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亭桥旅游景点介绍
彩亭石桥,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彩亭桥镇西的古兰泉河上 。
彩亭石桥三孔拱券全石结构,桥长19米,宽6米,高6.1米,东西走向,桥券两侧的桥墩处分别雕刻两个龙头,桥面两边有雕刻的狮子、莲花瓣、桃形柱头的石栏杆等八根,刻有犀牛望月、莲花荷叶等不同浮雕花饰的石栏板26块,有栏柱28根,东西两端云纹望柱4块 。彩亭石桥体现了金代桥梁建筑传统艺术风格,保存较完整,对于研究玉田县古代文化、历史、桥梁建筑等,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
2001年2月7日,彩亭石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彩亭石桥历史沿革
金朝(1115年—1234年),学士杨彩亭创建彩亭石桥,成为幽都(北京)与辽海(辽东滨海之地)的交通要道。
清宣统元年(1909年),彩亭石桥立《重修彩亭桥碑记》。
1960年,京沈高速公路彩亭桥段(彩亭石桥)从街中改线到镇南。
2014年8月,彩亭石桥修复工程完工,总投资65万元。
彩亭石桥历史文化
明朝《顺天府志》《遵化州志》和清康熙、乾隆、光绪的《大清一统志》《玉田县志》等书中多有记载彩亭石桥的始修概况。光绪十年(1884年)《玉田县志》中《采亭桥记》记载:“采亭杨先生者,经州人,仕金为学士,厥名绘,采亭其字也。归老卜筑唐水之涯,构数椽而居焉。去村舍之南二百步,为西连幽都,东通辽海之孔道,远近行人,往来如织。而唐水之顺流而南注也,行人咸病涉焉。公思所以利济之,不谋于众,独任于身。辇石于北山之麓,几阅日而桥以成。长数丈,广容并轨,极坚好,可久远,其势若垂虹,二里外皆望见。”。彩亭石桥和金朝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的芦沟桥都是载于《大明一统志》(顺天府·关桥部分)中的十三座古桥之一,因此彩亭桥和芦沟桥又被称为姊妹桥。
彩亭石桥建筑特点
综述
彩亭石桥为东西走向,呈长虹弓状,为三孔拱券全石结构,桥长19米,宽6米,高6.1米,南侧西头、北侧东头的两块长方形栏板上各有两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孔眼,是供过往行人歇脚拴马用的,东西两端各有约2米的“八”字形翼墙,以长条石错缝分层砌筑而成。
桥孔
彩亭石桥的三个桥孔自距河床60厘米的墩台发券,中孔最大,东西两侧孔稍小,中孔跨3.95米,高2.83米,由三道拱券构成,中间为一复合拱券,由61块券石分13层砌筑而成,券石长24厘米—170厘米不等,宽30厘米—72厘米不一,厚约50厘米,左右错缝而列;南侧单拱券用长40厘米—150厘米不等,宽57厘米,厚40厘米(与墩台相邻的两块券石厚50厘米),且带有一定弧度的7块外券石砌成;北侧单拱券用长40厘米—118厘米,宽61厘米,厚44厘米(与墩台相邻的两块券石厚68厘米),且带有一定弧度的8块外券石砌成;南、北单拱券脸石表面均雕有四道与拱券弧度一致的装饰性凸框线,左右两孔对称,其结构、外券石的块数及券脸石的雕刻与中孔一样,其跨度均为329厘米,高265厘米。
桥身
彩亭石桥中孔与侧孔之间的桥身外侧距墩台160厘米处,有两对突出的原雕“霸下”石龙头,三孔拱背之上有护拱石一层,其上为桥面石,两层相互错缝排列,为防止桥面石开裂下沉,边缘的桥面石与内侧相邻的桥面石用两端呈锐角的细腰银锭状腰铁相联,腰铁嵌入石内。
栏柱
彩亭石桥桥面两侧共有28根栏柱,26块长方形栏板置于栏柱间,其下有宽、厚度相同,长度不一的基石,4块云纹栏板置于东西两端收边,栏柱两侧有深达5厘米的沟槽,基石上有深达37厘米的沟槽,栏柱、栏板、基石相互克铆。
彩亭桥其他介绍
彩亭桥石桥位于玉田县城西十五华里彩亭桥镇西的古兰泉河上,新京沈公路北侧约一百米处,为旧京沈公路必经要道。
此桥相传为金朝学士杨彩亭所建,故此地村名、镇名由之而来。
石桥为东西走向,呈长虹弓状,为三孔拱券全石结构,桥长十九米,宽六米,高六点一米。桥券两侧的桥墩处分别伸出两个石雕龙头,远远看去栩栩如生;桥面两边有雕刻的狮子、莲花瓣、桃形柱头的石栏杆等八根;刻有犀牛望月、莲花荷叶等不同浮雕花饰的石栏板二十六块,东西两端云纹望柱四块。
关于此桥始修概况,在明朝《顺天府志》、《遵化州志》清康熙、乾隆、光绪的《大清一统志》《玉田县志》等书中多有记载。它和金朝明昌三年(1192)建成的芦沟桥都是载于《大明一统志》(顺天府·关桥部分)中的十三座古桥之一。因此彩亭桥和芦沟桥可以称得上是姊妹桥。
彩亭桥和芦沟桥相比,虽规模较小,但其建筑形式大同小异,都是采用全石孔拱结构,雕琢造型,异无重复,特别是狮子望柱,龙头及其整体结构方面,完全体现了金代桥梁建筑传统艺术风格和共同点。
从明清文献记载的长、宽尺度等情况看,与现状也基本一致,没有遭到任何大的破坏,除个别莲花瓣、望柱、部分石栏板等在清代补修过,桥梁迄今保持了金代的原样。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彩亭桥”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