旅游景点

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景点照片

普陀宗乘之庙旅游景点介绍

河北省承德市的景点

  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 ,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陀宗乘之庙历史沿革

  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这座庙宇是乾隆为了乾隆三十六年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乾隆在庙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庙碑》纪念。这座庙宇是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借译)和“布达拉”(音译)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

  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举办藏传佛教学位考试。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正月十四日,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举办送祟活动,普陀宗乘之庙全体喇嘛在该殿集中念经。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财阀洛克菲勒复制的万法归一殿与其在中国搜集大批佛像和法器,参加了当年的美国芝加哥举办万国博览会。

普陀宗乘之庙历史文化

  土尔扈特部东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乾隆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为记载此次事迹,乾隆皇帝在普陀宗乘之庙立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面石碑,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

普陀宗乘之庙建筑特点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

  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

  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

普陀宗乘之庙特点

  普陀宗乘之庙院落北部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其基座为白台。白台正立面以红灰抹成三层藏式梯形窗(又称“盲窗“)。上六层为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层为汉式横长方形窗。红墙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紫相间的琉璃慢帐,内置琉璃佛像。红台上周砌女儿墙,墙上嵌黄琉璃佛龛,龛内置琉璃佛像。墙顶中央又置琉璃八宝、喇嘛塔。台顶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上插铁旗。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建筑在山腰上,复杂的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处理成几个不等高的颊。大白台前东西两侧,沿登道到第一个平面大白台顶,上置四个大石雕幢竿座和四个大铸铁水缸。平台巨大,视野开阔。白台东有藏式的文殊胜境殿,西有汉式琉璃垂花装饰的千佛阁。绕大红台登踏道再上,就到达第二个平面,即东红台,其周围建二层群楼,群楼中心为二层瓦顶的御座楼。通过二层搂登踏道而上为第三个平面,即达到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心建筑万法归一殿。在这个平面上,万法归一殿周围建群楼三层,群楼二层可达东红台北面的洛迦胜境殿和东北角的重檐八角銮金瓦顶权衡三界亭,群楼顶端西北角又建重檐六角镶金瓦顶的慈航普渡亭。这些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错落,殿顶都用銮金鱼鳞铜瓦复盖,与红台、白台交相辉映,在重重群山的衬托下,空间轮廓雄伟壮观。

普陀宗乘之庙其他介绍

  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年后建成,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因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这座寺庙内大小建筑约60处,殿堂楼宇,星罗棋布,依山面水,巧于利用地势和景物衬托,布局灵活,又不失庄严肃穆。主体建筑大红台,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极其雄伟壮观。底部因三层群楼合围,影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肃穆的气氛,是宗教建筑上的瑰宝。近年来,在大红台上的“御座楼”隆重推出了民族宗教歌舞《普陀之光》它通过提炼寺庙落成、皇帝庆寿、和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事件,用歌舞形式表现出“康乾盛世”时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创建太平盛世繁荣中华这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宏愿。目前,每天上午,游客均可在昔日皇帝欣赏歌舞的“御座楼”上观赏到《普陀之光》。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狮子沟北坡、须弥福寿之庙西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据乾隆皇帝《普陀宗乘之庙碑记》所述,南海大士的普陀道场有三个,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浙江定海。乾隆皇帝本打算仿照南海大士在印度的最早的普陀道场形式修建,但难以考察,而西藏布达拉宫都纲法式具备,遂仿照它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庙宇。“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所以也称为布达拉庙。

  普陀宗乘之庙又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寺庙建筑疏密有致,依山就势自由散置,极富于变化和节奏感。过五孔石桥,跨越狮子沟,到庙前广场,眼前就是白台式山门和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庙墙上有雉堞,其左右两端为白台隅阁,供守望之用。山门内正中为碑亭,重檐歇山顶,上复黄琉璃瓦,碑亭开拱门,下有石基栏杆,四出踏道。碑亭之北为五塔门,门上建喇嘛塔5座,形式色彩各异,分别代表佛教五派;红塔,小乘派;绿塔,密宗的一派;黄塔,密宗;白塔,显宗;黑塔,自我成佛派。门前,有石像一对,是佛教的大乘派的象征。进五塔门,沿自然石砌冰纹雨路北行不远,就是琉璃牌楼。牌楼前为月台,周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三面设踏道,台上还有石像一对。

  自牌楼往北至大红台之间,是一片地形起伏的开阔地,时有巨石突起,苍松翠柏散植其间,石板路在山坡上曲折前伸,前后左右罗列僧房和白台。白台以青砖镶边,嵌以红色盲窗。台上有的建有小殿,作佛堂、钟楼用;有的安放舍利塔,有单塔也有五塔,均表示吉祥长寿。东罡殿内供密宗佛像,西罡殿内供吉祥天母骑骡馏金铜像。这些建筑,因借地形,参差不齐,高低错落,形状各异。整个院落庄严肃穆,苍茫怪古,极富西藏高原的野趣。

  在广漠空旷的院落北部,便是拔地而起耸入云端的大红台,它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巍峨高大,气势雄伟,使人感到佛法如天,高深莫测。大红台通高43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基座,称大白台,全用花岗岩大条石砌筑,白灰抹面,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高18米,容积达18万余立方米。白台正立面以红灰抹成三层藏式梯形窗(又称“盲窗“)。红台的上部,墙面抹灰后涂以红色,称大红台,墙面巨大,严整而又不呆板。红台墙面底阔近60米,上阔近60米,高25米,略呈正梯形,容积约9万余立方米。墙面从下到上列窗七层,上六层为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层为汉式横长方形窗。红墙正中自下而上有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紫相间的琉璃慢帐,内置琉璃佛像。红台上周砌女儿墙,墙上嵌黄琉璃佛龛,龛内置琉璃佛像。墙顶中央又置琉璃八宝、喇嘛塔。台顶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上插铁旗。

  大红台建筑在山腰上,复杂的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处理成几个不等高的颊。大白台前东西两侧,沿登道到第一个平面大白台顶,上置四个大石雕幢竿座和四个大铸铁水缸。平台巨大,视野开阔。白台东有藏式的文殊胜境殿,西有汉式琉璃垂花装饰的千佛阁。绕大红台登踏道再上,就到达第二个平面,即东红台,其周围建二层群楼,群楼中心为二层瓦顶的御座楼。通过二层搂登踏道而上为第三个平面,即达到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心建筑万法归一殿。在这个平面上,万法归一殿周围建群楼三层,群楼二层可达东红台北面的洛迦胜境殿和东北角的重檐八角銮金瓦顶权衡三界亭,群楼顶端西北角又建重檐八角壤金瓦顶的慈航普渡亭。这些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错落,殿顶都用銮金鱼鳞铜瓦复盖,金光闪闪,与红台、白台交相辉映,在蓝天、白云和重重群山的衬托下,空间轮廓极其雄伟壮观。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与《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这两块碑文均为乾隆皇帝御笔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充分说明了象征着多民族建筑艺术杰作的普陀宗乘之庙,是我国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历史的产物和见证。

  吉祥天母:俗称“骡子天王”,是佛教里的-神。所谓“吉祥”,是说它每年除夕能除妖降魔,叫人过太平日子。这尊佛像原放在权衡三界亭内。像高5尺6寸6分,耗红铜约600公斤、头等金叶57两,计用6400个工日,共费1100百多两白银,佛像造型狰狞奇特,是国内罕见。

  万法归: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位于大红台中心,方7间,重檐攒尖顶,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殿顶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殿四周有三层群楼环绕,每层44间。群楼现存外墙的复建工作,正抓紧进行。该殿是供清帝和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顶礼膜拜的地方。

  殿内屏风上原有长10米、宽3米的刺绣佛像一幅,惜被军阀盗走。迎门是铜珐琅菩提塔,中央紫檀反花佛龛内供弥勒佛。左右两侧为紫檀寿字塔,前供桌上的八宝、五供、珊瑚树等都是殿内原物。屏风前无量寿佛和两侧的八大菩萨、宗喀巴等铜像都是从群楼内移来的。铜像造型优美、神态生动,每尊重约半吨左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普陀宗乘之庙”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普陀宗乘之庙”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