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山书院旅游景点介绍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县周尚亲在井陉县城东门内路北节孝祠旧址恢扩其地(新祠移建于城隍庙后),营修前后三进,房三十间,于是帷堂既定,疱舍有所,书院鼎新。颜其堂曰“见山”,榜其门匾额题“皆山书院”。
皆山书院发展历史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宋代大兴。白鹿、石鼓、睢阳、岳麓号为四大书院。创办者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有名学者讲学期间,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
据史料记载,井陉县立学校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原名“学宫”,校址在今天长中学。井陉书院,始建年代无考,有文字记载的惟明清两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苟文奎在学宫之东建“陉山书院”。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钟遐龄相继茸修,久而遂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周文煌在县城东三里文昌阁(即河东坡凌霄塔处)建“东壁书院”。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县高熊征捐金50锾修葺东壁书院,落成后,颜其额曰“文昌书院”,名其堂曰“乐育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县周尚亲因“文昌书院”距城三里,间以绵河,诸多不便,在县城东门内路北节孝祠旧址恢扩其地(新祠移建于城隍庙后)营修前后三进,房三十间,于是帷堂既定,疱舍有所,书院鼎新。颜其堂曰“见山”,榜其门匾额题“皆山书院”。
皆山书院历史背景
井陉书院几经兴废,历经沧桑,惟皆山书院保存完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县欧阳绣之,奉令改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三十年,知县谢鉴礼用书院存款及历次罚款积金,于书院后,扩建高等小学讲堂五楹,建配房20余间,作为学生寝室。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县立高等小学校,为井陉县开办的第一所学校。解放后曾几度搬迁易名,井陉师范、井陉二中皆基于此院而益兴光大。后因县治迁至微水,更名为天长镇中学。
皆山书院特色
书院的主持人称“山长”(一般为书院的主讲者)。皆由知县聘请那些在当地有声望、有学识的绅士充任。教师则由“山长”延聘在籍的学行素著之举人或进士充任。
书院以儒家学说为教材,以“四书”、“五经”、诗赋、制艺为主要研习内容。学生称“生员”,亦称“诸生”、“秀才”。书院录取“秀才”名额由国家规定。清末,井陉全县每年录取文童15名、武童12名、禀生12名、增生12名。
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田,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皆山书院实有学田四顷十六亩三分六厘。当时,约50亩地租供一个生员读书。
皆山书院其他介绍
在天长镇城内中学门口,正是放学时间,一大群风华正貌的少年笑闹着拥出门口,背后是朱漆大门、古色古香的皆山书院。
皆山书院始建于1777年,虽历经风雨,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砖木结构,青瓦屋顶,古朴美观。有许多房间如今做了教师的办公室和学生们的宿舍,依然可以居住。院中有1997年“皆山书院”220周年庆典时立的石碑。
皆山书院是井陉县的教育摇篮和文化发祥地,孕育了众多的栋梁英才,海内外文化名人霍济光、翟泰丰都曾是皆山弟子。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皆山书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