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运河旅游景点介绍
卫运河,系指于馆陶县徐万仓汇合后至四女寺枢纽河段,基本为山东、河北两省边界。在水系上,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的一段。
卫运河是一条蜿蜒性河道,有的河段弯曲类似盘绳,如甲马营河段就有“甲马营,一盘绳,弯弯曲曲到武城”之说。在1958年治理前,卫运河河道全长213公里,为复式断面,半地上河,建国后大治理,裁弯缩减成175公里。1972年,卫运河再一次扩大治理后,河长缩短为157公里,弯曲系数为1.35。
卫运河(含卫河)上段是沟通河南、山东的重要航道,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为通航河段。1970年代以后,因水源缺乏始断航。
卫运河干流概况
卫运河,系指漳河、卫河于馆陶县徐万仓汇合后至四女寺枢纽河段,沿今山东、河北两省边界,左岸流经河北省的馆陶、临西、清河、故城等县,右岸流经山东省的冠县、临清、夏津、武城等县(市)。在水系上,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的一段。全长157公里。
建国前,卫运河河槽弯曲较多,弯曲系数为1.66,最大达1.97,全河段有显著的弯道70余处,其中回道弯21处,弯道顶点附近的曲率半径一般为200米左右。卫运河是一条蜿蜒性河道,有的河段弯曲类似盘绳,如甲马营河段就有“甲马营,一盘绳,弯弯曲曲到武城”之说。
在1958年治理前,卫运河河道全长213公里,两岸均有堤防,一般堤防顶宽7米,边坡1:3;险工段顶宽10米,边坡1:4。堤顶高程高于设计洪水水位1米,堤身高于背河地面2.5~5.5米。两岸堤距一般在100~2500米之间,河道通过城镇处,断面缩窄,滩地消失,而堤距较宽处有相应较宽的滩地。滩地一般高于堤外地面0.2~2.5米,滩地宽一般在350~800米之间。
卫运河为复式断面,半地上河,河槽之深,在海河流域各河道中居于首位,滩地与河底的高差一般在7~10米之间,河槽宽在70~200米之间。临西县江庄以上河段河槽较宽,以下断面显著缩窄,临清市区及老武城镇等处河滩狭窄,河槽较深。
建国后,卫运河于1957~1958年进行了第一次扩大治理,裁弯49处,河长缩减成175公里,两岸堤防均高于当时设计洪水位1.5~1.8米。
1972年,卫运河再一次扩大治理后,现河长缩短为157公里,弯曲系数为1.35,徐万仓至郑口段河道纵比降为1:9000~1:10000,郑口至四女寺河段为1:8000~1:8260,堤顶高程超出设计洪水水位2米。
卫运河其他介绍
漳、卫河于徐万仓汇流后至四女寺一段河道成为卫运河。河道长157公里,两岸堤防总长320.5公里,是冀、鲁两省边界河道。左岸途径河北省馆陶县、临西县、清河县、故城县;右岸途径山东省冠县、临清市、夏津县、武城县。到四女寺枢纽分流入漳卫新河和南运河。
卫运河是典型的复式断面蜿蜒型半地上河,形成历史悠久。秦汉时期称为清河,为黄河故道,因水清而得名;隋唐两代是永济渠的一部分,宋代称御河,元代临清到四女寺成为著名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民国后始称卫运河。 临清卫运河风光
建国后,曾三次进行扩大治理。1956年河道行洪能力从建国初期的300~400秒立米,提高到800秒立米;1958年又提高到1250秒立米,1963年大水后,按照防御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于1972至1973年再次进行了扩大治理,设计行洪流量达到了4000秒立米;扩建改建了四女寺枢纽工程,新建了祝官屯枢纽,两座枢纽除具备防洪调度功能外,兼有蓄水灌溉及航运等效益。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卫运河”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